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康
故鄉(xiāng)有一條河,河水清澈,環(huán)山而過,倒映村莊,先人們給她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叫谷溪。河水兩岸風(fēng)吹綠、稻花香,我們的祖輩在此繁衍生息。于是,這條河也承載了幾代谷溪人的生活和信仰。
父親告訴我,他年少時,每當(dāng)汛期來臨,爺爺和他便會把早早準備好的木頭扎成木筏,順流而下,逐浪谷溪。他們穿過一座座山村,淌過一個個小鎮(zhèn),時而急促,時而輕緩,千帆相競地匯聚在大江的渡口。然后選擇城市某個熟悉埠口,卸下木筏,售賣,換來山村里匱乏的物資和歸家的路費。他們?nèi)缢忠话?,靠著勇氣和智慧,在那條流淌的河里大浪淘沙,以夢為馬。
小時候,我也常常望著那條連綿不斷的河流,思索這不止的流水從哪里來,又是去往何方。村里的長者告訴我,它們來自更高的山間,都去了更遠的大海。山間我知道,那是和父親勞作的地方,可大海我卻沒見過。我又追問他們,大海又是什么模樣,可沒有人再回答我。后來,我終于在堂哥從城市里帶來的書中找到答案:大海在遠方,一望無際的陽光下,吹著風(fēng),起著浪,海鷗在飛翔。
那刻起,小小的我開始渴望遠方,河水每一次突如其來的漲潮,我那顆好奇的心便溢滿了青春的悸動,稚拙的雙手總會折疊些許追夢的小船,一艘一艘地慎重放行,漾過河水,劃起波痕,載著我渴望的心,駛向遠方。總還有著期許,某一天,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一笑談故鄉(xiāng)。
漫長的歲月里,那條流淌的河就這樣滋養(yǎng)了一簇又一簇大山深處的赤橙黃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樸實無華的山夫漁子,演繹了一段又一段平淡無奇的過往云煙。
然時光變遷,城市的紛擾終究還是打破了她歲月的靜好,孩子們在這里漸漸地長大,卻選擇到了陌生的繁華里飛翔,“水手”們在這里慢慢地成熟,卻選擇了霓虹燈下的彷徨。群山懷抱的月下,村莊向晚,溪水在炊煙里彌漫,日漸零星的燈火詮釋了她落幕時光里的無比惆悵。
盛夏時節(jié),我又一次帶著家人走訪故土,貼近谷溪。青山依舊在,不見戲水人,我記憶里的那些老人、父輩、童年都如大山般深沉了、走失了。我拉著一旁的兒子說:“爺爺?shù)纳碛?,刻在了這條河里;爸爸的記憶,寫進了這條河里;你的名字,也出自這,這里是故鄉(xiāng),是漸行漸遠的家?!?/p>
孩子若有所思地捧起那些不是很完美的卵石,欣喜若狂地把它們拋向流水的中央。然后突有所悟地告訴我,他要看看卵石臻于完美,聽聽河水自由流淌,讀讀他記憶里爺爺、父親口中常提起的河,那條讓他們爺孫三人眷戀的河。
這樣父子間的對話,我很是欣慰,我也愿意這樣與我父親的對話。是啊,無論山高水遠、不論陌生與短暫,谷溪的孩子們是該讀一讀爺爺留在河水里的厚實和質(zhì)樸,讀一讀父親留在河邊的青春和渴望,讀一讀自己源于大山的血液和根脈。
那條流淌的河,還是那樣靜靜地流著。燈火闌珊時,她便流進我們記憶的鄉(xiāng)愁里,流進我們倔強的骨子里,流進我們守望的塵土里。
收到發(fā)小的微信說:故園寥落。我的心怦然一震,許是太久沒有歸去那個兒時成長的深山故鄉(xiāng)了,我明白,發(fā)小是以這樣的方式提醒我該回去看看了。
兒時的家是在浙中金衢盆地的群山之中,在幾座小城抑或小鎮(zhèn)之間總有幾處難以攀越的山巒,那里的樹林青翠欲滴。透過樹梢,山巒邊偶爾能見到一些土黃色的建筑,零零散散、稀稀落落,其中有一處,便是我童年的山村。
村莊的邊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流淌,灌溉著村邊為數(shù)不多的稻田,稻田里的谷子供養(yǎng)著我們一代一代山里人,于是,先人們智慧地把小溪稱之為谷溪,很自然的村莊的名字也便叫了谷溪,而我們就成了谷溪人。
那時的我們很是單純,一個村子,一種方言,一條河流,一座高山就以為是一個世界。在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通訊的年代里,村里老人講述的故事就成了我們的精神食糧。那時的城市是多么遙不可及,繁華的意義從未體會,沒有喧囂,沒有過客,有的只是月華瀉地的林間鳥兒安靜地歌唱,還有孩子入睡時的啼哭。
那時,我們何曾有過憂慮的玩耍,只有幸福地奔跑過一道又一道山灣,游遍了一個又一個水潭,高高的谷堆成了稻草人的基地,客家的方言山歌滿山間回響。
后來,去山外的路越修越寬,我們慢慢地長大了。去往城市的汽笛載著我們的熱切去了陌生的環(huán)境。那會兒,山里的樸實顯得膽怯,漸漸我們有了新體驗,有了比較,開始習(xí)慣這樣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開始憧憬某一天能坐在城市中心高檔的寫字樓里暢談人生。
是的,我們都做到了。發(fā)小成了一家公司的高管,工資豐厚,早已在省城成家立業(yè)。曾經(jīng)的另一個玩伴已經(jīng)是一名高校的老師,學(xué)識斐然,每次談話的內(nèi)容總那么高深莫測。我稍不如意一些,但畢竟也能夠在這座小城里流浪生活的,就像現(xiàn)在這樣,愜意時也能坐在咖啡廳,敲打著鍵盤用文字記錄很久的故鄉(xiāng)。
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忘卻了太久遠的記憶,山間的裊裊煙火再也吸引不了我們的追尋,日子一天天消逝去,年輕人一個個走出大山來,故園是寥落了。那川流不息的溪水依舊流著,只是河邊那為數(shù)不多的稻田卻荒廢了,偶爾有幾位佝僂的身影路過,儼然那已不是播種的春天。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多么深情地告白。城市的喧囂和燈火籠罩了我們那顆抬頭望月的心,自然也就掩蓋了我們心底那份望鄉(xiāng)的情。穿過歲月春與秋,拾起世間哀和愁,無論我們富貴也好,落魄也罷,此時的故園春光正好,飲一壺父親釀的渾酒去,唱一曲母親教的山歌去,帶上那兒時不變的心,只道是,趁著青春多還鄉(xiāng)。
初夏,夜。
在書柜前拿出一本友人寫的散文集,翻閱著目錄,挑選著吸引我的題目,準備讓優(yōu)美的文字沁潤一番自己枯燥的心靈,填滿那些復(fù)雜的思緒。
果然,書中一行獨特的文字走進我的眼簾,“風(fēng)吹哪頁讀哪頁”,多么坦然的讀書境界,多么隨性的人生哲學(xué)。高爾基說過:“讀書,我們這個習(xí)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边@樣的讀書,讀的是一種緣分;這樣的讀書,讀的是一種瀟灑;這樣的讀書,讀的是一種態(tài)度。
于是乎,我情不自禁地讀完了全文,心中不免有些寧靜,也開始了不止的回憶。我曾經(jīng)生活在山區(qū),物質(zhì)的貧瘠讓我們有了到山外生活的向往,而書籍的匱乏更讓我們對書的認識倍感珍貴。記得當(dāng)時沒有這么多講究,只要是我能讀懂的書籍,無論是小說童話、詩歌散文抑或舊報刊,無不是細細品讀,頁頁珍惜。我還記得,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間自己的書房,而且書房里滿滿都是我要的書,這是多么純真的童心,這是多么豐滿的愿望啊,這不正是友人文字中的境界嗎?
時間飛逝,一切的變化又近乎如此之快。如今,我的書房有了,書有很多,可人長大了,讀書的心也起了變化。對于讀書,已不再有那些天真的想法,每次去書店都要不斷選擇,每次看書還在不停猶豫,看完了之后還不斷地質(zhì)疑內(nèi)容,這樣的態(tài)度一切似乎又是那么正常和自然。
是啊,成長給了我們太多蛻變,很多曾經(jīng)遙不可及的人和事兒到現(xiàn)在看來又是那么的理所當(dāng)然,可我們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慢慢地在書的海洋里迷路了,丟失了那份最初的純真和憧憬,淺薄了那種風(fēng)吹哪頁讀哪頁的心情了。如此,一些文字的美麗又如何去領(lǐng)略,一朵花開的幸福,我們又如何去珍惜,一段情感的圓滿,我們又如何去追尋?
讀書如此,生活亦之。當(dāng)我們在繁華的道路中的驀然回首,彷徨了些許,那又有何妨呢?不管前面的路是陽光還是荊棘,至少我們已經(jīng)勇敢地行走在路上。至于我們讀哪頁文字,??磕膫€站點,路過哪段風(fēng)景,就把這一切都交給風(fēng)吧!風(fēng)中會有我們想要的答案,答案中會有我們渴望的故事,拾起自然,珍惜所遇,這樣的人生已然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