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波
1949年6月15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成立了。籌備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的常務委員會,秘書長為李維漢,副秘書長為余心清、齊燕銘等。
在籌備會為籌建新中國所做的各項準備工作中,刻治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印信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印是頒發(fā)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當時,周恩來委托陳叔通邀請治印名家參與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治印事宜。但因陳叔通工作繁忙,齊燕銘便為治印的籌劃花費了更多的精力。齊燕銘邀請了國內(nèi)治印名家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和魏長青等共同探討。因其他三人治銅印的名聲不如張樾丞,有的不善鑄銅印,最終在中央人民政府?。ㄒ韵潞喎Q國印)的設計鐫刻中,張樾丞起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1949年8月19日下午,由余心清主持,“政府印鑄問題座談會”在北京飯店113號房舉行,張樾丞、張少丞(張樾丞長子)等14人出席。會議修正通過了黃澍銘所擬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印鑄局組織條例”草案初稿。
此后一段時間,因在國名問題上略有討論,直到1949年9月27日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確定后,國印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才被正式確定。然而此后由于中央人民政府所屬機構尚在組建之中,機構名稱尚待正式確定,政府印鑄印文的確定也隨之推遲。
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時,齊燕銘將鐫鑄中央人民政府暨所屬各機構印信報告附設計說明上報,并預計中國人民印刷廠月底可完成刊鑄工作。同日早上周恩來和毛澤東批示后,首批印信即交付刊鑄。
據(jù)考證,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在31日上午9時即鐫刻完成并上交啟用。當時在字文排列上要求對稱,國印字文中加入“之”字,為的是使15個字能夠整齊、美觀地框在正方形印面內(nèi)。在具體制作方法上,國印使用的銅料比其他政府印信的密度大、黏度大、兌銨多,質(zhì)地較硬。國印的柄與印體是分別制作旋接上的,銅色柔和,制作精細,印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印柄中間略凹進,整體造型莊重而有氣勢。
這枚國印,比政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印在鑄造工藝、銅料成分組成、背款刻字形式、交付使用時間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差異。據(jù)張幼丞回憶,國印是在北京琉璃廠一家專門加工銅章的小廠現(xiàn)澆鑄的。在鐫刻刀法上,國印的刀口有傾斜,是尖鏨挑的。背款刻有印文和啟用時間、序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號”,字口清晰、纖秀。
中央檔案館中收藏的關于頒發(fā)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銅質(zhì)印信壹顆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0月31日9時簽發(fā)),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鈐有國印的文件。而中國首任駐蘇聯(lián)大使王稼祥遞交的國書未及鈐有國印,是10月20日由毛澤東主席簽署、周恩來外長副署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命書”和“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發(fā)文稿”等數(shù)十件文物,也都鈐有開國大印。外交部珍藏的1950年我國首任駐瑞典大使耿飆呈遞給瑞典國王的國書上,除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簽署外,也鈐有國印。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為最高國家權力執(zhí)行機關。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下屬行政機關幾十枚印信也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全部上繳給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1959年5月,國務院秘書廳將這批珍貴的政府印信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現(xiàn)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其中包括這枚珍貴的開國第一大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摘自2019年5月15日《黨史信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