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3月23日,美國宣布對原產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引起中美貿易摩擦,阻礙了中美經貿關系的發(fā)展。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舉行會晤,貿易摩擦有緩解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此次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源也在于美國消費相對不足拖累了美國經濟增長。在支出法下,GRA測算出美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關聯(lián)度最高。GM(1,1)模型預測美國ICC雖有緩慢上升的趨勢,但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消費者對美國經濟增長并不樂觀。此外,中美兩國不同的國際分工、疊加的經濟周期等因素為中美經貿關系增添了不確定性。
[關鍵詞]貿易摩擦;政治經濟學;中美關系;GM(1,1)模型
[中圖分類號]F752.7; F75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4-0006-07
Abstract: On March 23,2018, America Governoment ?announced tariffs on goods originating in China and provoked Sino-US trade friction, 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During the G20 summit, the heads of China and America held a meeting, and trade friction tended to ease. On the consultation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China and America came to a consensus on some issues, but fundamentally, it didnt solve the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Marist Political Economy exposed the Capitalist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the relative insufficiency of American consumption impedes the growth of American economy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friction. Under expenditure method, GRA model measure that US consumption has the most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GM(1,1) model predict though the Americas ICC has a tredency for a slow rise, data present American customer are not optimistic about economic growth. Besides, discrepant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superimposed economic cycles and other factors add uncertainties to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
Keywords: Trade Friction; Political Economy; Sino-US Relation; GM(1,1) Model
[作者簡介]胡云君,男, 石河子大學,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產業(yè)經濟。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作為最發(fā)達的國家,二戰(zhàn)后,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中美關系熱點問題,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與討論。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作為全球經濟領頭羊的美國豎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旗幟,損害了全球發(fā)展的利益。美宣稱,美中貿易關系是中國利用了掠奪性定價、貿易補貼以及知識產權實踐,獲取了更多的利益,造成美中貿易失衡 [1]。這當然是美國發(fā)起貿易摩擦不合理的說辭。美國單方面制造貿易摩擦有多種原因,究其根源是美國國內經濟失衡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沖擊。
一、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引發(fā)的經濟摩擦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使生產與消費之間不可避免地對立。經濟危機的爆發(f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立程度[2],但卻是以破壞生產力為代價,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經濟危機表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的周期性,由技術進步帶來的通信和交通工具的變革使經濟危機發(fā)生的周期以及影響范圍更加廣泛,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程度。國際貿易逆差同樣不是危機產生的原因,只是危機的現(xiàn)象;技術進步不僅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反而使危機的情況變得更加錯綜復雜[3]。由于資本主義的掠奪性與侵略性,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通過經濟和政治手段轉移到其他國家以緩解國內經濟失衡,這容易引起國家之間經濟摩擦。馬克思認為,危機的周期是逐漸縮短的,這意味著經濟周期的疊加性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加不利的影響,加劇資本主義的掠奪程度和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
(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相對過剩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擴大再生產與對利潤無休止的追求。當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相匹配時,供給與需求達到了均衡,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的增長。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優(yōu)勢,掌握了消費力,但卻缺乏消費動力,即缺少消費需求,因此閑置了消費力;而無產階級勞動者雖有對消費的需求,卻缺乏社會購買力。為了緩解國內供求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就不得不去開拓國際市場。早期的殖民掠奪使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淪為資本主義國家原材料產地與傾銷市場;二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這一現(xiàn)象更有針對性與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