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目前正在意大利羅馬圖拉真市場及帝國廣場博物館展出,共呈現(xiàn)來自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主的8家文博機構(gòu)收藏的145件(組)精美文物及復制品。展覽圍繞“神與人”主題展開,體現(xiàn)了中西方兩大古老文明穿越時空的對話。展期至10月18日。
“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目前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展覽以大英博物館收藏的100組物品,涵蓋藝術(shù)品、生活用品、貨幣、科學儀器、儀仗用具等,講述跨越200萬年的人類故事,以獨特的角度回顧人類發(fā)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通的故事,引領(lǐng)觀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新的認識。展期至9月9日。
霍克森胡椒瓶
“淮上窯火——壽州窯瓷器專題展”目前正在安徽博物院老館展出。展覽遴選了安徽、江蘇等地出土的壽州窯瓷器140余件(套),通過渾厚清潤的早期壽州窯、異彩紛呈的唐代壽州窯、壽州窯的流通與貿(mào)易三個單元,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壽州窯瓷器各個時期的燒造工藝特征,探究了壽州窯產(chǎn)品的外銷。展期至9月8日。
唐 黃釉執(zhí)壺
“燕園聚珍”系列展首展——“文明的曙光”目前正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該系列展旨在分享考古發(fā)掘的研究成果。首展包括“燕園聚珍”精品文物、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部分,利用該館館藏文物,圍繞中國考古學年代體系和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科發(fā)展歷程,深度解讀考古學發(fā)現(xiàn)及相關(guān)知識。展期至9月15日。
“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mào)”展覽目前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展覽以400余件“南海I號”沉船文物及館藏相關(guān)南宋時期文物為載體,涵蓋了陶瓷器、金銀寶石、金屬器、碑拓、動植物標本等,分為“南海I號”沉船所處的時代、沉船所載貨物、船員生活、沉船的發(fā)現(xiàn)、沉船發(fā)掘保護實錄五大部分展示。展期至8月25日。
南宋 磁灶窯綠釉碟
6月6日,“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西湖美術(shù)館開幕。展覽匯集了全國27家文博機構(gòu)300余件館藏精品,涵蓋了代表吳越楚文化的青銅器、漆器、玉器、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精品,以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三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霸主吳、越、楚之間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歷史片段。展期至9月6日。
越王句踐劍
6月6日,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開幕。展覽共計展出文物400多件,有紗、絹、羅、綺、綾、錦、緞等絲綢織物,還有絲綢之路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物,各種絲綢紡織工具,反映種桑養(yǎng)蠶、絲路文化的漢代畫像磚石拓片、耕織圖、繪畫等,展示了絲織技藝的改進及絲綢之路的開拓與貿(mào)易交流。展期至8月25日。
清 黃地打籽繡花蝶紋繡片
6月11日,與葡萄牙國立瓷板畫博物館合作舉辦的“釉彩國度——葡萄牙瓷板畫500年”展在故宮永壽宮開幕,共展出16-21世紀的50余幅葡萄牙瓷板畫精品。葡萄牙是“瓷板畫王國”,其瓷板畫融合東西方多個文明的元素,堪稱葡萄牙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展覽通過不同時代的作品,呈現(xiàn)出500余年歷史中瓷板畫風格的變遷。展期至10月7日。
1650-1675 『花瓶』花紋瓷板畫
6月18日,繼“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覽后的系列學術(shù)展“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特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逾300件玉器和原始瓷器,分為“禮尚往來”“樂享天籟”“工藝融合”“瑞玉為信”“美玉為禮”“巧玉為飾”等八個部分,集中展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楚三個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與融合歷程。展期至8月18日。
云雷紋透雕龍紋玉璧
6月6日,“流金溢彩——大連、煙臺兩地收藏琺瑯器精品聯(lián)展”在旅順博物館開幕。展覽遴選煙臺市博物館與旅順博物館的館藏琺瑯珍品168件,時代橫跨明、清至近現(xiàn)代,以工藝類型為別,按掐絲琺瑯、畫琺瑯、嵌琺瑯分類展出,較為清晰地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琺瑯工藝的發(fā)展脈絡(luò)。展期至8月20日。
清乾隆 金胎畫琺瑯雙耳杯
6月11日,“絲路幣語——絲路古國錢幣文化展”在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開幕。從長安到羅馬,從東亞到西歐,塞琉古亞歷山大金幣、“白金三品”龍幣、胡人俑、犍陀羅佛頭等603件(套)展品,不僅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古代錢幣的發(fā)展,記錄了東西方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與交流,也折射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神奇魅力。展期至8月30日。
2-3世紀 琉璃壺和琉璃碗
6月18日,“中國美術(shù)館國際交流展系列:秋史金正喜與清朝文人的對話”展在中國美術(shù)館開幕。金正喜(1786-1856 )是韓國著名的金石學家、書法家和詩人,開創(chuàng)了“秋史體”書法風格,同時也是中韓文化藝術(shù)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使者。展覽展出87件作品,聚焦金正喜和清朝文人之間的藝術(shù)對話,回顧19世紀的中韓交流鼎盛期。展期至8月23日。
坡公真像(局部)
6月6日,“御苑瑰寶 匠心永傳——園林文化與燕京八絕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精選文物及典藏精品156件,珍貴文物26件套,包括白玉“巾幗英雄”花熏(見圖)、雕漆黃花梨黑漆螺鈿硯屏等,首次通過“燕京八絕”器物體現(xiàn)的園林文化及園林要素,詮釋古典園林文化與“燕京八絕”相輔相成的聯(lián)系。展期至9月1日。
6月15日,“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開幕。展覽基于國立巴黎畢加索美術(shù)館的館藏,囊括106件作品,其中包含32幅繪畫、12件雕塑、53件紙上作品,以及由畢加索個人收藏的9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加索創(chuàng)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xiàn)出畢加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shù)成長經(jīng)歷。展期至9月1日。
扔石頭的女人
6月19日,“天府之路·四川遂寧龍泉青瓷歸源展”在龍泉青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70件(套),以花器、飲食器、香器等日常生活用器為主,造型簡約素雅,意趣含蓄沉靜,既生動地展現(xiàn)了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復古禮儀以及生活器用的藝術(shù)成就,又展示了宋代龍泉制瓷工藝的非凡藝術(shù)成就。展期至8月20日。
南宋 龍泉窯荷葉形蓋罐
6月21日,“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展出平山郁夫收集的絲路文物及其創(chuàng)作的絲路題材畫作192件(套),年代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紀,包括雕刻、繪畫、玻璃器具、染織品、飾品、書籍等,展現(xiàn)了從地中海中部地區(qū)、兩河流域到印度的古代文明。展期至8月25日。
1-3世紀 佛傳浮雕
6月26日,“法蘭西的雄鷹——拿破侖文物(中國)巡回展覽”在貴州省博物館開幕,從“軍事思想的形成”“帝國理想的實踐”“歐洲夢想的破滅”“時代英雄的落幕”四個方面,通過名家創(chuàng)作的油畫、雕塑、版畫,拿破侖及其親屬使用過的物品、拿破侖時期的服裝、生活用品等150余件(套)藝術(shù)品,展示拿破侖的傳奇一生。展期至9月1日。
7月9日,“三國志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我國46家收藏單位選取了220余件(套)展品,包括2009年發(fā)現(xiàn)的曹操高陵、被視為吳國皇族規(guī)格的南京市上坊1號墓等出土的文物,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展示歷史上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其中85%的展品是首度在日本公開展出。展期至9月16日。
東漢 制鹽畫像磚
6月21日,“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特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來自國內(nèi)外14家文博單位的500余件展品,選取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13個族群或人物,圍繞他們的衣食住行,從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與平凡經(jīng)歷窺見合作、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以全新視角呈現(xiàn)絲路上的多元文化碰撞。展期至9月8日。
6月28日,“八百年不熄的神燈——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展出一批成吉思汗祭祀儀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以及13世紀以來鄂爾多斯蒙古族保留的多種民俗文物,共計163件(套),呈現(xiàn)了以祭祀成吉思汗為核心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展期至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