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麗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es Gastroparesis, DGP)[1]是糖尿病很常見的消化道并發(fā)癥之一,是在糖尿病基礎上,以胃動力減弱、排空遲緩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候群,但不具有機械性梗阻的一組綜合征,多為消化不良樣癥狀,如胃脘脹滿、食后腹脹、早飽、吞酸等,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血糖也難以控制,在中醫(yī)學中屬“痞滿”“嘔吐”“反胃”等范疇[2]。資料顯示[3,4]50%~76%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消化道癥狀,糖尿病胃輕癱已成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該病不僅因消化道癥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還阻礙了口服藥物的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多使用對胃動力有促進作用的藥來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就目前來看并不那么理想。糖尿病胃輕癱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可能與胃腸自主神經病變、高血糖、胃腸道、胃血管病變、胃腸平滑肌變化、胃腸激素的變化、精神因素、免疫相關性改變等因素有關。但隨著醫(yī)學模式從簡單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特別是胃腸神經病學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糖尿病胃輕癱在內分泌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對糖尿病胃輕癱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進展。精神因素是眾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會加重臨床癥狀,反過來因為身體的不適也會影響精神。臨床上對此尚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加用胃動力藥,但是從近年來傳統(tǒng)中醫(yī)藥對本病的治療來看,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筆者根據(jù)近年來臨床體會,自擬疏肝理氣方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5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所選65例均為糖尿病患者,其中住院患者35例,門診30例,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同時伴有胃脘脹滿、食后腹部不適、惡心、吞酸等癥狀,并排除胃腸器質性病變[5];將65例患者臨床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為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對照組為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2組患者最大年齡均75歲,最小年齡35歲,療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相近,對比試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6](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中消渴、痞滿的診斷標準及2013美國ACG發(fā)布的《胃輕癱臨床管理指南》[7]中糖尿病胃輕癱的診斷,需要符合下面4個診斷標準:1)明確的糖尿病病史,具有胃輕癱臨床癥狀(餐后飽脹感、腹脹、惡心、嘔吐、早飽、噯氣、上腹痛、大小便異常等);2)排除幽門部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出口梗阻;3)確診胃排空延遲。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1)均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病程大于5年;2)年齡在35~75歲;3)胃排空延緩,常有早飽,餐后上腹飽脹以及進食后上腹不適等癥狀,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胃腸動力紊亂的患者;4)上消化道X線鋇餐檢查可見鋇劑明顯排空延遲,鋇劑常在4 h后仍存留50%,或6 h后仍未排空;5)排除外黏膜糜爛萎縮、潰瘍、腫瘤或幽門梗阻等消化道器質性的病變和其他全身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用糖尿病常規(guī)療法,包括飲食,健康教育,運動,口服降糖藥或者用正規(guī)胰島素等。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治療組配合自擬疏肝理氣方:柴胡18 g,香附15 g,枳實15 g,陳皮10 g,赤芍15 g,白芍30 g,黃芪20 g,炒山楂30 g,炒神曲30 g,炒麥芽30 g,甘草10 g。每日1劑,煎汁分為2次,餐前0.5~1 h溫服,每次口服150~250 ml;對照組給予伊托必利,用法:成人每日3次,每次l片(50 mg),飯前15~30 min服用;或遵醫(yī)囑。上述治療14 d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后對比治療效果。
1.4.2 觀察方法對患者每周復診1~2次,詳細記錄患者病痛發(fā)生時間、程度和持續(xù)時間,2組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束后查看治療效果。
1.4.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所有癥狀均消失,上消化道鋇餐透視結果示胃潴留液完全消失,半年內均無復發(fā);有效:癥狀明顯得到緩解或者癥狀消失,上消化道鋇餐透結果示胃潴留液已經完全消失;無效:癥狀基本無改善,上消化道鋇餐透視結果示胃潴留液并未消失,稍加重。
1.4.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1.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組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1.43%,明顯高于對照組63.3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例,%)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消渴”“消癉”的名稱?!鹅`樞·五變》云:“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靈樞·本臟》提出:“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最早認識到肝與消渴的關系。張從正《儒門事親》說:“消渴一癥,如若不減嗜欲,或不節(jié)喜怒,病雖一時治愈,終必復作”。說明消渴病發(fā)癥與肝相關,提出病機有虛實兩端,虛癥肝郁乘脾犯胃,實證肝氣郁結[8],為豐富和發(fā)展中醫(yī)辨證論治消渴在理論上有了有益的支持。因此改善肝臟疏泄,調和氣機,疏通經絡,則臟腑器官功能正常,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清代醫(yī)學家葉天士承前人要旨,強調“五志化火傷陰”,致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耗液消谷發(fā)為消渴,消渴日久,嗜酒肥甘,脾胃虛弱,健運失司,食積停滯胃脘,水濕不化,痰熱內聚,痹阻氣機。肝臟疏泄功能的失常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有序,因此久病導致情緒不適,氣機不暢,津液輸布失常,加重中焦氣機失常,木郁土虛而發(fā)為本癥,肝失疏泄為標,肝胃不調為本。中醫(yī)學經典認為肝臟的氣機逆亂在糖尿病的發(fā)病中占重要作用,通過改善肝臟的疏泄功能,暢條氣機,協(xié)調臟腑,使津液的輸布化生正常,發(fā)揮其正常的濡養(yǎng)機體生理作用。糖尿病胃輕癱的重要病理基礎是肝郁脾虛,只有肝氣暢達,疏泄良好,氣機調順,精升濁降才能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
糖尿病胃輕癱病本在胃,標在肝,脾胃居中焦,互為表里,脾升胃降,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肝為剛臟,主疏泄,協(xié)助脾胃調理一身之氣機,故肝與脾胃密切相關。脾胃虛弱為本,氣滯、食積為標,本虛標實,肝氣不舒,肝木克脾土,橫逆犯胃,胃失順降,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郁滯,痰氣凝結,血液瘀阻等病理產物,使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導致脾胃氣機失和,治以疏肝理氣,暢達氣機,遵循《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治肝可以安胃”之宗旨。在自擬疏肝理氣方中用疏肝理氣法,肝胃同調,抓住了病機的關鍵,用理氣之藥,脾升胃降,肝氣調達,中焦氣機調暢,本病即愈。其方中以柴胡、枳實、香附為君藥,疏肝理氣、消痞行滯,三藥并用調暢肝、脾,使胃氣得降;《藥籠小品》中云:“枳實如壯夫”,力強善破氣。陳皮、黃芪,補氣健脾升陽,使中焦氣機得以運行正常,《本草匯言》云:“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為首焉”。用焦三仙、白芍為佐藥,化積消食,和胃理氣,補血解郁;兼用赤芍化瘀止痛,養(yǎng)血平肝。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本方共奏理氣舒肝、和胃健脾、化瘀止痛之功。同時,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柴胡、枳實、香附能提高胃動力,赤芍、白芍可消除疼痛;陳皮能改善小腸的消化功能;黃芪具有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的作用,山楂、神曲、麥芽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胃動力,甘草可對胃腸平滑肌有解痙,抗炎作用,還可緩和藥性,協(xié)調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運化、調和氣機之功效,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9]。
鹽酸伊托必利為一種新型胃動力藥,適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引發(fā)的各種癥狀,如:上腹不適,餐后飽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其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胃動力,促進胃排空,但長期應用可出現(xiàn)過敏、腹瀉、腹痛、便秘、白細胞減少、肌酐上升、催乳素上升等不良反應。應用伊托必利為對癥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在臨床上存在療效較低,停藥易復發(fā),具有不良反應的缺陷。自擬疏肝理氣方根據(jù)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因人制宜,具有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靶點等優(yōu)勢,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更利于改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小,運用得當。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自擬疏肝理氣方具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優(yōu)于伊托必利組。提示我們中醫(yī)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方法得當,有效率高。
在對糖尿病胃輕癱治療中,調和肝的疏泄功能,整體調節(jié)氣機的平衡,治療上謹守核心病機,注重整體平衡,將調暢氣機貫穿于糖尿病胃輕癱治療過程。通過調節(jié)氣機可以疏肝理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可以有效調節(jié)和改善胃腸動力。結合傳統(tǒng)中醫(yī)藥,自擬疏肝理氣方,此方應用于臨床,療效確切,安全無毒副作用,為患者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質量,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