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艷
中藥調劑屬于中藥房的重要組成,其主要包含5個程序,即審方、調劑、調配、復核、給藥,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1]。中藥調劑一旦出現(xiàn)劑量不準確、藥材錯誤等差錯,不僅對藥物效果造成影響,還將影響藥物安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中藥調劑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應避免差錯的出現(xiàn)。為明確引發(fā)中藥調劑常見差錯的相關原因,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本研究對我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藥房在中藥調劑中出現(xiàn)差錯的病例資料11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藥房在中藥調劑中出現(xiàn)差錯的116例病例資料,其中男75例,女41例;年齡22~73歲,平均(47.26±5.48)歲。
1.2 方法統(tǒng)計116例病例資料,總結中藥調劑常見差錯類型,并對差錯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本研究中116例出現(xiàn)中藥調劑差錯的病例中,主要原因為藥品因素,占比為40.52%(47/116),其次為調配因素,占比為32.76%(38/116)。見表1。
表1 116例病例差錯發(fā)生原因分析 (例,%)
3.1 中藥調劑出現(xiàn)差錯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 藥品因素1)藥品擺放不規(guī)范:部分中藥經炮制加工后外觀十分相似,若不仔細辨認,可能造成位置擺放錯誤,常見的外觀相似的中藥有:生地黃與玄參、茯苓與葛根等。2)藥品名稱類似:中藥的種類較多,且各自的命名也各具特點,部分中藥名稱可能僅相差一個字,若不仔細辨認,可能造成差錯事件的發(fā)生,例如麻黃與麻黃根均屬于麻黃科類中藥,僅相差一個字,但其功效卻存在較大差異;部分藥材名稱較多,也可能導致出錯。3)包裝類似:部分飲片因形態(tài)、外觀等均較為相似,若調劑人員專業(yè)技能不足,可能無法區(qū)分該類藥品的包裝造成調劑差錯。4)質量問題:中藥飲片多為植物飲片,若在加工或收集過程中未根據相關標準進行,則可能造成飲片的有效成分丟失,還可能出現(xiàn)雜質;部分飲片對于儲藏的環(huán)境具有較高要求,若條件不滿足,這可能導致藥物霉變、風化,甚至遭受蟲蛀,進而對飲片的質量造成影響。
3.1.2 調配因素1)調配藥品替代:中藥的種類及數(shù)量均非常多,不同醫(yī)院的中藥飲片類型也各不相同,處方開具時,醫(yī)生多會考慮如何合理選擇飲片才可獲得最佳的療效,可能出現(xiàn)炮制藥品及生品間相互替代的情況,雖然可有效彌補藥品品種不全的情況,但使用替代藥品可能降低臨床效果。2)劑量有誤:中藥飲片在調劑時對于劑量的準確性要求較高,若劑量出現(xiàn)誤差,可能對藥效產生影響,調劑人員在藥品調劑過程中應確保各類藥物稱量的準確性,每一劑中藥飲片在調劑過程中應盡可能將誤差劑量降到最低,并做到均勻分配,且因確保處方中所要求的每一味中藥都不能缺失,隨后還需根據遞減分戥法將每一味藥物劑量進行多次復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調劑人員未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出現(xiàn)以手代戥、以估代稱的情況,調配前也未嚴格做好復查工作,甚至出現(xiàn)未復查的現(xiàn)象,導致調劑劑量誤差明顯,進而影響藥效。例如在調配過程中主觀認為一條蜈蚣為1 g,一枚大棗為5 g,生姜切成薄片即為5 g,切成厚片即為10 g。3)飲片浪費:飲片浪費的發(fā)生多與調劑人員經驗不足有關,導致其工作壓力大,工作時易處于緊張狀態(tài),調配一些粉末、細小顆粒等藥物時,極易撒落。
3.1.3 處方因素1)處方錄入有誤: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通過電腦輸入,可能出現(xiàn)輸入錯誤,例如藥物劑量輸錯,將100 g輸成10 g等,部分醫(yī)生為手寫處方,因字跡潦草導致調劑人員無法準確識別,將黃芩可能與黃芪混淆,紫蘇葉可能與艾葉混淆,酸棗仁可能與杏仁混淆,進而造成調劑差錯。2)審方有誤:部分中藥材有著相似的名稱、寫法、讀音等,若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字跡潦草,可能導致調劑人員無法有效辨別,出現(xiàn)調劑差錯;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還可能出現(xiàn)缺失現(xiàn)象,未將藥物劑量、規(guī)格等寫清楚,或者藥物用量不準確,且沒有注重不同藥物的配伍禁忌,均可能導致調劑人員在調劑時判斷失誤,影響藥物調劑準確性,進而影響療效。3)忽略處方注釋: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對于部分特殊藥物,可能需進行注釋,以表達其特殊性,注釋內容可能直接影響到調劑的準確性。而部分調劑人員在調配過程中可能直接忽略了醫(yī)生的注釋,僅根據處方中的藥物完成調劑,例如處方上標注“先煎”“沖服”“后下”等,而調劑人員直接忽視,不管藥物的先后順序、用法等,極易造成差錯事件,進而影響療效。
3.2 應對措施
3.2.1 加強規(guī)章制度管理調劑人員在調劑處方藥物時應嚴格按照處方上的具體順序逐一調配,避免發(fā)生遺漏,包裝前還需對藥單與實物名稱進行一一核對,確保準確無誤后才可裝袋,對于部分需要先煎、后下等的藥物應將其單獨包裝,并于包裝袋上做標記;部分過于堅硬的藥品,需先將其打碎再進行調配,所有藥物調劑完成后,在外包裝上標注患者的姓名、年齡、科室等,并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審核通過后再發(fā)放至患者[3]。中藥在存放過程中應根據藥物性質分類,部分較為貴重的藥材應由專人保存;調劑人員在調配藥品時應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確保每一劑藥品都正確調劑,避免出現(xiàn)根據經驗或主觀感覺調劑的現(xiàn)象[4]。
3.2.2 合理設計及規(guī)劃中藥斗譜中藥房工作中應將調劑人員常用的飲片放于配藥柜中層,便于調劑人員拿放,若飲片質量較大,可將其放于藥柜底層,若飲片質量較輕或使用頻次較少的飲片,可將其放于藥柜的上方或邊角處。若飲片屬于有毒類,可將其放于底層邊角柜中;若飲片的顏色、形狀等較為相似,需注意區(qū)分,可做一些特殊標記;此外,還需要求調劑人員熟悉飲片位置,確保在調劑時可迅速確定飲片位置,不僅避免差錯事件的發(fā)生,還可提升工作效率[5]。
3.2.3 處方書寫規(guī)范化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應嚴格按照處方規(guī)范的格式進行書寫,確保字跡清晰,藥品名稱對應,電子處方在錄入時也應確保其準確性,核對無誤后再轉送至中藥房。若部分中藥的用法特殊,醫(yī)生應詳細標注具體的用法、用量,還可用特殊符號標注,起到警示作用,確保調劑人員調劑準確性。醫(yī)生在開具處方時所書寫的名稱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規(guī)范的飲片名稱相一致,處方中每行只可寫四味中藥,并將具體的藥物用量標注于藥物名稱右下角,特殊用法可標注于藥物名稱的右上角[6]。
3.2.4 飲片質量控制調劑人員應定期參加專業(yè)的培訓,使其對藥品的識別能力得以提升,確保調劑人員可更加專業(yè)地選擇藥物,避免靠經驗或主觀感覺;飲片在采購時也應選擇正規(guī)的渠道,對于藥房新購入的飲片,調劑人員應仔細檢查及核對,仔細閱讀不同飲片的儲存條件,避免因儲存不良影響飲片質量。若發(fā)現(xiàn)飲片真假無法鑒別,可通過相關的質檢部分進行鑒別[7]。
3.2.5 調劑人員專業(yè)水平的提升調劑人員正確調劑藥品的關鍵在于準確閱讀處方,若調劑人員對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全,甚至匱乏,則可能造成調劑差錯。利用醫(yī)生在處方中利用“二烏”代替川烏與草烏,若調劑人員對“二烏”的含義不了解,則無法順利進行后續(xù)的調劑工作;例如麥門冬即為麥冬,部分調劑人員對其不了解,可能無法找到麥門冬;同時,調劑人員還需熟練掌握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若未掌握可能導致患者不良反應增加;調劑人員在調配過程中應具備較強的責任心、敬業(yè)精神,遇到存在疑問的處方時,例如處方書寫不規(guī)范、藥品名不明確等,應及時與醫(yī)生溝通,避免差錯事件的發(fā)生[8]。
綜上所述,中藥調劑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差錯,應積極對差錯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降低差錯發(fā)生率,提升用藥準確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