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菡
1.1通感的類型,通感就是將五官感覺以及情感心覺之間相互引發(fā),影響起來的一種心理方式,簡言之,是在外界事物刺激某一感官的時候,而引發(fā)出另外一種感官的現(xiàn)象,形成似真非真的復合感覺。這種感覺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通感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所有人身上都會發(fā)生,特別是同味覺嗅覺觸覺聯(lián)系起來,使得人們精神陷入審美的愉悅中。我認為陳育徳先生在《藝術的通感論中》劃分的十分恰當,分為:感覺挪移,表象疊合和意像互通。
感覺挪移,是指一種感覺向另外一種感覺轉移,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頻次很高,例如在吃飯時,聞到誘人的香味,就能增加食欲。用音樂刺激聽覺,反而會增加視力的清晰度。形容顏色的冷暖,活潑的,喜悅的,沉穩(wěn)的,壓抑的,甜膩與苦澀,把視覺,觸覺與聽覺聯(lián)系起來了。例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詞《秋夕》中,銀燭秋光冷畫屏,都是視覺像觸覺轉化的一個過程。一個冷字,通過藝術的加工,將這個感覺挪移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1.2視覺和聽覺相互影響
繪本對兒童的成長的幫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于是繪本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其中一些繪本藝術家將五官的感受帶入到了繪本閱讀中,給孩子帶來視覺以外的刺激,對孩子培養(yǎng)想象力十分有幫助。其中綜合材料在繪本的應用中,視覺和聽覺的相互影響十分常見的,例如音樂中節(jié)奏是基本特點,有長短,高低之分。繪畫作為造型美術藝術,在色彩里有深淺,明暗的搭配,也可以體現(xiàn)出節(jié)奏。例如歡快的音樂引起人們很多想象力。好像從聽中看到了圖畫。反之,也可以從圖畫中聽出看出音樂。
例如西納頓的繪本《噗噗的音樂會》,讓人驚訝于原來繪本還可以做成觸控音樂繪本。故事中,企鵝召集了小動物們組成了一只樂隊,讓他們在馬桶上,用“嗯嗯”的聲音演奏出一曲美麗的音樂會。在小動物旁邊都會有個聲音按鈕,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可以聽到不同小動物發(fā)出的聲音了。簡單的繪本,但卻傳遞出演奏一部交響樂的不容易,繪本開頭就是一個樂團的集體合照。大人用手指著問孩子這都是什么動物???然后按下旁邊的觸摸按鈕,就可以聽到音樂會啦。作為觸摸音樂繪本,這本繪本最有特色的當然是觸摸音樂鍵就能發(fā)出模擬動物的聲音,并且配有樂器伴奏。動物叫聲模擬的超仿真,小青蛙的呱呱聲,小狗的汪汪。最后還有個集合的音頻頁,可以讓孩子猜是哪種動物的聲音。作者利用通感的藝術手法,使得繪本不僅給讀者提供視覺感受,還提供了更多方面的感受,增強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帶入感,使得閱讀變得更有趣。
1.3視覺和觸覺相互影響
綜合材料在繪本的應用中,視覺和觸覺的相互影響也是十分常見的,例如人們將不同的顏色分類,劃分成冷色調和暖色調,這個就是視覺和觸覺的相互融合。此外還有很多和觸覺相融合的方式,例如在造型。材質,肌理,印刷方式和情節(jié)上。
例如尼日利亞插畫師Irem,2014年才開始自學刺繡,僅僅四年時間ins上面便吸引了18萬的粉絲。在土耳其生長的她,找到了自己畢業(yè)生的興趣—刺繡藝術。Irem的作品結合了插畫與刺繡,盡情揮灑大腦里面奇幻詭譎的童話世界,有跳舞的喵咪跟兔子,也有彈奏樂器的山羊,雖然古怪但是對稱的藝術結構,讓一切有那么和諧美妙。Irem跟其他刺繡達人不一樣的是,她的元素多來自于童話世界。比如:飛碟,星空,蓮花,大海。用童話素材成為了奇幻世界的編織者,陣線做引,創(chuàng)造除了美好的童話世界。藝術家先手工完成這些作品,然后利用攝影技術,印刷成冊。當讀者們打開繪本的時候,會看到每一個針腳,以及線的纏繞和線的紋理,就會忍不住想要摸一摸,便會產生視覺和觸覺相融合的通感。當繪本的文字出現(xiàn)“當太陽從山后面一點一點爬上來的時候,周圍的天空亮了,彩虹也出來了?!庇谑亲x者忍不住去摸一下彩虹,用指尖體會色彩的感受,手指與書本的接觸,變成了視覺與觸覺的感受。
例如早教系列從書《小雞球球觸感玩具書》,從寶寶出生7個月開始,就開始有意識的用手的觸感去感受外部世界,手的觸覺探索是他們認知世界的主要方法。這是一套有趣的厚紙板觸摸書,書里有很多小動物和植物,它們身體的部分器官是用實物模擬做出來的,真實的花瓣、企鵝的身體、小狗的舌頭、毛茸茸的狐貍。讓寶寶感受觸摸書中的粗糙、柔軟、堅硬和光滑,會給予他極佳的觸覺刺激。通過觸摸,讀者可以感受到,毛絨很柔軟、鏡子堅硬而冰冷,這這過程中人們獲取很多信息,觸摸書的設計往往在書中某塊地方加入了不同材質,例如絨毛、皮革、棉花、羽毛等,不僅形狀、材質不易,而且有的粗糙,有的細膩,讓讀者感受到物體不同的屬性。
1.4視覺和嗅覺相互影響
綜合材料在繪本的應用中,視覺和嗅覺的相互影響也是十分常見的,在外界事物刺激某一感官的時候,而引發(fā)出另外一種感官的現(xiàn)象,形成似真非真的復合感覺。這種感覺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吃飯時,聞到誘人的香味,就能增加食欲,例如看到酸梅就會有流口水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視覺與嗅覺相互轉換感受,視覺信息誘發(fā)人們產生嗅覺轉移,這是常見的通感現(xiàn)象。在繪本中,當視覺上的閱讀轉化為嗅覺上的感覺,將會給讀者帶來甜美芬芳的閱讀體驗。
例如 日本繪本大師木村裕一的作品《成長的味道·香味互動繪本》,獲得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冰心兒童圖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全書共7冊,每冊都有自己的主色調。例如《蛋包飯的小秘密》。小兔咕咕和貍貓歡歡把切好的青白色的洋蔥,紅色的火腿腸倒進鍋里翻炒。作者利用立體書翻動裝置,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翻動,就會出現(xiàn)鏟子在鍋里左右翻動的效果。好像能聽到油花刺啦刺啦的聲音。隨著溫度升高,洋蔥逐漸變成了橙黃色,火腿腸也變得油汪汪。只是炒雞蛋這一頁,就讓人看的流口水了。在《喵喵便當有驚喜》的故事里,小伙伴們都帶了不同的便當,有的帶的是三明治,利用翻動裝置,一刀切下去,就能看到三明治的里面了。從繪本閱讀的體驗來說,有些香氣是無法言說的。如果只靠文字加想象,那還是不夠的。而這套繪本,真的可以聞,除了能學會做咖喱飯、三明治和松餅,還可以聞到咖喱飯的味道、草莓的香味、小蛋糕的味道、奶香味等。別看只是簡簡單單的幾種香味,可要符合國家標準,并放到書上、量產,簡直費盡周折。負責印制的老師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日本以及中國的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遍訪香精工廠,用不同比例的香精進行調試,就為了得到和真實食物一樣的香味。孩子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聞到味道,會根植于記憶中,等長大了回憶起來,會覺得格外真實。那些無形的陪伴、情感,都通過有形的味道,深深地埋進了身體的感官,進入了他的生命。作者巧妙的避開味道不談,而是通過圖片的畫面,來表現(xiàn)味道,讓讀者反復回憶思考這個味道,刺激人們的想象力,從而產生通感來獲取對味道的認識。
目前,已經(jīng)有許多繪本藝術家將藝術通感的手法加入到繪本創(chuàng)作中去,巧妙的利用繪制手法和故事內容,讓書本發(fā)出香味,讓書本發(fā)出聲音,讓書本的材料更接近真實物體的材料。豐富的感官感受,增加了閱讀的代入感,讓讀者視覺與嗅覺,視覺與聽覺和觸覺產生轉移,體驗多層次的閱讀感受。這樣有利于刺激孩子們的想象力,增加繪本的閱讀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