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根據(jù)2017年新課標的要求,高中生在必修階段應“了解詞匯的詞根、詞綴,掌握詞性變化規(guī)律,并用于理解和表達有關主題的信息和觀點”;在選擇性必修階段,應“在語境中,理解具體詞語的功能、詞義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使用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等”;在選修階段,應“運用構詞法知識,擴大詞匯量,結合各種主題語境,積累詞塊,深度學習詞語,在表達各種信息時提高詞語使用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在2019年高考英語全國Ⅰ卷閱讀理解中,多層次、多維度地體現(xiàn)了英語構詞法的考查,對學生掌握構詞法的要求明顯高于往年。
1. 考查概述
構詞法指的是由兩個以上的語素組合成詞的方式。派生法(Derivation)、復合法(Compound)、轉換法(Conversion)和縮略法(Abbreviation)是組成語言構詞方式的主要形式。近年來,構詞法的應用越來越受重視,國內外學者不同程度地提出要運用構詞法擴大詞匯量,要重視詞根、詞綴等構詞成分的重要作用。英語構詞法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辨認單詞的詞形、詞性和理解詞意,并迅速擴大詞匯量,是學習英語的有效途徑。在2019年全國Ⅰ卷閱讀理解中,重點考查的構詞法體現(xiàn)在最為常見,也是構詞能力最強的派生法及合成法。
2. 具體分析
通過對2019年全國Ⅰ卷閱讀理解四篇文章的分析,不難看出,對構詞法的考查隨著篇章難度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說A篇與B篇屬于對構詞法的初步考查,那么D篇便是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全文共出現(xiàn)24個新課標附錄詞匯表以外的派生詞與合成詞,其中8個出現(xiàn)在題目的題干或選項中。
表{1}所列詞匯為閱讀篇章中出現(xiàn)的部分派生詞和合成詞,其中★標注的詞語出現(xiàn)在題干或選項中。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在附錄2詞匯表中不列可根據(jù)構詞法推導出的部分詞語,因此這部分詞匯需要考生完全根據(jù)構詞法并結合語境來進行推測。
表{2}將表{1}詞匯根據(jù)構詞類別進行分類羅列。由此可見,派生詞與合成詞的考核各占半壁江山,但是,由于派生詞大部分變形較為常見,如名詞類后綴:-er, -tion, -ness, -cy, -ty;形容詞類后綴:-cial, -tial, -ing, -ive, -able, -al; 動詞后綴:-lize;副詞后綴-ly,及否定前綴:in-,? dis-等,此類考查對考生而言難度較低,只有前綴inter-屬于較高難度的考核。這說明只要考生掌握構詞法中常見前后綴的基本含義,基本可以勝任派生詞的考核。如rosy,考生對其詞根rose熟悉,而-y是典型的形容詞后綴,所以結合在一起不難推出此為“如玫瑰般美好的”的含義。再如interpersonal,考生熟悉詞根person,但是對前綴inter-并不熟悉,此時如果可以聯(lián)想到常見的類似詞international,考生稍作推斷,應得出“國際間的”即“國與國之間的”,就自然可以推出interpersonal為“人與人之間的”或“人際間的”。
反觀合成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部分是考生熟悉的詞匯,如fingerprint, schoolyard等,而其它合成詞的組成元素都是簡單易懂的單詞,從字面上來看,似乎考核難度不大,但這要求考生必須以結合語境為前提,將原詞含義認真推敲,仔細斟酌才能準確推測出其語義。
2019年全國Ⅰ卷閱讀理解是重要的風向標,它將構詞法的考核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我們今后的教學工作有著重大的啟示。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及建議:
1. 理論引領,鞏固構詞知識。在教學中,應先輸入構詞法基本知識,讓學生全面了解構詞法框架,并在實際運用中不斷強化,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2. 夯實基礎,加大詞根儲備。在了解掌握構詞法基本知識后,應幫助學生構建詞根儲備工作,只有大量豐富的詞根作為基礎,才能厚積薄發(fā),完成詞匯量的更大跨越。
3. 多維強化,運用思維導圖。積極尋求多維強化方式,如借助思維導圖,將詞根進行最大限度的轉換、派生與合成,以幫助學生鞏固詞匯量。
4. 活學活用,結合語境推測。重視傳授學生結合語境猜測詞義的策略,并提供足夠訓練機會,讓學生真正掌握并且擅長詞義猜測技能。
5. 原汁原味,嘗試原著閱讀。大膽引進原著閱讀,通過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幫助學生更加精準了解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與表達。
6. 寓教于樂,輔以游戲活動。游戲或其它比賽活動可以作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而保證學習效果。
2017版新課標明確指出,詞匯學習不是單純的詞語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語操練,而是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并強化構詞法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詞語的結構和文本的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借助辭典等資源,學習詞語的用法,幫助學生根據(jù)詞性、詞語的習慣搭配和主題內容,強化語感,遷移詞語運用能力,最終做到詞語內化。
責任編輯 蔣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