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州人民經過10年艱苦奮斗,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并孕育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時任《河南日報》攝影記者魏德忠,從紅旗渠工程開工起,對紅旗渠建設者進行了10年的拍照記錄,用鏡頭定格了許多難忘的瞬間。
1960年2月,我們《河南日報》的記者,在林縣(今林州)縣委書記楊貴陪同下,采訪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山區(qū)建設。當我們行至林縣和山西平順縣交界的大山腳下時,只聽得山上鑿石的鏗鏘聲,時起時落,丁當悅耳。我舉目一望,只見一個個腰系繩索,手揮鋼釬的英姿闖入我的眼簾。我腦海里頓時顯像出,這不就是當年的愚公,這不就是當年的魯班,這不就是當年的大禹嗎?一個個勤勞的巨人,一個個無畏的英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我一口氣爬到山腰。我站在懸崖上,往下俯瞰,車水馬龍的運料大軍如織如梭;往上仰視,一個個凌空開鑿的英姿在舞動,如風如云。于是我不停地向下俯拍、向上仰拍。雖是北風凜冽的山上,我已汗流滿面。他們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知難而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改變原來的采訪計劃,留在工地繼續(xù)采訪。
紅旗渠當時的正式名稱是“引漳入林”工程,就是把山西濁漳河的水引入河南林縣。林縣位于太行山區(qū),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地面無水,地下無泉,十年九旱,水貴如油。但是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漳河水從上游平順縣經林縣擦邊而過,白白東流。把漳河水引到林縣,是林縣人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愿望。經過晉豫兩省同意后,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深知群眾的心愿,決定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雄心壯志,組織了十萬勞動大軍開進太行山。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zhèn)侯壁斷下,總干渠長70.6公里,全部開鑿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險。
那確實是一個傳奇的歷史。1960年正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當時人均每天只有半斤糧食,吃不飽肚子,他們就在山上采野菜充饑,“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就是當時的生活寫照。在那物資條件極為貧乏,生活極其艱苦,設備極其落后的情況下,他們硬是靠自己的一雙勤勞的手,一錘一釬,在大山上開山鑿石,鉆洞放炮。
我采訪除險英雄任羊成時,曾親手從他棉襖上摘下幾百個野棗刺,那是他滾打在山腰中,被扎進去的。我曾親眼看見他肚皮上的老繭,用手摸摸硬邦邦,用指敲敲咚咚響。那是他在懸崖作業(yè)時用大繩捆著長時間磨的。并且還見他被石頭砸掉了四顆門牙的樣子,當時拍了照片。那是一次除險中,一塊石頭從山上滾了下來,正巧砸到他嘴上,牙被砸掉,鮮血直流,不能吹哨了,一個人懸掛在半山腰中,與山上失去了聯(lián)系,十分危急。他心一橫,忍著疼痛,把四顆牙吐了出來,吞下了滿口鮮血,才打出口哨與上邊取得聯(lián)系,避開一次生命的危險。羊成的愛人曾向我們說:“老任每天上山除險都有回不來的打算。”是啊,“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店里報了名”,他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
還有一位勞模叫路銀,是位老石匠,工地上的農民技術員,要我看他就是紅旗渠上的總工程師。原來紅旗渠上唯一一個中專畢業(yè)的技術員吳祖太,對紅旗渠前期的工程設計,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紅旗渠1960年2月份開工,3月份他就因山洞塌方而犧牲了。以后紅旗渠渠線的具體施工就由路銀負責了。紅旗渠總干渠從渠首到林縣境內全長140華里,基本上都是他用麻繩、皮尺一點點測量的,最后落差成功達標。據專家說,這個落差就是現(xiàn)在用先進的設備也是很難達到的。
還有英雄炮手常根虎,紅旗渠總干渠可以說是用炮崩出來的,他每次放炮,要在幾分鐘時間內點燃幾百眼炮。山溝里坑坑洼洼,稍有不慎,行動若稍有緩慢就會有生命危險。他設計的拐彎洞,每次裝藥1000多公斤,一炮點響,山崩地裂,崩下石頭1萬多方,被人們譽為“爬山虎”“神炮手”。
像這樣的人和事,數(shù)不勝數(shù)?!翱嗖豢?,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是當年紅旗渠工地流傳最廣的一句話,也是他們的力量源泉。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qū)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
紅旗渠修筑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穿越在崇山峻嶺之間。從高空俯視。如一條黃色飄帶,纏繞在山腰,曲轉、壯觀,被世人譽為“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