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 要:《燦爛千陽》是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說主要講述了兩位出身平凡經(jīng)歷卻不凡的阿富汗女性,于浮沉起伏的人世間,歷經(jīng)親人的背叛和拋棄,家庭的不屑與散落,社會的成見與偏見,男性的冷眼和旁觀等等。在沖突不斷、社會動蕩的種種困境下,她們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旦相遇,猶如兩顆彗星的相撞,迸發(fā)出萬丈光芒,她們相互信任,互幫互助,攜手反抗,共同抵抗,自由之光就是她們的利器,將磨難與不公劈開,劈裂,燦爛地盛放。是愛、相助和關懷,讓她們的心與心之間自由相擁,一起成長,相互救贖。
關鍵詞:瑪麗·雅姆;萊拉;關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2
一、殊途同歸
瑪麗·雅姆是一個“哈拉米”,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直到她五歲的那年,她才知道哈拉米的意思,當時她不小心打碎了姥姥遺留下來的一件瓷器,而這個糖碗是被母親娜娜視若珍寶的。盡管只有五歲,正處于懵懂的年紀,心智未開,但是她的這一無心之失,卻在母親娜娜眼中是滔天罪行她殘酷無情地抓住瑪麗幼小無力的胳膊,咬牙切齒地說“‘你這個笨手笨腳的小哈拉米”。這時,她才明白,哈拉米是一個人人都不想要甚至唾棄至極的稱謂,也是一個不能被法律認可的合法存在,更是一個不能與親生父親朝夕相處的孩子,盡管如此,她還是像飛蛾撲火般渴望著父愛,期待著每周四父親的到來。母親娜娜去世以后,瑪麗·雅姆被父親接走了,但是她并沒有過上公主般的生活,正是在父親的別墅里,她開始了煉獄般的生活,起初是被父親的其他兩位老婆和兄弟姊妹們所排擠,最后哄騙欺瞞之下被迫嫁給比自己大三十多歲的拉希德。
在拉希德的家里,她認識了萊拉,繼她之后拉希德的第二任妻子。萊拉來自于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家庭健全,父親是一名畢業(yè)于喀布爾大學,母親是個十足的大美人,哥哥是一個勇敢向上的青年。如果說瑪麗是丑小鴨,那么萊拉就是白天鵝,如果瑪麗經(jīng)歷的人生是魔鬼的生活,那么萊拉則是住在云端的天使,萊拉有疼愛她的家人,護犢子般的母親,對兒子和女兒一視同仁的父親,對她矢志不渝的初戀情人,她可以上學,可以讀書,可以接受教育,也能夠吃上糖果,她集美麗與智慧于一身,總的來說,她過得是一種甜蜜人生。但是,一次戰(zhàn)爭,將她的家庭打散,她自己變成了一朵飄零的花朵,被碾碎成塵,自此,甜蜜變成苦澀。也正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將她拉平到瑪麗的階層,她被迫嫁給拉希德,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旣惡腿R拉處于一個屋檐之下,在暴虐的丈夫拉希德的專政獨裁下求生存,一開始兩個人是針鋒相對,但是當萊拉有了孩子之后,變得異常勇敢,而瑪麗也在新生命的感召和鼓勵之下,終于覺醒,勇氣倍增,甚至為了萊拉與她的孩子,殺了丈夫拉希德。盡管瑪麗因為背負人命,鋃鐺入獄,但是萊拉并沒有忘記她的大恩大德,甚至會去經(jīng)常探望,兩個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社會背景,經(jīng)歷著不同的人生,在壓迫面前,攜手共進,獲得新生。
二、心有千陽
關懷可以是一種小愛,也可以是一種大愛,可以是一種自愛,也可以是一種仁愛。盡管瑪麗出身卑微,不值一提,但是她從未放棄過愛,她是愛自己的,愛自己是愛一切的前提。她背負了人生間的種種疾苦,她的出生是無罪的,但是她的出現(xiàn)卻是有罪的,盡管是一個私生女,但是她沒有厭棄父親不能給她一個完整有愛的家,她不奢望住上父親在城鎮(zhèn)里的大別墅,而是期望父親多給她一些愛;她母親娜娜精神不正常,身體內的妖怪總是讓她望而卻步,但是她并沒有遠離母親,而是與母親相依相偎;母親去世以后,她有幸住進了父親的大別墅,卻被父親的兩個妻兒子女所不齒,但是她認為他們是一家人,依然與人為善;在所謂的家人的欺哄下,她嫁給了拉希德,拉希德經(jīng)常因為她不堪的出身對她實施暴行,但是她把拉希德看成是自己的丈夫,她甚至一度與萊拉爭寵,想要把拉希德拉回自己的身邊;遇到萊拉,是瑪麗的劫難也是她的救贖,萊拉的到來直接威脅到了她主母的位置,拉希德寵愛年輕貌美的萊拉,卻更加變本加厲 地虐待瑪麗。瑪麗一開始特別討厭弱不禁風,哭哭啼啼的萊拉,但是萊拉有了孩子以后,整個人變得堅強了起來,為母則剛。兩個針尖對麥芒的人,因為孩子,而變得柔軟起來,瑪麗拋棄了自私的愛,將小愛化為大愛,將自愛轉為仁愛,她對萊拉的兩個孩子呵護備至,給他們做衣服,做好吃的,在他們摔倒的第一時間心疼的扶起他們;在拉希德小女兒歧視之下,一改唯唯諾諾,畏畏縮縮,像個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在她面前,她保護的不是這個小女兒,而是曾經(jīng)小小的自己;愛屋及烏,因為兩個孩子的到來,瑪麗對萊拉也刮目相待,不再懷有敵對的心態(tài)和想法。
萊拉從云端跌入煉獄,從一個注重學識禮節(jié)的家庭落入一個充滿暴力欺騙的虎口中,經(jīng)歷了人生百態(tài),從繁華到落寞,她沒有丟掉初心,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博學忍讓,母親的關愛遷就,都沒有讓她在日后的困境中失去自我,當她被迫帶上布卡才能上街的時候,當她不能再上學接觸知識的時候,當她被拉希德的一系列花言巧語欺騙以后,她沒有對同處一個屋檐下的瑪麗進行攻擊和驅逐,而是充滿了仁愛之心,因為她深知,她們都是女人,同是女性,她們是同盟,是伙伴,是友人。她們共同經(jīng)歷了家庭的解體,國家的流離,社會的分歧,丈夫的暴力,這種種的不公平,并沒有讓她們兩個為了自保而分離,相反,她們反而結合起來,聯(lián)手奮勇抵抗。同為女性,她們柔然的內心不曾變過,因為社會賦予她們強大的細膩的內心,她們對這世界從不曾瘋狂的抵觸,而是柔軟的觸碰。萊拉的兩個孩子給她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是兩個孩子讓她們看到她們的人生不該囿于拉希德的暴力庇護之下,為了讓孩子們擺脫大男子主義的拉希德,她們一改往日的弱小,搖身一變,變成了巨人般的英雄,她們勇敢地移去了擋住孩子們平安幸福的巨石,排除了傷害孩子們的萬難,她們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被孩子們紐扣在一起,用自己柔軟的身軀,堅硬的內心,為他們撐起一片有太陽的天空,皆因兩個偉大的女性內心中那燦爛的千陽。
三、燦爛盛放
西蒙·波娃曾在《第二性——女人》中指出:“婚姻,是傳統(tǒng)社會指派給女性的命運。”婚姻是大多數(shù)女性不可逃脫的命運,因為在這千絲萬縷的社會中,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但是婚姻并不是女性自由與安全的保障,沒有愛和責任的婚姻反而是女性的災難和地獄?,旣惖拿謥碓从谝环N可愛的花朵,晚香玉。因為是一個私生女,瑪麗只能是一束狗尾巴草,她和母親只能住在一片空地上的泥房子里,被娜娜稱為“老鼠洞”的一個泥坯屋子,是父親親手壘蓋的,根本不可能遮風擋雨,一扇窗戶,幾把稻草,兩張草席?,旣愖⒍ú皇墙鸾z雀,所以只能在這個樊籠里度過孤獨難熬的十五年。但是這樣的日子讓她看不到頭,母親也不讓她上學,于是她不顧母親的以死相逼,離家出走,踏上了尋父之路,就在她滿心歡喜到達父親的 府邸,結果卻被拒之門外,露宿街頭,最后被司機強迫地送回了小泥屋。母親去世后,父親不得不把她接回到家里,這次瑪麗如愿以償?shù)刈∵M了有父親的房子,但是她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她失去了母親,她依然是那個只有父親或者只有母親的可憐的孩子。盡管住進了夢寐以求的大房子,也靠近了父親,可以日日見到父親,但是與父親見面說話的機會與時間還沒有以前每周星期四在泥屋的時間多,父親也不再將她舉過頭頂,摘花為她編制花籃,而是無盡的疏遠她、遠離她,好似她不是他的女兒,而是一個女傭。不管是被母親拋下,還是被父親拋棄,她從來都沒有享受一個完整的女兒的身份;緊接著,她被迫嫁給拉希德,因為拉希德的長期施虐,瑪麗流產七次,不能再生育,喪失了母親的身份;然后,拉希德又娶了萊拉,她也沒有獲得妻子的身份。是婚姻這一紐帶將瑪麗與萊拉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身份概念的混淆,讓瑪麗一度扭曲了自己,但是萊拉和萊拉的孩子把她從魔道拉回了正道,瑪麗不再心懷嫉妒,而是充滿了關懷之心,對萊拉的兩個孩子視如己出。在灰暗的人生中,是萊拉和兩個孩子重新啟動了她的內心之光,因此她的眼睛里也盛滿了千陽,使得她敢于直視丈夫拉希德的眼睛,敢于擋住他打向兩個孩子的手,敢于用盡全身力氣用鐵锨殺死拉希德。仁愛和勇氣喚醒了她對生活的希望,對生命的延續(xù),正是這些強烈的光源照射到了她的內心之花,而她也在尋找自我,救贖自己的過程中全然盛放。
四、結論
在強大父權社會體系中,女性處于男權話語和父權壓迫之下,她們很少能夠接觸知識,擺脫愚昧,只能囿于家庭和廚房,猶如困斗之獸,外出也必須披上布卡這塊遮羞布,蓋住自己屈辱的肉身,空留一雙眼睛,來怒視這個世界,她們善于偽裝,精于隱忍,敢怒不敢言,沒有話語權,命運注定是悲劇性的。然而,悲劇已能夠孕育出嬌艷的花朵,作為柔軟而堅強的女性,歷經(jīng)了眾多的苦難與不公,在暴風雨中,在懸崖邊,她們敢于反抗,勇于抵抗,在絕望中窺見希望,于黑暗中看見曙光,皆是因為她們的內心之光不曾熄滅,心中有永不隕落的燦爛千陽。
參考文獻:
[1]鄧偉志, 徐榕. 《家庭社會學》[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18).
[2]卡德勒·胡賽尼. 《燦爛的千陽》[M]. 李繼宏,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3]劉衛(wèi)紅. 社會性別與身份認同的語言建構[J]. 江西社會科學, 2014(7).
[4]沈曉陽. 《關懷倫理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5]葉舒憲. 《文學與療傷》[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