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華 楊清晨 田利偉 郭 輝 郭旭暉 莊煒茜
鐵路旅客站房高大空間冬季熱環(huán)境測試與分析
于靖華1楊清晨1田利偉2郭 輝2郭旭暉2莊煒茜2
(1.華中科技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武漢 430074;2.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 430063)
針對夏熱冬冷地區(qū)鐵路旅客站房冬季室內(nèi)的熱環(huán)境問題,以武漢某鐵路站房為調(diào)研對象,進行候車區(qū)高大空間開口尺寸、滲透風量和溫度分布進行實地調(diào)研。結果表明,調(diào)研時段站房總滲透風量達到61.2萬m3/h,折合換氣次數(shù)為2.1次/h,其中高架候車室滲透風量為54.7萬m3/h,折合換氣次數(shù)為2.0次/h,整個站房單位空調(diào)面積滲透風熱負荷為68.5W/m2,高大空間下部候車區(qū)溫度為15.0℃,頂部溫度為20.0℃,上下溫差為5℃,調(diào)研結果為站房運行節(jié)能提供了技術參考。
高大空間;分層空調(diào);熱負荷;溫度梯度;測試
目前鐵路站房、航站樓、會展中心等高大空間普遍采用分層空調(diào)系統(tǒng)[1-5],從運行效果來看,該送風方式通常可以滿足站房的空調(diào)采暖需求[6-9]。但部分站房特別是跨線高架站房運營過程反映,冬季室內(nèi)人員活動區(qū)局部區(qū)域溫度偏低,無法滿足室內(nèi)的熱舒適性要求[10,11]。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冬季采用噴口側送熱風時,由于送風距離較大,且候車廳底部存在多處與室外連通的通道,導致大量室外無組織滲風進入室內(nèi),加之熱浮力的影響,室內(nèi)豎向溫度梯度加劇,造成高大空間底部人員活動區(qū)域溫度偏低,熱舒適性較差。
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以武漢某一特大型鐵路旅客站房為例,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研測試,獲得鐵路站房候車廳冬季供暖時段的滲透風量與高大空間熱環(huán)境特性,為站房運營和高大空間空調(diào)系統(tǒng)設計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選取武漢某特大型鐵路旅客站房作為調(diào)研對象,其高架候車廳屬于典型的高大空間?;疖囌揪唧w布局如圖1所示,根據(jù)建筑圖紙統(tǒng)計得到各樓層高度、面積及功能,具體見表1。該火車站采取地上候車,上進下出的方式,站房為南北朝向,地下一層為地下進站集散廳(4184m2);一層除售票廳外設有南站房進站集散廳(1913m2)、普通候車室(1880m2)、一樓貴賓候車室(3120m2)和北站房進站集散廳(4712m2);二層設有母嬰候車室(808m2),高架候車室(18216m2)等。
高架候車室長198m,寬92m,屋頂為拱形,最高端距離地面為18m,最低端距離地面13m,是典型的高大空間。高大空間上部寬度為92m,面積為198m×92m=18216m2;高度4m以下,兩端各有進深為13m的商鋪。
圖1 站房平面示意
表1 建筑各樓層高度、面積及功能
測試時間為2016年12月25日,調(diào)研測試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高架候車室高大空間頂部溫度分布;
(2)送風口溫度及風速;
(3)室內(nèi)空氣溫度,包括①地下進站廣廳、②南站房進站廣廳、③中央通道、④高架候車室、⑤北站房進站廣廳;
(4)無組織滲透風量,包括①高架候車廳檢票口、②南站房進站廣廳主進站口、③地下一層通往南站房進站廣廳樓梯口、④中央通道至高架候車室通道口、⑤北站房進站廣廳至高架候車室通道口;
(5)室外風速和溫度;
(6)圍護結構類型及開窗情況。
測試過程采用12臺ZDR溫度記錄儀,2臺Swema溫度傳感器HC2-s,4臺TSI多功能風速儀,各儀器的技術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測量儀器技術參數(shù)
測試前對各儀器進行校核和標定,首先將所有儀器進行編號,并將國際Swema公司標定的溫度傳感器HC2-s之一作為對比儀器,所有儀器測量同一位置同一段時間內(nèi)的空氣溫度變化,采用穩(wěn)定時段的數(shù)據(jù),繪制其它儀器與對比儀器之間的關系曲線,得到擬合公式,作為測試結果的修正公式,將其它儀器的測試結果進行修正。
采用TSI多功能熱球風速儀測試室外及各開口的風速,室外及各區(qū)域溫度,測得不同開口處室外溫度在7.3~7.8℃之間。
站房對外開口位置主要包括地下進站口、南北進站口、高架檢票口、高側窗及未知縫隙。對于站房底部的進風開口,可以通過測試準確獲得;對于高處的開口及未知縫隙,無法準確獲知,因此表3僅對底部進風口的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
表3 各進風開口測試結果統(tǒng)計
注:*排風主要是由于高側窗開啟,風壓和熱壓引起;排風溫度為所能測得的開口的排風溫度平均值。
測試結果表明,整個站房的滲透風路徑為:地下進站廳和南站房進站口進來的滲透風被空調(diào)系統(tǒng)加熱后一部分由南站房高側窗流出,一部分進入到二層高架候車室;由北站房進站口進入的滲透風經(jīng)由北側通道進入高架候車室;高架候車室還存在通過東、西兩側檢票口進入的滲透風;還有部分滲透風最終被加熱到17.9℃,并由東、西高側窗及縫隙滲透至室外。
站房公共區(qū)總滲透風量為61.2萬m3/h,折合換氣次數(shù)為2.1次/h;高架候車室滲透風量為54.7萬m3/h,折合換氣次數(shù)為2.0次/h。測試時段站房的主導風向為北向,主要滲透風口為北站房進風量最大(即通過高架北側通道進入的風量),占總滲透風量的43.3%,其次是南站房,占總滲透風量的37.6%,高架層的東、西檢票口雖然位于候車廳兩側,但兩部分滲透風量之和占比僅為19.1%。
高大空間溫度主要包括檢票口滲透風溫度、噴口送風溫度、候車區(qū)不同高度的溫度梯度。其中噴口設置于高架候車室兩側商業(yè)夾層,采用熱線風速儀對216個噴口的送風溫度和送風速度進行測試,結果表明送風口的平均溫度為40.4℃,平均速度為7.32m/s;東、西兩側檢票口處的滲透風溫度分別為7.8℃和7.7℃。
候車室高大空間高度為18m,從屋頂馬道向下懸掛溫度記錄儀,高度上每隔1m設置一處監(jiān)測點,下部6m高度以內(nèi)采用Swema溫度傳感器固定在伸縮桿上的方法進行實時測量,高大空間溫度梯度布點如圖2所示。取20:00-21:00之間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
圖2 高大空間溫度梯度測試
圖3 高大空間溫度梯度分布
測試結果表明,高大空間底部空氣溫度為15.0℃,近地面處溫升隨高度變化較快,在6m以下近似線性增加,該部分區(qū)域主要受滲透風影響;6~12m高度之間溫度緩慢增加,由18.5℃增加到20℃左右;當高度達到12m以上時,溫度趨于一致,16m高度處的溫度最高,達到20.0℃,在17~18m處溫度稍低,這是因為吊頂上部的馬道夾層溫度偏低,存在通過吊頂縫隙的冷熱交換;整個高架候車廳底部和頂部之間溫差為5℃。
根據(jù)測試的滲透風量、滲透風溫度,及各區(qū)域溫度,計算滲透風熱負荷,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統(tǒng)計結果表明,測試階段站房滲透風引起的總熱負荷為2122kW,折合成整個站房單位空調(diào)面積滲透風熱負荷為68.5W/m2,其中高架候車廳單位空調(diào)面積滲透風熱負荷為56.1W/ m2。此時對應的室外溫度為7.3~7.8℃;如果室外溫度降低至武漢地區(qū)空調(diào)室外計算溫度-2.6℃,則滲透風引起的總熱負荷將達到4220kW,折合成整個站房單位空調(diào)面積滲透風熱負荷為136.2W/m2。
表4 各開口參數(shù)
注:*高架通道(南)為內(nèi)部通道,其風量由地下集散廳進站口和南站房引起進站口引起,僅用于統(tǒng)計高架候車廳的滲透風熱負荷,計算站房滲透風總熱負荷時無需再計入。
調(diào)研過程發(fā)現(xiàn)站房運營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側商業(yè)夾層處的高側窗全年處于開啟狀態(tài),對于空調(diào)期和過渡季節(jié),高側窗的開啟,可以將候車廳上部的熱量排至室外,提高候車區(qū)的熱舒適性,而冬季則會加大風壓和熱壓的作用,空調(diào)噴口送出的熱風無法達到人員活動區(qū)。
圖4 高側窗開啟
(2)空調(diào)機組新風閥未完全關閉。對于一般民用建筑,空調(diào)系統(tǒng)需滿足室內(nèi)人員的新風要求,而對于鐵路旅客站房,由于進站口、檢票口等長時間處于開啟狀態(tài),無組織滲透風能夠滿足新風要求,因此空調(diào)系統(tǒng)不需要設置新風。
(3)空調(diào)系統(tǒng)運行維護有待提高,如檢票口處的風幕機處于關閉狀態(tài)、部分空調(diào)機組的送風參數(shù)沒有達到設計要求、回風口被商業(yè)用房設備遮擋等現(xiàn)象較為明顯。
分層空調(diào)是夏熱冬冷地區(qū)鐵路站房普遍采用的空調(diào)系統(tǒng)形式,該空調(diào)系統(tǒng)形式在冬季供暖時段存在一定弊端,部分站房旅客反映冬季空調(diào)效果較差,因此本文針對武漢某特大型鐵路旅客站房進行了冬季熱環(huán)境調(diào)研測試,結果表明:
(1)由于鐵路站房的功能特征,進站口和檢票口長期處于開啟狀態(tài),導致冬季滲透風量較大,滲透風換氣次數(shù)可達2次/h以上,測試階段滲透風引起的單位面積熱負荷達到68.5W/m2,折算成冬季空調(diào)室外計算溫度時則達到136.2W/m2,該部分熱負荷應引起足夠重視。
(2)冬季采用分層空調(diào)進行供暖時,受底部滲透風的影響,噴口熱風在風壓和熱壓作用下,熱量上浮至站房頂部,底部溫度在15℃左右,頂部溫度可達到20℃,頂部熱量最終通過高側窗和屋頂散失到室外,造成熱量的損失。
(3)空調(diào)機組冬季供熱時段新風閥應關閉,以減少新風負荷;同時站房應提高密閉性,如開啟檢票口處的風幕機,關閉站房高側窗等,達到降低滲透風負荷的目的,提高站房候車區(qū)的熱舒適性。
[1] 彭建斌,張從麗,王疆.新疆國際會展中心分層空調(diào)設計與模擬[J].暖通空調(diào),2017,47(4):73-77.
[2] 張玲玲,劉紫辰,辛玉富,等. 高大空間空調(diào)系統(tǒng)節(jié)能設計[J].暖通空調(diào),2013,(S1):234-237.
[3] 吳明洋,劉曉華,趙康,等.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2和T3航站樓高大空間室內(nèi)環(huán)境測試[J].暖通空調(diào),2014,44(5):135-139,96.
[4] 司董濤,劉覽,楊子學,等.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展廳空調(diào)通風系統(tǒng)運行實測[J].暖通空調(diào),2011,41(7):7-13.
[5] 張翔.某高大廠房分層空調(diào)系統(tǒng)設計[J].暖通空調(diào),2005,35(2):98-99.
[6] 鄭文國.深圳北站空調(diào)通風系統(tǒng)設計[J].暖通空調(diào),2010,40(3):50-53.
[7] 肖應潮.綜合節(jié)能技術在特大型旅客車站中的應用研究[J].暖通空調(diào),2009,39(11):133-136.
[8] 蔡珊瑜.福州南站分層空調(diào)數(shù)值模擬分析與負荷節(jié)能率優(yōu)化[J].發(fā)電與空調(diào),2014,35(2):68-73.
[9] 賈學斌,張雷,陳敬文.高鐵站房大空間空調(diào)送風的氣流組織分析與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5,12(4):762-768.
[10] 喻李葵,余雷模,馬衛(wèi)武,等.鐵路客運站候車廳冬季供暖系統(tǒng)優(yōu)化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8(5):1900-1908.
[11] 何列波,喻李葵,王曉宗,等.候車廳冬季分層空調(diào)CFD模擬研究與實驗驗證[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diào),2012,(3):56-59.
Test and Analysi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the Large Space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Room in Winter
Yu Jinghua1Yang Qingchen1Tian Liwei2Guo Hui2Guo Xuhui2Zhuang Weiqia2
(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2.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Wuhan, 430074 )
For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taking a railway station in Wuhan as study object, conducts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opening size, infiltration air volum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 space in the waiting roo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infiltration air volume of the station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reached 612,000m3/h, and the air change rate was 2.1 times/h. The infiltration air volume of the elevated waiting room is 547,000m3/h, and the air change rate was 2.0 times/h. The infiltration wind heat load per unit air conditioning area of this station was 68.5 W/m2, the temperature in the waiting room where lower zone of the high space was 15.0℃,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op zone was 20.0℃, so the upper and low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as 5℃.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energy saving of the station room.
large space; stratified air-conditioning; heat loa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vestigation
TU831
A
1671-6612(2019)04-405-05
于靖華(1981-),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yujinghua@hust.edu.cn
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