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王海燕老師26平方米的公寓里沒有沙發(fā),也沒有電視。最打眼的是一張只有1.2米寬的木板床,粉紅色的床單已經褪色,是20年前父親收到的教師節(jié)禮物——她父親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被褥是王海燕2000年進大學時學校統(tǒng)一發(fā)的,棉絮早已厚薄不一,有的地方凸出一個包,有的地方凹下一個洞。這幾乎就是一個39歲的大學女教師全部的家當。
2003年,由于成績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時王海燕留校當了老師。由于與學生的年齡差距不大,她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老師,我沒錢買回家的車票了,您能幫幫我嗎?”臨近寒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學生李青青(化名)向平時經常交流聊天的王海燕求助。她一打聽,才發(fā)現班級里家庭困難的學生不在少數,“車票都買不起,怎么回去過年呢?”彼時,王海燕每月工資剛剛能維持生活,束手無策的王海燕急得團團轉。一籌莫展之際,學校的廢品收購站給了她靈感。一個飲料瓶6分、一斤廢紙1角……從此每逢傍晚,校園里總會出現一個提著大塑料袋、在各個垃圾桶翻撿飲料瓶的女人身影。
學期末,王海燕用攢的2000多個塑料瓶、幾百斤舊書和紙換來200多元,自己又墊付60多元,幫助6名貧困學生買了回家的車票。廢品一撿就是好幾年。2008年,王海燕工資漲了,對學生們也越來越“大方”。
16年來,資助過學生多少錢,王海燕從沒計算過。有一筆錢是旁人算得出來的——從當班主任開始,王海燕把每月近500元的津貼單列了一個賬戶,說這是專門幫助和獎勵有需要同學的基金,這么多年來,這份愛心基金已支出數萬元。此外,從2003年入職至今,王海燕經常無償為學生補課。工作日每晚補兩個小時,周末是半天,參與補課的同學已達上萬人次。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