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最近韓國的處境不太好,與日本鬧得不可開交,與美國的關系也挺微妙。但文在寅政府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做長遠打算。
在韓國眼里,安倍政府對韓出口管制形同經濟制裁。對韓國出口占比較高且最具競爭優(yōu)勢的高科技領域進行定向打擊,日本的這種做法已經不是普通的貿易糾紛,而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惡意。如果文在寅輕易屈服,勢必對其造成政治傷害。
文在寅政府的做法是正面回擊。繼8月12日將日本從值得信賴的“白名單”中移除后,又不顧美國的壓力,在8月23日正式通知日本終止《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xié)定》。雖然這些做法都是“可逆”的,但韓國向日本傳遞了不先行妥協(xié)的信息。
針對半導體材料嚴重依賴日本進口的現(xiàn)狀,韓國以加大自主研發(fā)做應對。8月28日,青瓦臺公布了“原材料、零部件、裝備領域研發(fā)扶持計劃”,將在2020年至2022年間在半導體、顯示器等產業(yè)選定100多種關鍵材料,投入5萬億韓元支持研發(fā),力爭打造國內供應網絡。
韓國的做法看上去像是應急之舉,但如果將其放在韓日經貿關系以及韓國與外部經濟聯(lián)系的背景下來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韓日都屬于外向型經濟體,進出口在經濟中分量都很重。廣為人知的事實是,韓國在高科技材料進口中嚴重依賴日本,但就整體雙邊經貿關系而言,韓日之間的依賴沒有那么緊密,而且是反向的—日本對韓國依存度更高。
對于韓國的戰(zhàn)略安全來說,目前的韓美同盟依然不可或缺。但即便如此韓國也沒有對美國言聽計從,文在寅政府似乎也在做長遠打算。
根據(jù)世貿組織的數(shù)據(jù),在日本的整個對外貿易中,與韓國的貿易額占比是8%。韓國是繼美國和中國(占比均為19%)之后,日本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但在韓國的對外貿易中,日本占比僅為5%,排序在中國(24%)、美國(12%)、越南(8%)、中國香港(7%)之后位列第五。這樣的現(xiàn)實,或許是韓國敢于正面回擊日本的底氣。
9月1日至5日,文在寅訪問泰國、緬甸、老撾東南亞三國,重要目的是推行其“新南方政策”。這個2017年底提出的政策,主要意圖是加強韓國與東南亞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如果考慮到已于2015年生效的韓中自貿協(xié)定,那么韓國的“去日本化”動作很可能不是一時興起。
文在寅政府在繼續(xù)參與“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談判的同時,卻停止了參與“跨太平洋全面與進步協(xié)議”(CPTTP,即TPP的前身)的談判。在奧巴馬政府后期,韓國曾對加入TPP表示出興趣并啟動了談判。特朗普讓美國退出TPP后,該協(xié)議形成了事實上由日本主導的局面。韓國的態(tài)度轉向意味著,它在有意與“日本主導”拉開距離。
冷戰(zhàn)結束后,韓日兩國的“經濟成績單”,對比是非常鮮明的。1991年至2018年,日本經濟總量僅增加了39%,韓國卻增加了4倍。韓國經濟總量相對于日本經濟總量的占比,從9%增加到33%。如果朝韓能實現(xiàn)和解并展開經濟合作,這個比例還是明顯上升。韓國是否會硬扛到底不得而知,但它的確有不少不屈服的理由。
短期來看,能實質性影響文在寅政府態(tài)度的是美國因素。對于韓國的戰(zhàn)略安全來說,目前的韓美同盟依然不可或缺。但即便如此韓國也沒有對美國言聽計從,文在寅政府似乎也在做長遠打算。
8月29日,韓國國防部公布了2020年度國防預算,總額同比增加了7.4%。據(jù)韓媒報道,文在寅執(zhí)政以來,用于加強防衛(wèi)力量的預算,增長幅度是前兩屆政府的兩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的國防預算中,用于研發(fā)的預算同比增加20.7%,發(fā)展軍工產業(yè)的預算同比增加50%。這樣的增幅,在冷戰(zhàn)結束后還未曾有過。毫無疑問,這是韓國在加強自主防衛(wèi)的明顯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