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
在當今國畫領域,山水、花鳥、人物各類品種中,以花鳥畫創(chuàng)新最難。原因之一是千年以來歷代經典作品積累豐富,后人要有所超越,絕非易事;之二是花鳥畫為被描繪的客觀形象所限制,新風格、新樣貌的出現(xiàn),在題材上突破的可能性較小,而主要依仗于章法、構圖和筆墨語言的新探索。而繪畫中的“語言”乃其藝術價值的核心,并非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者人人所能領會和掌握的。人們常常把那些描繪自然表象而無人文內涵的繪畫稱之為“俗品”,因為這些作品只表現(xiàn)了客觀物象的樣貌,而沒有發(fā)掘它們內在的美感,也沒有畫出作者自己的真切感受。至于繪畫獨有的形式語言特別是筆墨應該傳達的情趣,更是毫無蹤影。人們觀賞它們時,味同嚼蠟。
不過,可能正是由于花鳥畫創(chuàng)新的難度,激發(fā)起許多有志者的熱情,他們鍥而不舍地在奮斗、在追求,在創(chuàng)造的道路上求索,不斷取得革新成果,使花鳥畫傳統(tǒng)連綿不絕、薪火相傳,并呈現(xiàn)出富有時代和個性的風貌。20世紀以來,包括花鳥畫在內的傳統(tǒng)國畫,雖然面臨寫實西畫的挑戰(zhàn),一度受到壓抑,但是時代的巨大變革,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潮流,中西藝術的碰撞引發(fā)的思考,考古發(fā)掘和出土文物的豐碩成果,以及一次又一次對傳統(tǒng)筆墨問題的熱烈討論,極大地開闊了藝術家的視野,推動了國畫變革的步伐,涌現(xiàn)出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銳意革新的花鳥畫大家,蕭朗是其中的一位。
蕭朗自20世紀30年代末拜師已享有盛名的王雪濤,追隨其左右十多年,在此期間,在藝術上還得到齊白石、陳半丁的點撥。蕭朗遵循研習中國畫的原理,先重師教、師古人,而后師自然,逐步走向獨立創(chuàng)作的道路。在師從方面,師其跡,更師其心。他早期的小寫意花鳥畫頗受老師的影響,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出眾,卻在于對老師藝術精神的深入理解。王雪濤曾在文章中這樣評價他這位得意的門生:“能從極似中蟬蛻而出者,非印鈢而誰何?”蟬蛻于極似,不模仿客觀真實,從自然中吸取營養(yǎng),用意寫的筆墨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在似與不似之間馳騁自己的才能,應該說是蕭朗一生的藝術追求,也是他花鳥畫的獨特之處。
傳統(tǒng)的寫意理論雖廣為畫家們所熟知,也是大家的奮斗目標,但能真正脫穎而出的卻寥寥無幾,因為如何處理藝術創(chuàng)造中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如何自由地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并非人人能夠領會和善于訴諸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有共同的法則,這是大家都必須遵守也是普通大眾易于接受的,但藝術作品能夠感動人的,不是靠這些人人通過學習便能掌握的共同法則,而是畫家在運用這些法則時“破格”的個性化表現(xiàn),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創(chuàng)造貴在有法與無法之間。蕭朗曾反復說他一輩子要研究新東西,不重復別人,不重復自己。古今中外有許多畫雞高手,蕭朗筆下雞的各種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應的畫法,獨具一格。他觀察對象之細致,表現(xiàn)手法之大膽,章法之奇變,筆法墨法之干凈利落,令人贊嘆。蕭朗極能處理虛實關系,在構圖上講究開闊、爽朗,把人們的想象從有限的空間引申到無限。他以寧靜的心情體察對象,捕捉其躍動著的生命體態(tài),在動中取勢,變中見奇,筆墨沉穩(wěn)而富有激情。他洞悉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辯證原理,用十六字來概括花鳥畫的構圖法則,即“一大一小,一長一短,一多一少,一縱一橫”,指出“構圖就是找矛盾,最后達到對立統(tǒng)一”。其實,蕭朗的這種辯證思維不僅見于他的構圖,還貫穿在他整個人生態(tài)度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包括他對生活與藝術關系的理解,如何處理描寫客觀物象和表現(xiàn)主觀感情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墨與色的有機結合,如何在筆墨語言中適當引進西畫的體面造型并使兩者融為一體,等等。我認為,也正是依靠這種辯證思維,蕭朗出色地解決了他作品格調中雅與俗的矛盾。他深知繪畫作品是為大眾看的,從作品內容到表現(xiàn)技巧,他都注意到能為大眾接受和欣賞,他發(fā)掘了一些傳統(tǒng)繪畫中少見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題材,如他專門為豬畫像,創(chuàng)作了一幅題為“阿肥”的作品;他愛描寫普通的花卉、菜蔬、鳥禽,顯示了他繪畫創(chuàng)作的平民作風??少F的是,他的繪畫作品在適應觀眾欣賞趣味的同時,又以其質樸、清新而雅致、大方的畫風,以其在平凡物象中所揭示的詩意和美感,以其筆墨語言中散發(fā)出來的趣味,潛移默化地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心靈,提升他們的審美水平。
國畫格局和風貌有南北之分,這里且不說繪畫史上的南派北派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僅就地域來說,生長南方和北方不同的自然萬物,必然會在畫家們的題材、章法和筆墨中反映出來。蕭朗出生在北方,他早期的作品多以北方花卉鳥蟲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文革”期間他被迫下放到廣西十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的同時,那里特有的草木蟲魚和鳥獸,也給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創(chuàng)作資源,這既見于他的許多寫生稿,也反映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南北兩地題材的融合,為他晚年的作品增添了異樣風采。
蕭朗長期在學院教學,是一位盡力盡責的教育家。他把自己長期儲備的知識,把藝術實踐中的心得、體會,陸續(xù)整理成多種關于花鳥畫教學方法與理論的書籍,供后學者研習。這些論著也是我國最早較為完備、難得的花鳥畫教材。
蕭朗留給我們豐富的繪畫實踐與理論成果,對它們的深入學習和研究,對當今與未來花鳥畫的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在現(xiàn)代中國花鳥畫史上,蕭朗的名字和他小寫意、大境界的繪畫作品,將會永遠熠熠發(fā)光。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高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