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敏芳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新教材對地理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提高技能,合作中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彩的課堂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在教學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臺灣省”?》時,我這樣進行課堂導入: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巖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涌起一股思鄉(xiāng)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shù)母枨小豆睦藥Z之波》?!暗巧先展鈳r眺望,只見云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边@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lián)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學生回答:臺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jié)“祖國寶島——臺灣省”。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shù)恼n堂導入。無論是圖片、歌曲欣賞,還是視頻資料的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二、優(yōu)化的課堂提問,增強地理課堂的參與性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jié)優(yōu)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臺,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后的“后續(xù)處理”。
(1)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在講授《南亞》一節(jié)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qū)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后,一開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究其原因,關(guān)鍵在于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我馬上又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于什么山脈和什么大洋之間?”那么學生選擇回答的內(nèi)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于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fā)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lǐng)。
(2)問題提出后,要學會等待、善于傾聽。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臺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臺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臺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來發(fā)言的準備。我就請這位同學站到前面來介紹她的家鄉(xiāng),一個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塑造出來了。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fā)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后,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后,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zhuǎn),追求地理課堂的精細化
(1)由已學知識承轉(zhuǎn)到新知識。在講授《南亞》之“南亞的地形”時,在講到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復習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引出這個問題: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教師概括總結(jié):三大地形區(qū):北部: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這樣的教學承轉(zhuǎn)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2)由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zhuǎn)。在講授《南亞》之“南亞的河流”時,我說: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jīng)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么,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我問: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jié):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qū)。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和人口密集區(qū)。
一個個發(fā)現(xiàn)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nèi)容的起點。同時伴隨每個承轉(zhuǎn)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guān)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zhuǎn)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四、安排合理的課堂練習,落實基本知識點、重難點的有效性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課堂練習題的設計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于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tǒng)的“填空題”改為?“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于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并通過練習產(chǎn)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nèi)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fā)揮空間的題目。
3、先小結(jié)后練習。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shù)膸椭?。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yè)做適當?shù)慕忉尣⑾葟土晭讉€和課堂練習里相關(guān)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后,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同時,課堂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diào)控。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zhì)量就越高??傊行У恼n堂教學滲透于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服務,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對于培養(yǎng)地理興趣,提高認知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在專業(yè)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臺,用創(chuàng)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科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