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李有香* 郭 靜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650032
兒科在臨床當中作為一個特殊的科室,由于其所接診的患者大多數(shù)都是小兒,受制于兒童的發(fā)育問題以及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兒科又被稱為“啞科”[1]。針對這類患兒在開展護理工作時,醫(yī)護人員不但要對患兒進行相關的護理工作,還要在家長的配合下完成日常的溝通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實驗針對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展開了研究,現(xiàn)詳細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5月~2018年10月間入院患兒中的2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102 例,女性患兒98 例,年齡在1~3歲之間,平均年齡2.2±0.6歲,依據(jù)護理方法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各100 例,甲組男性患兒53 例,女性患兒47 例,平均年齡為1.9±0.3歲;乙組男性患兒49 例,女性患兒51 例,平均年齡為1.6±0.5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研究可行。
甲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主要包括一般護理、用藥指導等。乙組在甲組的基礎上增添肢體語言溝通護理,詳細護理計劃如下所示:
1.2.1 肢體語言交流護理
第一步就是要提高護理人員的外在形象:護理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格外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表達方式,在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展現(xiàn)出良好的外在形象以及得體的言行舉止。能換位思考,站在患兒及其家屬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護理人員有時不需要通過豐富的詞匯來表達,一個簡單的微笑就能使患兒放松,感受到溫暖,通過這樣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消除陌生感。因此,從護理的角度來分析,微笑完全可以作為與患兒溝通的一種語言。除此之外,患兒在第一次與護理人員接觸時,患兒對于護理人員的第一印象極其重要,通過護理人員充滿陽光的微笑以及大方親切的舉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患兒一種舒適感和安全感,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患兒對護理人員產(chǎn)生一種信任感,在治療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配合護理人員。反之,如果護理人員給患兒及其家屬的第一印象較差,那么在接下來的護理工作中,即使發(fā)生一些十分細小的工作失誤,也會在家長的眼里無限的放大,盲目的認為護理人員缺乏專業(yè)性,最終產(chǎn)生一定的厭惡感。
1.2.2 認真傾聽
如果患兒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護理人員要鼓勵患兒大膽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以及真實的感受,并且要認真傾聽,通過這種方式來拉近與患兒的關系;如果患兒不能夠講話,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使其放松心態(tài)。以此能夠及時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況,對后續(xù)的治療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2.3 對眼神的合理運用
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因此,護理人員要善于通過眼神和患兒展開溝通,使患兒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誠意。通過善意的眼神交流,不僅可以使患兒覺得這是對他們的鼓勵,更可以使患兒及家屬感到親切感,反之,如果護理人員的眼神充滿冷漠,會在無形中使患兒感受不到關愛,這十分不利于接下來的護理以及治療。
1.2.4 肢體接觸
處于治療期間的患兒常常會感到恐懼,產(chǎn)生抗拒的行為,在這時,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肢體接觸,輕輕的撫摸患兒的手或者肩膀,適當親吻患兒的額頭,甚至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都可以在無形中為患兒提供一些鼓勵,使患兒感受到安全感以及被尊重的感覺??傊?,通過不同的肢體接觸,可以起到安慰和鼓勵的作用,使患兒在接下來的治療中更加自信和勇敢。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并將其分為以下四種:1)抵觸:在治療過程中,患兒極為抗拒,不斷的哭鬧和掙扎;2)部分抵觸: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具有輕微抗拒的情況,在治療后難以平復情緒;3)部分接受:患兒對部分治療配合,對于部分抗拒的治療經(jīng)過護理人員的安撫可以接受;4)接受: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為配合。
此次試驗數(shù)據(jù)全程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結果顯示乙組數(shù)據(jù)更優(yōu)(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表2:甲、乙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
當前,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兒童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由于患兒身體各器官尚未完全發(fā)育,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出現(xiàn)各種疾病,給其日后的健康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于患兒接觸最頻繁的即是護理人員,所以護理工作質(zhì)量的好壞對患兒的治療情況極為重要[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從研究結果來看,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只要證實了肢體語言溝通可以顯著提高護理效果。這證實了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價值,通過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乙組的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甲組(89%>67%),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小兒患者進行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提高患兒的依從性,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