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靖萱
從朱莉·貝克在二年級時第一次見到布萊斯·羅斯基時起,她就被布萊斯的眼睛所吸引,喜歡上了這個剛搬來小鎮(zhèn)的男孩子,并極度自信眼前害羞的男孩也會喜歡自己,從此對布萊斯展開了大膽而熱烈的追求。而布萊斯卻并不像朱莉所想的那樣喜歡她,反而開始了自己長達四年的躲避之旅。布萊斯的厭惡與不斷躲避在朱莉看來,是內向與害羞,她把自己養(yǎng)的雞蛋送給布萊斯一家,邀請布萊斯到自己最愛的梧桐樹上看風景,卻都被布萊斯以各種的方式拒絕著。
在經歷心愛的梧桐樹被砍而布萊斯沒有過來幫忙、自己的雞蛋被布萊斯一家拒絕并被布萊斯偷偷丟進垃圾桶等事件后,朱莉漸漸對布萊斯失望,決定重新審視這個男孩。而一直逃避的布萊斯卻在祖父的引導和鼓勵下開始慢慢關注朱莉,從一開始的不屑與厭惡到后來逐漸認識到了朱莉的獨特與可愛,布萊斯也對自己的許多行為進行了反思,他選擇不再懦弱和逃避,而去正視自己的想法。最終,兩人和解,并且得到了成長。
電影《怦然心動》由男女主人公兩個人的視角展開敘述,將發(fā)生在同一時空的情節(jié),通過二人的不同視點交替呈現。采用非線性的多元敘事結構,來講述兩個人從相遇,到最后兩情相悅的故事。在這里,筆者將從電影的敘述者與敘事角度、故事人物及功能、敘事結構與模式等方面對《怦然心動》進行說明。
敘述者與敘事角度?!拔疫@輩子只希望朱莉·貝克離我遠點?!彪娪伴_始,一句極具主觀色彩的獨白讓人不由地被電影吸引,片中的第一位敘述者,男主人公布萊斯通過講述自己對于朱莉的害怕與厭惡,展開了故事。初次見面,布萊爾的心里只有恐懼與鄙夷,而在另一位敘述者,女主角朱莉·貝克眼中,卻是充滿了美好與浪漫,她對布萊斯一見鐘情,并認為布萊爾表現出的躲避是因為他的害羞,從而更加主動地對其展開攻勢。片中設置男女主人公作為影片中的雙重敘事者,以兩人的不同的視角交替講述著同一段故事,這樣的敘述并不顯得重復,反而趣味和生動。
電影采用限制式的第一人稱視角,使人更加具有代入感。它以交替的方式展現兩人各自的內心獨白,讓觀眾能更直觀地了解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況,以及他們隨著故事發(fā)生的改變與成長。故事的敘述從兩人的雙重主觀視角出發(fā),以兩人的情感走向為線索,使電影不再是單一的敘事。同時,雙重主觀視角敘事的運用減少了因人物主觀內心獨白帶來的主觀性與限制性,而保留了內心獨白帶來的直觀性。通過這樣的多元視角切換,交替地講述著同一時空不同視角的故事,依然可以相對全面地展現完整的故事,也使故事顯得更加客觀。
而作為《怦然心動》現實的敘述者,小說作者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與導演羅伯·萊納,分別通過文字語言與鏡頭語言,向讀者和觀眾展現著這種獨特的敘事手法。電影設置了八個場景和沖突, 期間進行了十七次視角的轉換, 數量雖多, 但通過巧妙的剪輯和轉場設計, 在觀影過程中完全不會感到厭煩和冗長。在影片結尾1分33秒的場景里, 導演使用了13個鏡頭, 從而使“和解”段落充滿了一種溫馨浪漫的感覺。在這里導演充分調動了電影的視聽語言, 運用了移動鏡頭, 設置了不同景別以及多種機位的應用將這一段落演繹得十分動人。[2]
故事人物及功能?!垛袢恍膭印分杏袃晌恢饕巧信鹘遣既R斯和朱莉。他們由于貧富差距、原生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等影響,展開了一段傲慢與偏見式的青春愛情故事,在其他輔助人物的幫助下,他們最終改變了傲慢的態(tài)度,放下偏見,成功和解。
女主人公朱莉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也是電影中的驅動式行動元,她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是影片敘述的主體內容,也影響了整個事件的發(fā)展。朱莉身上,體現出了較強的女性意識:
她是一個家庭生活拮據但幸福的女孩子,她真誠直率、自信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也有著獨立的個性。她熱愛美好的事物,也因此迷上了布萊斯的眼睛,開始了對布萊斯展開了大膽的追求。她的樂觀與極度的自信讓她覺得布萊斯對自己的躲避是內向害羞的表現,于是她不斷堅持地追求布萊斯和自己對“初吻”的美好幻想,這也更進一步推動了之后的故事發(fā)展。
朱莉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現生活的美好,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著自己對它們的熱愛。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梧桐樹上無限美麗的風景,并開始了每天在樹上欣賞風景和報站的生活,當梧桐樹要被砍掉時,她堅決地坐在樹上,抗議著砍樹的消息,以實際行動保護著這棵樹。朱莉也因此得到了父親的引導,在思想上獲得了成長,開始注意人的整體。同時,她這樣的行動引起了布萊斯祖父切特的注意,也引發(fā)了后來布萊斯在切特的引導下轉變自己態(tài)度的情節(jié)。
朱莉通過觀察雞蛋與孵化雞蛋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下,她孵化小雞的課題獲得了學校競賽的第一名,而孵化出的小雞所生的蛋,也為她帶來了經濟上的自給自足,雞蛋和賣雞蛋賺的錢,還成為最后朱莉決定重新審視布萊斯和男主角最終態(tài)度改變的重要因素。
朱莉敢于實踐,有想法就立刻付諸實際行動,無論是向布萊斯表達自己的感情,還是在布萊斯一家對自己家院子的雜亂進行嘲諷后,對院子進行的清理。她敢于將想法付諸行動,果斷而勇敢,同時,她重修院子的行為,也使她與切特在共同清理院子時建立了友誼,并因此維護了家庭的尊嚴,贏得了鄰居一家的尊重。[3]
她這樣執(zhí)著直率、樂觀勇敢的性格和敢于追求平等,追求夢想,追求愛情的品質,讓她最終獲得了尊重、收獲了愛情,思想上也獲得了成長。而片中另一位主要角色布萊特卻與她相反,他同樣是故事的驅動式行動元,卻由于原生家庭的嚴肅和冷漠,導致了自己性格上的懦弱膽怯,口是心非,同時,他在價值觀上和行為能力上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在反動式行動元父親的影響下,布萊斯從一開始就對朱莉與她的家庭產生一種抵觸情緒,他討厭朱莉對他的追求,卻又由于從小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膽小懦弱,不敢直面地拒絕她的感情。與朱莉相比,他不坦率也不獨立,只能用各種不成熟的辦法來逃避:他與全校有名的火辣女孩交往,想利用朱莉的仇敵使她知難而退;用各種牽強的理由拒絕朱莉對自己的好意;還在丟掉她的雞蛋被發(fā)現后,通過詆毀朱莉家的院子來為自己開脫……
他的這種行為在幫助式行動元——他的外公切特的引導下,終于得到了改變:“如果養(yǎng)成壞習慣, 想改正是不容易的”,在切特聽說了布萊斯扔掉朱莉的雞蛋時,他這樣告訴布萊斯;而當布萊斯的父親嘲笑切特幫朱莉整理庭院,并諷刺朱莉患有智力殘疾的叔叔丹尼爾時,他沒有改變立場,依然堅定地站在朱莉那一邊,給布萊斯樹立了榜樣;在布萊斯知道自己曾經與丹尼爾有相同的經歷,差點成為智力殘疾后,他覺得如果自己成為智力殘疾患者父親會因此放棄他時,外公并沒有直接批評他, 而是告訴布萊斯不可以憑借想象來指責父親, 并表達出了自己對世人的看法:“有的人淺薄、有的人自私, 當你有幸遇到像彩虹一樣絢麗的人時, 別的人只不過是浮云?!彪m然布萊斯沒有完全認識到這句話的內涵, 但外公卻在他價值理念及人生道路上給予恰當的引導。[3]讓布萊斯最終敢于正視自己的想法,勇敢維護自己喜歡的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去追求愛情。
同樣作為幫助式行動元的輔助角色還有朱莉的父親,他幫助朱莉從整體認識事物,認真審視自己周圍的人。雖然經濟拮據,他卻給予朱莉關愛與鼓勵等精神上的支持,引領她理解家人的重要。他對畫畫夢想的追求也為女兒樹立了榜樣,激勵著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父親的指導為朱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她成長為一個有夢想的勇敢女孩。
敘事結構與模式?!垛袢恍膭印酚羞x擇地講述了成為鄰居的男女主公,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八年級的青春成長故事,將空間設置在了美國的田園小鎮(zhèn)一對相對而建的房子里。展現了相對簡單的環(huán)境中,兩個人愛情的萌芽與思想的成長。
影片采用非線性的多元交替的敘事結構,多角度、多單元地呈現人物,使人物性格更鮮明,人物形象更立體,通過男女主人公的視角,展現了故事的發(fā)展和時空的變化。男女主人公這種主觀化的雙重敘事視角產生了重疊性的敘事空間,讓他們二人憑借自己的不同敘事視角,對于同一空間的不同部分進行了很好的展示。這也讓影片的觀眾能夠通過二人不同的敘事視角來把握出更為客觀和完整的敘事空間。[1]
電影采用的依舊是傳統(tǒng)的愛情模式,同時融入了尋找模式,讓男女主人公在萌發(fā)愛情的同時,也探尋著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尋找著自己究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兩種模式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男女主人公的青春期成長,讓他們漸漸改正了自身的缺點,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在尋找自我與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朱莉漸漸認識到了布萊斯對自己的冷漠,也在父親與布萊斯祖父的指導下,開始從整體看待他人,也開始審視布萊斯,不再只為布萊斯的深邃的眼睛而判斷他的為人是友善的。同時,布萊斯也從一開始受父親和他人輿論影響厭惡朱莉,到受到祖父的引導,認識到了朱莉獨特的靈魂,也慢慢改變自己,不再口是心非,而敢于承認自己喜歡朱莉,也敢于維護和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都完善了自己,也得到了愛情。
電影以男女主角的雙重敘事構建了故事交替的時空發(fā)展脈絡,從布萊斯回憶自己的主觀感受到朱莉回憶自己的主觀感受:兩人的初次見面→布萊斯入學再遇朱莉→升入初中布萊斯與其他女孩交往→朱莉把蛋分給布萊斯一家→梧桐樹被砍→朱莉發(fā)現布萊斯將自己的雞蛋丟掉→朱莉打理院子→朱莉見到智力殘疾的叔叔丹尼爾→布萊斯與朱莉一家聚餐→午餐拍賣會→兩人誤會→和解。在簡單的時空脈絡中,因為加入了兩人的敘事視點而使故事變得生動而豐富。而這其中融入的愛情模式與尋找模式,也讓劇情更加完整和精彩。
在電影的敘述中,導演還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兩個人家庭的差異,教育方式的差異,思想、看法上的差異和行為的差異等,通過兩人的主觀語言呈現了出來,成功塑造出了兩個性格大不相同的鮮明人物。
《怦然心動》講述了小鎮(zhèn)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情節(jié)簡單甚至有些老套,但通過導演熟練而獨到的敘事手法運用,每一個觀眾仍在故事的結尾露出欣慰的微笑。同時,透過青春愛情的主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其中所表現出的女性思想,感受到不同的原生家庭給人性格帶來的影響和對成長的感悟與思考。因此這部講述著20世紀60年代故事的小成本美國電影從2010年上映直至今天,依然可以深入人心,觸碰到我們心中最柔軟的一角。
參考文獻
[1]孫東升.從電影敘事學的角度分析《怦然心動》[J].電影文學,2014,(12)
[2]林剛,吳益知.電影《怦然心動》的敘事學分析[J].青年記者,2015,(9)
[3]徐燁.女性意識下《怦然心動》的文化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7,(12)
[4]江百濤.《怦然心動》中的女性話語權解讀[ J].科教文匯,2019,(2)
[5]何敏.《怦然心動》中的青春與成長[J].電影文學,2018,(5)
[6]葉思敏.影片《怦然心動》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J].戲劇之家,2017,(8)
[7]陳婕.《怦然心動》中美國成長文化下的人性美[J].電影文學,2015,(8)
[8]逯明宇,李嘉琳.淺析《怦然心動》中人物視點表現手法[J].電影文學,2015,(2)
[9]樊曉燕.美國電影《怦然心動》中的女性意識解讀[J].電影文學,2014,(2)
[10]史可揚.影視批評方法論(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124-142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