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果關系對于侵權法的研究意義重大,中外學者們圍繞此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諸多問題,但也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在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各種學說進行比較的前提下,試圖說明哪種觀點較為可取,并結合給定的案例說明之。本文除因果關系外,還附帶談到了侵權行為類型,但重心仍放在因果關系上。通過借鑒國外的因果關系理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淺見。
關鍵詞:侵權法;因果關系;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0-0022-03
作者簡介:楊帥(1983-),男,漢族,湖南長沙人,任職于中共廣東省紀委、省監(jiān)委,研究方向:民商法、刑法。
(一)基本案例
某甲駕駛摩托車在省道上行駛摔倒在地上受傷,車輛也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交警達到事故現(xiàn)場后,路上發(fā)現(xiàn)一塊大石塊。次日,受害者親屬主動要求交警部門停止對事故調查取證,故交警對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沒有作出認定。案發(fā)之后,某甲所在的單位一次性給付某甲五萬余元,作為工傷事故的賠償款。后某甲去法院起訴,訴稱其被路上的車輛散落在地面的石塊所絆倒,以致受傷,請求對事故省道負有維護和管理職責的職能機構賠償其損失十一萬元。法院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由此案可引出的論點可讓人深入探究。首先,該案應適用一般侵權,還是特殊侵權審理;其次,受害人法益受損之結果與路政部門不作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此處有論者指出,該案的因果關系應著眼于雙重因果關系,下述)。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本案例的分析,說明侵權責任法領域中因果關系的問題,并兼而略述其它問題。因果關系的認定不論是在刑法理論還是在民法理論中,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二)侵權類型的分析
區(qū)別一般侵權或特殊侵權(也稱之為類型化的侵權),其標準應系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明確規(guī)定。所謂一般侵權是指法律沒有專門設立相關規(guī)范,適用侵權法中一般構成要件等共同規(guī)范的侵權行為。而特殊侵權則是指,法律將現(xiàn)實中大量而重復出現(xiàn)的某一類侵權行為加以總結,并作專條或者賦予其特定名稱的侵權行為類型。在此案中,受害人因公路路面上之石塊受有人身和財產損失,不屬法律以列舉性規(guī)定的若干種特殊侵權情況,因此本案應適用一般侵權損害賠償處理,相應地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一)概述
受害人因此案中的情況受有損害,是否與路政部門不作為間存在因果關系。有論者認為,此處的因果關系應為雙重因果關系,即受害人法益受損是否由石塊造成和受害人法益被侵害結果的出現(xiàn)是否由路政部門不作為而引起。此說確實反映出了案件客觀事實的某些方面,有助于我們從客觀事實中抽象出相應的事實作為法律事實進行評價。但筆者認為,路政部門在不作為的情形之下沒有清除有礙公路通行的危險才最終導致了受害人受有損害事實的產生,因而探究受害人是否被石塊致害,其法律評價的意義有限之處正如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的情形一樣,法律著重的并非為受害人被動物“侵權”之事實,而是要對動物飼養(yǎng)人或管理人因對動物疏于管理,或者說其違反了侵權法中的一般安全注意義務而進行有法律意義的評價,從而導出對其行為違法性、有責性的終局評價。故此,雙重因果關系說中,我們應著重評價后一種因果關系。
那么,此案中路政部門的不作為是否與受害人法益受損間存在因果關系呢?侵權法中所謂的因果關系,應當系以原因作為違法行為,以結果作為損害事實,前者引起后者是兩者間的客觀聯(lián)系。①而我們之所以要指證此種異于哲學概念因果關系的目的,在于確定侵權責任的構成。與哲學領域相反,我們所探究的是在一個具體的場合中,作為原因的現(xiàn)象與作為結果的現(xiàn)象之間的具體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從而為侵權責任的確認提供依據(jù)?!霸蚝徒Y果是這樣一種概念,它作為概念來說,只有應用于特定的個別場合時才有意義”。②
(二)大陸法系學說紛爭及其評價
1.原因說
此說又被稱為限制條件說,由德國學者賓丁.庫雷爾首創(chuàng),主張對原因和條件應該加以嚴格區(qū)分,不承認條件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承認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客觀因果關系。其下經不斷發(fā)展,相繼產生了諸般學說,各學派包括了有必要條件說、最終條件說、優(yōu)勢條件說、最有力條件說以及動力原因說。有必要指出的是,原因說其下的諸種觀點,更注重的是從諸多條件中以某種標準(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未給出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標準)進行選擇,從而解決因果關系的確定問題。依辯證方法論而言,無疑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如此以來,極容易忽視其他客觀存在的原因對于損害后果產生的作用(即多因問題),亦欠妥。但此說亦給出了我們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值得深入探討。
2.相當因果關系說
此種學說由十九世紀末德國學者巴爾首先提出,為大多數(shù)國家通說。其要旨是,根據(jù)正常人的一般性社會生活經驗,適當?shù)男袨檫m當?shù)慕Y果即為適當?shù)膱龊希蛻J定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楊立新教授在其《侵權法論》一書中指出,此種因果關系學說實際上濫觴于我國的“保辜”制度。據(jù)史書記載,保辜制度始創(chuàng)于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41年間的西周成、康年代?!豆颉は骞吣辍分惺觯骸班嵅赵我悦??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睎|漢何休注云:“古者保辜,辜內當以軾君論者之,辜外當以傷君論之。”保辜制度經歷朝歷代發(fā)展逐步完備,并為后代刑律所沿襲。《唐律·斗訟》規(guī)定:“諸保辜者,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湯火者,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首者,五十日。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睋?jù)此分析可得,該制度應系解決刑事因果關系問題。其進一步論證說,早在《宋刑統(tǒng)·斗訟》中的“保辜”條疏云:“假毆人頭傷,風從頭瘡而入,因風致死之類,仍按殺人論。若不因頭瘡得風別因他病而死,是為他故,各依本毆傷法?!雹鄞苏f實讓人耳目一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