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10年前的一天,你去市場買菜,掏出一張嶄新的百元大鈔付款,店家剛切過豬肉、鮮血淋淋的手擦了擦揮刀后額頭滲出的熱汗,然后從腰包里摸出一張張破舊的零錢遞給了你。你尊重勞動人民的辛勞,但是不知道這些汗涔涔的鈔票游歷過多少雙難以想象的手,棉麻纖維間隙中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養(yǎng)活了多少萬只細菌,這其中一種,會不會給你帶來致命傳染病?不到10年的時間,這樣的場景在許多發(fā)達地區(qū)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奇特的儀式。10年后的今天,假如你放棄便利的生鮮外賣服務,執(zhí)意要親自到市場買菜,你挑選好要購買的商品之后,掏出手機,把手機攝像頭對準一張方形怪符,伴隨著清脆的一聲“滴”,交易完成了。沒有鈔票,沒有病菌的傳遞,也沒有致命的傳染病。
3000多種細菌大遷徙
即使人們都知道鈔票傳播廣泛,卻細菌遍布,但在還沒有電子支付的年代,沒有人會不愛這骯臟的財富。不過也只有金錢有此等魔力,如果換作價值更低的物件,這勢必將引起全民恐慌,例如書籍。20世紀初,美國就曾發(fā)生過一場歷時約40年的圖書館大恐慌。當時的民眾認為,圖書館里的書籍會傳播結核病、天花、猩紅熱等傳染病,甚至導致借閱者死亡。于是知識與生命被強行對立起來,而人們顯然選擇站在知識的對立面,畢竟保命要緊。1895年,美國奧馬哈州公共圖書館的一位圖書館管理員,杰西·艾倫因為患上結核病而死亡。這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癥。而即使到了現在,結核病的致死率也高達50%,只能通過接種卡介苗進行有效預防。這起病例在當時受到廣泛的關注,重點不是在于病情有多嚴重,而是在于艾倫作為圖書館管理員的身份。當時美國、英國等國家民眾正被一種“圖書館恐慌”籠罩。在公共衛(wèi)生惡劣的大環(huán)境下劣疾橫生,恰好人們在圖書館的書籍中發(fā)現了芽孢桿菌等多種細菌的身影,加上合理聯想,人們難免把哀怨的目光投向公共圖書館里的浩瀚書籍。社會各界人士都能自由出入圖書館借閱書籍,這些人大多是社會底層買不起書的平民,他們生活條件艱苦,患上傳染病的概率也更大,如此一來二去,傳染病病菌將通過殘破的書籍四處擴散,感染人群。
艾倫之死似乎恰好佐證了人們的猜測,而當時美國圖書館協會的一則聲明更使官方承認了這種恐慌。聲明中報道了艾倫去世的消息,并且表示通過圖書館書籍傳染疾病的可能性很大。這相當于官方勸阻人們借閱書籍,于是公眾對于圖書館的恐慌進一步加深和擴散。但是圖書館受到感染的書籍真的能把病菌傳染到接觸的生物體身上嗎?一位名叫威廉·雷尼克的古怪實驗者做了一個驗證試驗。他讓40只豚鼠在受污染的書籍頁面上進食、生活,一段時間后,40只豚鼠全部死去。這一驚悚的實驗再次把民眾的情緒推向恐慌的高潮。直到1907年,美國修改了公共衛(wèi)生法條例,禁止傳染病患者借閱、出借或者歸還圖書館書籍,否則將被罰款高達200美元。同時,為了消除圖書館大恐慌,各地區(qū)也開始對攜帶病菌的書籍進行大規(guī)模消
毒。一時間興起了許多奇思妙想的化學消毒法:英國謝菲爾德把書籍放在烤箱中,和碳酸晶體一同加熱保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用甲醇溶液消毒;美國紐約用蒸汽消毒書籍……而一些地區(qū)甚至采用極端地把污染嚴重的書籍直接焚燒,這是堪比“焚書坑儒”的文化摧毀。直到1914年,大規(guī)模的消毒書籍運動之后,人們的恐慌情緒才終于消散。圖書館恢復為知識的殿堂,而不再是致病病菌的培養(yǎng)皿。
解圍的電子支付時代
在人們知識水平和求知欲還相對低下的20世紀初,會去圖書館借閱書籍的人還算極少數,這尚且能產生如此激烈的民眾恐慌。而人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紙幣,又會是多么慘烈的感染狀況?2014年,紐約大學一項“骯臟的錢”計劃把紙幣上肉眼看不見的病菌數據赤裸裸地展示到了人們的眼前。研究者提取美元鈔票上的生物DNA,進行基因組測序,以此確定微生物的種類。結果顯示,大約有一半是來自人類的DNA,而除此之外,則是令人驚駭的約3000種細菌以及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種物質。幾乎80%的鈔票上還發(fā)現有少量的可卡因和海洛因,這顯然是吸毒者慣用紙幣當作吸管,吸食毒品時殘留下來的痕跡。其中甚至還有已經滅絕的北白犀等生物的DNA。其中,紙幣上細菌密布,受到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甚至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這類抗生素也無法抵抗的超級細菌感染。其中最常見的微生物是引起痤瘡的異類微生物,皮膚病細菌次之。而最可怕的,則是超級細菌。僅僅在2013年1年,美國就有2.3萬人因感染抗生素耐藥細菌而死亡。雖然難以把罪狀完全歸在紙幣上,但流傳廣泛的紙幣必然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交易傳播過程中,人們曾經流行用手沾上口水數錢的惡習,這時病菌悄然溜進體內,開始作妖作惡,誘發(fā)疾病甚至死亡。也就是說,你的錢包成了一個便攜式的培養(yǎng)皿,紙幣上養(yǎng)育著每平方厘米多達31個菌落。人們其實早就意識到紙幣交易中帶來的病菌傳播。20世紀初麻風病盛行,日本、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先是劃分了特定的麻風隔離區(qū),避免麻風分支桿菌在人群中擴散。還發(fā)行了一種特制的麻風幣,具有一定的面值,相當于普通錢幣的代價幣使用。這也是為了避免病菌通過錢幣傳播到正常人群體中。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找到了麻風病的治療手段,醫(yī)學控制了麻風病的傳染性,當年盛行的麻風幣經過徹底消毒,如今已經成了收藏家的限量珍品。
據研究,美元和人民幣算得上是最骯臟的錢幣了。其中美元是流傳最廣的紙幣;而我國人口眾多,更新周期比美國更長,也讓人民幣的流通量高于美國。另一個重要原因,要歸咎于這兩種錢幣的材質。以美元鈔票為例,紙幣由75%的棉和25%的亞麻材質粗糙混合制成。這對于微生物來說,可謂是一個柔軟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纖維結構造成的多間隙表面,讓微生物得以大量容身于此。人民幣也同樣是由棉和亞麻材質混合而成。1988年1月12日,澳大利亞的國慶日當天,澳大利亞印刷了全世界第一批塑料紙幣。當時印刷塑料紙幣主要是為了增強防偽技術,澳大利亞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研究出塑料薄膜上涂覆特殊涂層、多種高新技術結合印刷形成的防偽效果,使得全國假幣量逐年下降。另一個附加的效果,則是比起傳統(tǒng)的棉麻紙幣,塑料紙幣能保持更潔凈的表面,容納更少的微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塑料式無纖維、無空隙結構,表面經過涂層后不吸水、不吸油也不粘塵,所以微生物附著的數量大大減少。塑料鈔票的作用顯而易見,于是許多國家開始進行鈔票材質類型的變更。從2013年開始,加拿大也逐漸用塑料紙幣取代傳統(tǒng)紙幣。英國從2016年也開始轉變鈔票類型。2018年兩會期間,中國央行副行長也透露出發(fā)行塑料鈔票的前景。雖然目前人民幣還沒有趕上塑料鈔票的熱潮,但放眼生活中的各大場景就會發(fā)現,我們已經幾乎不再使用現金鈔票了。電子支付時代的來臨,讓人們不必再觸碰到任何鈔票,豈不是比紙鈔材質的過渡來得更加直接?不過,手機屏幕又真的干凈到讓人安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