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應縣,又稱應縣木塔,其建于遼代,外觀八角五層,設游廊欄桿,八面凌空可供眺望,塔體結構巧妙,是現(xiàn)存最早最高的木結構塔。精妙的榫卯結構,完美的斗拱造型,以及令人驚嘆的壁畫雕塑,佛宮寺釋迦塔都展示出令人震撼的精神文化。
【關鍵詞】:榫卯 斗栱 應縣木塔
晉、宋譯經(jīng)時始造“塔”字,塔為形高而頂尖的佛教建筑物,始建塔時,多為五層七級,也有高至十三級的。岑參用“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來形容塔高聳型點式建筑。初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后世也藏經(jīng)于其中,還安置佛像,僧人遺體,故稱寶塔。有著宗教象征和對佛、神的敬畏性。塔亦可解釋為傳統(tǒng)的特定形式與風格的東方建筑,應縣木塔以其獨有的全木構榫卯結構建成,展現(xiàn)我國古代高層木構技術和藝術水平。
應縣木塔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鏈接,互相作用,彈性的增強了整個構架的抗震抗變形能力。榫卯結構極其精巧,榫、卯之間互相咬合,無需釘子固定,就如太極陰陽相合,以柔克剛。這種結構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型。1973年,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zhì)構件,這些榫卯結構主要應用在河姆渡干欄式的房屋建造上,有圓榫,凸形方榫,雙層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
斗栱結構是榫卯結構的最佳表現(xiàn)方式。而斗栱也是應縣木塔的靈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栱,栱與栱之間墊的木塊叫斗,斗上加栱,栱上加栱,層層疊加,互相結合,又互相支撐,用簡單卻不單調(diào)的美學手法,完成高聳的佛塔建筑。這種令人震驚的造型、縝密的建筑形式,加上當時人們對佛教的信仰,既展現(xiàn)了塔式建筑傳統(tǒng)而厚重的藝術美感,又從根本上滿足木塔建筑高而穩(wěn)定的建筑需求,應縣木塔充分利用傳統(tǒng)技巧,全木質(zhì)的斗栱結構,成為建筑史上的奇觀。在北方冬季干燥,夏季潮濕,春秋風大,防雨、防潮、防風沙是建筑的一個重要性能,應縣木塔建在4米高的重檐石碶臺基上,利用斗栱的優(yōu)勢,采用出檐的長短比例不同,很科學的解決了防潮,防雨,防風沙這一問題。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風格。斗栱造型加上榫卯構件,力與力之間相互的傳遞,把加在屋檐上的力量分散在托梁上,平衡力的分布。這種結合,使木塔無論是雨季膨脹,還是旱季干枯皸裂,都可以在相互作用力的牽扯下,自動調(diào)節(jié)重心,不致倒塌,足以應變一年四季的環(huán)境變化的動能要求。另外,斗栱的支撐使房屋四壁不承較大的負重,塔的門窗設計上靈活,可偏向于審美,增強了木塔門窗的審美設計需求。
斗栱的造型美觀大氣,與榫卯結合渾然一體,應縣木塔的斗栱進行造型加工和描金油飾美化后,更具熠熠生輝富有美感。在歷代的宮殿、寺廟以及其他高建筑物都是采用這種斗栱的框架式榫卯結構,直至到了明清以后,結構開始簡化,將梁直接放置在柱子上,斗栱造型結構應用減少,斗栱逐漸演變成純粹的藝術裝飾品。如今我們也會用欣賞藝術品的心情去欣賞斗栱、榫卯結構的建筑物,欣賞它神奇的結構,穿插之間的力量感。斗栱制造繁雜,工藝要求高,造型外觀氣勢宏偉,在皇家宮殿,祭祀祭壇以及像塔這樣的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宗教建筑上才能采用斗栱結構,成為皇家貴族的權力象征。直至后來發(fā)展到用斗栱的層數(shù)來表現(xiàn)身份地位。大雄寶殿上的斗栱設計就比寺廟配殿的斗栱要顯得厚重而莊嚴。除此之外,斗栱也有它特有的歷史存在意義和精神內(nèi)涵,占卜術是古代預測天地吉祥,萬物生靈的一項活動,先民占天卜地,觀星座,測吉兇,計算四季更替,農(nóng)耕桑植,保佑萬民生計?!氨倍菲咝恰敝岸贰痹⒁舛忿D星移,春發(fā)夏長,秋收冬藏,有民謠歌頌: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斗轉星移,四時變換,這一美好的寓意,也是斗栱在建筑應用中受到重視的原因,取“北斗”之“斗”寄托國泰民安的美好期許。另外,斗栱兩端彎曲向兩翼如飛檐翹起,猶如耕田之犁,而犁是農(nóng)耕的器具和生產(chǎn)工具,展現(xiàn)樸實的勞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發(fā)展到今天,世人對斗栱這一象征性符號也是充滿認可的。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我國在世博館展示的古建筑就采用“斗栱”形式,這種以榫卯結構木結構體系的古代建筑與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相對比,在審美和專業(yè)技術水準上受到世人驚嘆。完美的造型線條,樸拙的建筑特色深深地體現(xiàn)出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展示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相輔相成的文化情趣。與西方高大空靈的尖栱式哥特式教堂相比,斗栱設計更多一份安然的感覺,簡單,敦厚,威嚴、莊重,這樣的特性不正是佛教所傳揚的生命的連貫性和生命之光明精神嗎!斗栱圓頂完美的曲面、曲線設計,不但很巧妙地避免了木質(zhì)裝飾的沉重、笨拙,更在傳遞生命形態(tài)的可變性,包容萬物的精神。
應縣木塔是遼代具有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之一,從塔的建筑工藝到塔的歷史象征,可以說,遼代木塔建筑起到承前啟后的實物佐證,在整體造型上講究美觀,工藝精湛,實用性,耐用性都具有很大的考究價值。公元10世紀之后,北方地區(qū)建筑就受到木塔藝術的影響,出現(xiàn)了大量形體威嚴而高大,造型美觀而富麗,工藝精湛而大氣的遼代榫卯結構木結構塔、密檐磚塔。
以應縣木塔建筑為代表的遼代佛塔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精妙的榫卯結構,恢弘的斗拱設計,神秘的宗教內(nèi)涵,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指引,也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對滿足人們佛教信仰的深入起到推動性的作用。佛家有信仰,見佛拜佛,遇塔掃塔,佛教的盛行與佛塔的繁盛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這也是佛教在中國一直推崇,佛塔屹立千年而風韻猶存的重要原因。
建筑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藝術情趣、審美價值,凝聚著獨特的民族精神。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建設性的思維去學習研究斗栱建筑的藝術特色,溫故而知新,創(chuàng)造出更加符合當代生活需求,審美情趣的“作品”。
作者簡介:潘亞瓊(1991),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人,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