文/舟自橫
楊景霜︵左二︶在現場采訪
對于鐵路建設工程,他是輕車熟路。
對于黨建和新聞報道,他更是行家里手。
他,就是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二公司哈牡項目部黨委副書記楊景霜。
單位里,人人都知道楊書記是個熱心腸,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有了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楊景霜立足于自己的工作角度,全方位協(xié)調,體諒下面工作人員的苦衷,傳達上層領導的工作策略,在他的周圍形成了融洽和諧的向心力。
針對職工常年施工在外無法照顧家庭生活的實際,每當員工家庭有紅白事、發(fā)生矛盾、生病住院或出現突發(fā)性事件,楊景霜都及時到場,出謀劃策幫助解決具體困難。每年春節(jié),他都奔波在省內外走訪困難職工家庭,送去組織的關愛。先后三次組織為患重病職工或家庭成員捐款,形成了互幫互濟,一人有難、大家相助的良好風氣。他從關心職工冷暖入手,不斷改善工地生活條件,在行政的大力支持下辦好工地小食堂、小宿舍、小浴池等生活服務設施。建立了工地職工之家、圖書角,購買了臺球桌、乒乓球臺等文體活動用品和各類書刊,定期組織開展球棋類比賽及游園活動。為了豐富職工業(yè)余文化生活,他注重發(fā)現和培養(yǎng)文化人才,定期舉辦職工書法、美術、攝影、征文等活動,推動了項目文化建設,為職工創(chuàng)造了溫馨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起到了穩(wěn)定隊伍的作用,增強了集體吸引力。他積極與當地新聞單位、醫(yī)院及有關村屯搞好地企共建,配合行政為村民修渠鋪路,建立了和諧融洽的地企關系受到廣泛贊譽。
從哈爾濱到綏芬河400余千米,針對施工點多、線長、流動分散,他摸索出小型、分散,靈活務實的工作方法。創(chuàng)建了兼職黨建聯絡員制度,在解決“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上探索創(chuàng)新,使支部日常工作有了“抓手”,既為兼職支部書記“松綁”,又培養(yǎng)了后備人才。
圍繞“項目所需、組織所能、職工所愿”,楊景霜善于學習專研、總結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黨群工作載體,打造工作品牌,展示了黨群組織的作為。抓住施工生產的關鍵節(jié)點,把創(chuàng)崗建區(qū)活動與勞動競賽有機結合,常年組織開展“三保兩創(chuàng)”重點工程立功競賽活動,黨員率先垂范,覆蓋安全質量、工期進度、創(chuàng)效創(chuàng)譽全過程,人人肩上扛指標,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促進了項目綜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業(yè)主全線推廣了他總結的《強機制、嚴考核、重實效,推動勞動競賽上臺階》經驗。他把二次創(chuàng)效和增收節(jié)支融入到項目日常管理之中,開展的“我為項目獻一計”活動,為管內工程扭虧和創(chuàng)效作出積極貢獻。組織開展節(jié)日慶祝、地企聯誼、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形勢任務和廉潔從業(yè)教育、黨員公開簽名承諾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長流水不斷線,善始善終、善做善成,打造了黨建品牌,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今年被局集團黨委授予“示范黨支部”稱號。
1982年,楊景霜來到齊齊哈爾鐵路建設集團公司當上了一名線路工。工程隊南征北戰(zhàn)、四海為家、頑強拼搏和吃苦奉獻精神出乎他的預料。因此,他萌發(fā)了宣傳一線工人的念頭。當時,工程部門的工作和食宿條件都很差。他抬鋼軌、扛枕木、打砟石,每天風吹日曬干完活都是筋疲力盡,更何況30多人住在采光差、潮濕的帳篷里,在這種條件下寫稿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專心地學習新聞寫作知識,日復一日的堅持寫稿??墒牵敵醯膸资曌魍断驁笊鐓s石沉大海,隨之而來的是好事者的冷嘲熱諷……
在挫折面前他不氣餒,而是努力尋找失敗的原因。逐漸地發(fā)現了學習的“拐棍”,在虛心向老前輩求教的同時,自費訂閱了10余種新聞寫作報刊,讀書、看報、聽廣播是他業(yè)余時間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從中吸取營養(yǎng)。宣傳企業(yè)、服務職工是通訊員的責任。他為黑龍江工人報寫稿20多年筆耕不輟,他寫作熱情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得到報社領導的認可。為此,該報社曾在公司建立了當地的唯一一家記者站,他被聘為記者站站長,為企業(yè)的對外宣傳搭建了平臺。2018年哈佳鐵路開通運營前,他起早貪晚深入一線采訪,聯合省內外16家媒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過程跟蹤報道,兩個多月時間內僅紙媒發(fā)稿近百篇。接著他來到甘肅省甜永高速公路項目部,迅速與當地媒體建立聯系,依靠全國縣級媒體十強的當地電視臺,通過新華社客戶端現場云平臺,對公司走出東北,挺進西北建筑市場,實現滾動發(fā)展,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直播,當天點擊率達3萬余人次,企業(yè)聲名遠播。
工程項目是展示新聞寫作的大舞臺。他曾工作過的項目,工程規(guī)模大小不一,寫作條件艱苦,可他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總結了手勤多記、腦勤多學、腿勤多跑、眼勤多看的“四勤”寫做法。為了開闊視野、積累第一手材料,他每到一個新項目都創(chuàng)辦工地小報,先后編發(fā)了《牡綏之聲》《海滿簡報》《虹橋之音》等小報。他見縫插針,上一線、進班組,與職工廣交朋友,留心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30多年寒來暑往,30多年孜孜以求,30多年砥礪前行。楊景霜先后獲得“中國好人”榜敬業(yè)奉獻模范,中國鐵建勞動競賽優(yōu)秀組織者,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勞動模范、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優(yōu)秀工會工作者、六好黨員標兵、對外報道先進個人等榮譽。
綏芬河貨場改造工程、牡綏鐵路擴能工程、哈牡電氣化建設項目……無不留下楊景霜的身影。出行提速,列車飛馳,靠的是堅實鐵軌的承載與托舉。鏗鏘的鐵軌里,有他汗水與智慧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