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涵媽媽
閨蜜最近有點難過,孩子燙傷了居然不敢跟她說,而在這之前她以為自己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事情是這樣的——
閨蜜的女兒是個喜歡動手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回家后都要做會兒手工。為了滿足女兒的小愛好,閨蜜給女兒置辦了各種手工材料,彩紙、毛球、瓦楞紙……還入手了膠槍。
膠槍要插電來熱熔膠,通電時金屬頭會很燙。從膠槍買回來的那天,閨蜜就叮囑女兒:“用膠槍的時候一定要媽媽幫忙,自己弄容易燙傷?!?/p>
可這次女兒因為心急,在她沒注意的時候,拿出膠槍去固定一個塑料件。隔了好一會兒,女兒跑到身邊問她:“媽媽,能問你一個問題嗎?為什么燙了后要用冷水沖?”
閨蜜講了燙傷后冷水沖有鎮(zhèn)靜效果,女兒又問她:“如果不沖會怎么樣?。俊?/p>
“不沖有可能會紅腫、起泡。”
女兒接著追問:“那起了泡怎么辦?”
“去醫(yī)院唄。”
一聽到要去醫(yī)院,女兒著急了,紅著眼眶哭訴:“媽媽,手疼?!?/p>
閨蜜這才發(fā)現(xiàn),女兒左手的小拇指外側已經起了個大水泡。女兒異常緊張地看看手,又看看媽媽。
閨蜜這才意識到,女兒剛燙傷的時候如果能第一時間告訴她,可能手上的傷還沒那么嚴重。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女兒為什么繞了那么大一個彎兒才告訴她自己燙傷了?
我問她:“一般女兒犯錯誤后,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閨蜜細想后告訴我,女兒犯錯誤后她第一時間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指責的話會脫口而出——
“你看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干嗎呢?每次能不能注意點?”“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怎么還這樣?”……
這些話總是脫口而出。
很顯然,女兒這次手燙傷不敢說,是擔心媽媽的指責。孩子已經猜到媽媽會怎樣怎樣,便啟動了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所以不敢在第一時間告訴她。長此以往,還可能會逼出一個說謊的孩子。
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還要不要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小心事。
吃飯不小心把碗摔了、喝牛奶灑了一地、剛剛換上的干凈衣服轉眼就弄臟了……很多時候,這些小不點們控制不好自己的行為,常常制造出“兵荒馬亂”的現(xiàn)場。
在生氣之前,我們先給現(xiàn)場狀況定個性:是孩子有意為之,還是不小心造成的?
有一次我送兒子去幼兒園,在穿好衣服轉身的瞬間,衣服碰到了矮桌上的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我開始自責:“怎么這么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p>
兒子反而安慰我:“媽媽,有沒有扎到?”
在犯錯誤的時候,我意識到狀況,已經在自責了。在兒子安慰之后,我才更坦然地接受這個自己制造的錯誤,告誡自己著急的時候不能慌手慌腳,也不能把杯子隨手到處放。
如果這時候身邊人加以指責:“你怎么不看著點兒?。 苯Y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原本向內反省的機會,變成了一場口舌之爭:“不就是碎了個杯子嘛,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不過十幾塊錢的事,我就不值這十塊錢嗎?”……
一場小小的事故,也許就會演變成家庭戰(zhàn)爭。
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成人也會常常犯錯誤,比如我吃飯忘了帶自己的保溫杯,孩子爸曾兩次丟錢包,朋友把鑰匙反鎖在家里只能叫開鎖公司來幫忙,更何況是孩子們?
如果不小心犯的錯誤能被理解,相信孩子內心也會經歷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認識到自己怎樣的行為引起失誤,給自己一個修正的內心體驗。
為了讓兒子的英語線上課程看得更舒服,孩子爸買了最新款的平板。買回來的第一個星期,我還沒來得及配保護套,只貼了屏保。
兒子覺得新鮮拿來玩,玩后隨手放到了床邊,后來自己坐上去的時候沒看到,屏幕邊緣出現(xiàn)了個裂紋,他以為把屏幕壓碎了。
不一會兒,他捧著平板出來告訴我:“媽媽,我不小心給坐壞了,下次我玩完了就收到桌子上的支架上?!?/p>
他看看我的臉色,可能知道這個東西的價值,心虛地補充道:“媽媽,要是需要修屏幕,我的壓歲錢出一半行嗎?”
看著他緊張的小樣兒,我心里已經樂了,便開解他:“你能在第一時間告訴媽媽,說明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也知道下次怎么做了。來,咱倆先檢查一下,屏幕到底壞沒壞?!?/p>
得知屏幕沒碎時,我明顯感覺到兒子放松下來,而且從那以后他確實每次都把平板放到了支架上。
孩子犯錯后,如果孩子能如實告知,第一時間應該感謝孩子讓你知道發(fā)生了什么,謝謝他說了實話。
犯錯給了孩子一個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他們會在一次次試錯中慢慢體會自己行為帶來的結果,學會承擔責任。千萬不要只是簡單粗暴地指責孩子,這樣就讓孩子錯失了在錯誤行為中學習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