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是全球范圍都在努力開發(fā)和推廣的電子自動收費系統(tǒng)。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經(jīng)有了很長的發(fā)展歷史。為了提高高速公路通行率,國內(nèi)也提倡安裝ETC。根據(jù)交通部的目標,今年年底將完成在籍汽車ETC安裝率80%以上,高速入口車輛使用率比例超過90%。
毋庸置疑,ETC對車主是有很多好處的。然而,近期的ETC被盜刷事件,讓不少ETC用戶擔憂起來,也讓那些準備辦ETC的車主多了幾分猶豫。其實,盜刷事件與ETC本身的技術并沒有關系。交通運輸部解釋得非常清楚,在目前ETC卡三種形式中,只有交通行業(yè)與銀行聯(lián)合發(fā)行的二合一的聯(lián)名卡(即在普通銀行卡上集成了ETC功能)因具有銀聯(lián)“閃付”功能,如開通了“免密、免簽”服務,則可能存在盜刷風險。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卡片持有人通知開卡銀行,關閉“雙免”功能,就不會再被盜刷。雖然事情解釋清楚了,但是這個事情給大家造成的誤解一段時間內(nèi)難以消除,大家對ETC也多少會產(chǎn)生一些顧慮。
由此看到,推廣一項新事物,很多時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某個技術雖然有自己的先進性、便捷性,但它不可能獨立存在,必須和其他事物結(jié)合起來使用,才可能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例如,ETC和銀行密切相關,如果ETC在全國范圍應用得好,各大銀行都將是受益者;如果因為盜刷事件引起恐慌,大家都不去辦理,銀行也是受害者。這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情,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因此,新事物的每一個參與者,除了要保證自己本身過硬以外,還要“瞻前顧后”,充分考慮自身存在的風險和上下游的風險,充分考慮周邊的“生態(tài)”,要與周圍的“花花草草”能夠相互襯托、相互融合,這樣的技術推廣和應用起來就會非常順利。否則,因為技術本身之外的東西而“卡殼”,拖了后腿,就會導致公眾對它敬而遠之,即使再好的技術,也將是無土之木,成為空中樓閣。
當然也要看到,科技是不斷發(fā)展的,新事物、新技術之間的結(jié)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嚴絲合縫,有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需要公眾給予新技術一些包容和鼓勵,讓其有時間和機會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也許,很多不成熟、不完美的技術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更新?lián)Q代,就有可能改變某個領域的技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