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摘要:人格發(fā)展理論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理論,該理論將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對應一組心理沖突,這些沖突與教育發(fā)展息息相關,能否成功解決這些心理危機,對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根據人格發(fā)展理論進行教育,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人格發(fā)展理論;教育
1 引言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校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我們繼續(xù)探討的問題。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人格發(fā)展理論以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
2 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集中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對兒童人格形成的影響。人格發(fā)展貫穿人的一生,他認為人格發(fā)展有八個階段,分別為嬰兒前期(0-1.5歲)、嬰兒后期(1.5-3歲)、幼兒期(3-6歲)、童年期(6-12歲)、青少年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30歲)和成年后期(50歲之后),每個階段有相應的心理沖突和發(fā)展任務,只有解決當前階段的沖突,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1]。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每一個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論,為不同年齡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人格的發(fā)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2]。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是青春期階段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是人格發(fā)展的核心任務[3]。
綜上所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者都應當結合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質,促進人格發(fā)展。
2.1 嬰兒前期(0-1.5歲)信任—懷疑
嬰兒由熟悉的母體環(huán)境進入到陌生的世界,處于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tài),這個階段的孩子最為脆弱,對他人的依賴性最大?!靶湃螌岩伞笔菋雰呵捌诿媾R的最大危機,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信任感,即對周圍世界和人的基本接納態(tài)度[4]。一旦危機得到積極的解決,孩子就會形成“信賴”的品質,容易接納周圍的人事物,促進今后的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否則孩子會在恐懼和懷疑的環(huán)境中成長。
母親(或其他監(jiān)護人)與嬰兒的接觸和交流最為密切,母親的知、情、意、行是影響嬰兒信任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嬰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信任感,與嬰兒交流時,如果能以慈愛的方式滿足嬰兒的需要,他們就容易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如果母親經常拒絕他們的需要,嬰兒就容易形成“懷疑”,變得膽小怯懦。我們還需要重視“信任”和“懷疑”的比例,如果對任何人或任何東西都信任,孩子在今后的成長中容易陷入困境,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具有積極作用,但過度的不信任亦會阻礙嬰兒的發(fā)展。
2.2 嬰兒后期(1.5-3歲)自主—羞恥
經歷“信任—懷疑”沖突后,孩子將進入下一階段的發(fā)展:自主—羞怯,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形成了很多技能,例如爬、走等,開始用自己的能力與外界交流。這個時候孩子表現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傾向,他們渴望自主并想嘗試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但這些事情很有可能與父母的意愿相悖,這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fā)展。如果父母在該階段注重兒童的自主性,允許并鼓勵其在未知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并給予適當的關懷和保護,那兒童容易形成自主、自信的性格;反之父母過于嚴厲要求和限制,會阻礙兒童的自主性,兒童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容易形成自卑、羞怯和退縮的性格。
2.3 幼兒期(3-6歲)主動—內疚
該階段兒童面臨的危機是“主動—內疚”,此時兒童意識到生活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他們常會以攻擊性行為來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他們的主要危機在于既要保持對活動的熱情,又要控制那些會造成傷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動。該階段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的主動感,減少內疚感,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探索世界,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給予兒童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去主動探究,而不是干涉兒童參與一些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成年人過多的干涉很有可能會造成兒童缺乏主動和嘗試性的性格,讓他們形成無用感和愧疚感。
2.4 童年期(6-12歲)勤奮—自卑
童年期面臨的危機是“勤奮—自卑”,小學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接受課程學習和適應社會,并追求他人對自己的贊揚和認可。如果在學習中能得到他人的贊美和鼓勵,他就能夠在學習上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形成勤奮感,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更強烈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更加自信;反之,如果兒童經常被批評和指責,缺乏學習成功體驗,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產生自卑心理。
2.5 青少年期(12-18歲)角色同一—角色混亂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特征和自我意識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完成成年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因為自身現有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行為,這種身心沖突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一時期的青少年開始關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會思考例如“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時他們會將自己的形象綜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相同和連續(xù)”之感。埃里克森認為,發(fā)展這種統一感會使青少年了解和認同自己,使智力、社會、性別和道德達到一個整合的自我同一。具有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會不斷地通過自身行為產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的積極意向[5]。青少年如果不能以同一性離開這個階段,他們會容易角色混亂或者有消極的同一性,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形成無歸屬感和缺乏關愛等意識。
3 結語
人格發(fā)展理論對自身發(fā)展和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應占主要地位,注重教養(yǎng)方式和理念對兒童人格形成的影響;學齡后的兒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交互作用下,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品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人格發(fā)展理論,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質。
參考文獻:
[1]張靜靜. 基于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觀看教育[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7(11):39-40.
[2] 王家軍. 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與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J]. 學前教育研究, 2011(6).
[3] 李晶晶. 當代大學生的同一性危機的成因及解除——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為視角[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 2016(2):195-195.
[4] 葉奕乾.人格心理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45
[5] 項穎.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啟示[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8, No.200(0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