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喜
我是農村小學一年級教師。我的學生都是年滿六周歲,土生土長的農家娃娃。
剛開學,我就把已排好的班級灑掃表告訴學生,要求他們記住自己什么時候值日,記住值日的時候要提前到校。但后來我發(fā)現,根本沒有學生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不是時間不夠,而是他們根本就不具備掃地的能力與技術。每次上課當我提出問題的時候,班里根本就沒有幾個學生會主動動腦去思索問題的答案,即使答案就在課文里。每當這時,無盡的無力感讓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起而不發(fā)的孩子!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常能。何謂“常能”?“常能”是指最平常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活動能力。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他們這個年齡段該有的“常能”?又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個“高分低能”的人呢?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各種能力塑造的基點
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便受到家庭的影響,接受家庭氛圍的熏陶。尤其在入學之前,孩子接受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家庭教育。我們農村有句老話“從小定八十”。意思是說,一個孩子小時候是什么樣,那么他長大以后的發(fā)展變化也不會有多大改變。雖然這句話太過絕對,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家庭的早期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可是就目前農村家庭教育的狀況來看,家長們的教育方式與思想是滯后的、不懂變通的。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只有學習,他們根本就沒有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意識。他們不明白他們的溺愛與不放手會造成孩子對他們產生十分嚴重的依賴,他們也不覺得孩子到了十幾歲還不會疊被子、穿衣服、梳頭、洗碗、與人交際是不該有的事情。因而家長在對孩子基本生活常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上存在著認識偏差,使孩子失去了他們這個年齡段本該具有的生存能力。
二、學校主導教育缺失,造成學生生存能力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空白
在我從教八年的時間里,學校似乎從未對學生進行過生存能力的教育與培養(yǎng),唯一與之沾邊的就是低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和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這兩門課程中有學生基本生活常識、生活技能、自主學習、獨立生活、與人交往、自我保護等方面的教育與培養(yǎng),但畢竟不是系統(tǒng)的針對小學生進行的生存能力教育,更何況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情況也是不容樂觀。據了解,教師一般只會利用課堂的前一半時間讀一讀課本內容,學生只是聽聽而已,更別說有時間去練習與實踐了。
似乎所有的家長與教師都認為學生能夠成才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學習好上大學。學校和教師只認分數不認人,只追求升學率也就成了必然的現象。于是家長、孩子、教師、學校都在為了獲取高分而疲于奔命。
其實,目前學校影響學生生存能力的教育與發(fā)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學校對學生安全教育的過分重視。安全教育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周必上安全課,每天必講安全事,重點時間、重點地段、重點人群必須24小時有人值班。聽說有的學校因樓梯倒塌造成學生踩傷事件,于是下課、放學的時候,各個樓梯口都有教師在維持秩序;聽說有的學校學生放學在校門口過馬路時被車撞傷,于是學校在放學的時候,由值班教師帶領學生在學校門口200米內拉起了紅條,學生過馬路時所有的車輛禁止通行……
溫室中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象牙塔里的孩子又如何去面對如今多元競爭的時代?在美國,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而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這些事例是否會讓我們對我們的教育進行一些反思?我們是否也該去填補我們教育體系中生存教育缺失的空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21世紀提出的教育口號是“學會生存”。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為了孩子的未來,就讓我們一起放手吧!讓孩子從自己的事情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孩子養(yǎng)成生存和生活必需的良好習慣,提高生存和生活必需的能力,以適應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