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摘要:廖燕作為明末清初嶺南地區(qū)的著名狂士,傲岸不羈,憤世嫉俗,鄙棄義制。筆者以廖燕其人及其文風思想為中心,將其置于明末清初嶺南士人(以“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為代表)這一特定的時空群體中深化認識,分別從廖燕生平、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觀念等方面入手,在橫縱對比中領悟廖燕創(chuàng)作的獨特文化氣質,體會明末清初以廖燕為代表的嶺南士人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廖燕;明末清初;嶺南士風
廖燕作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著述頗豐;亦多才多藝,善草書,能戲曲。廖燕文以才勝,文章能繼承明代文風,雄瞻杰出,筆有奇氣,時人稱“新警雄逸,字字性靈”,其遺詩入選清朝詩選集,被列為“廣東詩粹”——廣東詩歌的典范之作。
自近代以來,廖燕的思想內涵越來越受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將以廖燕其人和其思想為重點,以實例分析廖燕創(chuàng)作的文化氣質,以期更進一步理解其人格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增進對嶺南士風傳統(tǒng)的理解,探索其在當代文化建設與發(fā)展中的積極意義。
1廖燕生平考述
廖燕(1644~1750),原名夢醒,字人也,后改單名燕,字燕生,號柴舟,韶州曲江(今韶關市)人。
公元1644年,明清政權更迭,廖燕誕生在粵北韶關的一個普通家庭。待到他少年懂事時,滿清統(tǒng)治的局勢已然大定,統(tǒng)治者一面征召前明的遺老遺少,一面恢復科舉考試制度。而廖燕數次參考皆以失敗而終,只在十八歲時考得諸生頭銜。
由于清晰地認識到科舉制義的弊端與愚民之處,廖燕于二十五歲之時放棄了以科舉取功名的道路。其后多次尋求薦舉,卻都與機遇擦身而過。于是,他長期寓居民間,將心中郁塞不通發(fā)而為文,鳴己不平之氣,通過自己標新立異的文章名傳后世。廖燕好讀書,家中藏書不足,就遠赴廣州,`寄居藏書者家中讀書。為求閱書籍不怕奔走勞累,為學習書法勤學苦練,由此可窺見廖燕好學勤奮的品質。
康熙三十五年(1696),陳廷策進京朝見,欲將廖燕推薦給朝廷,力邀他一同北上,此時廖燕五十三歲。這是廖燕一生中唯一一次踏出嶺南,從贛州沿贛江到南昌,再沿長江東下,直抵金陵。但隨之身患疾病,只好由陳廷策先行北上。于是,他以蘇州為中心,游覽吳中名勝,訪金圣嘆故居,了解金氏生平事跡,為之作傳,以詩吊之。然則陳廷策到京不久后即病逝,求仕希望徹底破滅,廖燕返家,從此絕意仕途。
康熙三十八年(1699),廖燕作《辭諸生詩》,辭卻諸生名號,從此,廖燕無奈地隱居市井,教館著述,一心只作文。廖燕的晚年極其凄慘,妻兒皆卒,家貧孤寂,并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家中。終年六十二歲。
2廖燕的文學創(chuàng)作
廖燕,一介布衣,雖不顯達,但其詩文在藝術上和思想上都有獨特的價值。盡管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備受生活打擊,但他渴望濟世匡民的理想卻從未泯滅,在理想與現實中游走,希望以奇功立萬世基業(yè)。讀其詩文,感慨其人之真誠直率,情不自禁與其同悲共嘆。
2.1廖燕的詩歌
《二十七松堂集》收錄廖燕詩五百五十余首,廖燕之詩歌創(chuàng)作占據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部分。筆者以幾個突出的詩歌主題(飲酒詩與現實題材詩歌)來對其思想和內容展開討論,力求對其詩歌的整體風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1)飲酒詩
廖燕的飲酒詩是他人生最真實的展露,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本真狀態(tài)下的思想感情。從其中的飲酒詩來看,主要涉及了以下內容:
其一,知己好友把酒訴真情。廖燕的飲酒詩多是在與朋友相聚時所做的,或共覽山水,或依依惜別,或好友相訪。從這些飲酒詩中可以看出,廖燕對于朋友的重視,比如《琴言堂同吳元耀黃少涯夜飲》:“殘樽猶未徹,三子向窗吟。拄頰風吹髯,揮毫月照襟。懷人成怨調,自我發(fā)孤音。相對多酣意,誰知此際心”,詩中的感情基調是為還有好朋友未能來參加聚會而黯然傷神,不禁流露出淡淡惆悵,這是置身其外的人所不能了解的。又如《得月亭集飲》:“地僻偏宜侶,琴樽慰索居。青垂幾席暗,香入水檐疏。古道酣初醉,今情曠始除。醉來閑幾句,吟向綠蕉書”,描述遠朋來訪身居荒野的詩人的情形,詩人表現出無比的喜悅。
其二,抒發(fā)人生理想,贊美高潔品格。廖燕借酒抒懷,對自己的才能表示出自負,對社會不公表示憤慨和批判,同時也表明了自己不合流俗的高潔情操。如《飲酒其三》:“貧居多寂寞,樽酒常不離。天地多缺陷,筆墨欲補之。酣來信手書,發(fā)我胸中奇。安用懸國門,得失原自知”,廖燕表示自己必須承擔起匡扶社稷的責任。他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以功名為念的人,卻不屑世俗之人的功名富貴之路,不把仕途得失作為人生成敗的標準,而是把身懷奇才而匡扶濟世之士作為人生的楷模。又如《酒徒》一詩:“須發(fā)入酒盅,笑啼驚燕市。有時不負飲,挾策謁天子”,塑造了一位外狂而內醒的奇人,這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借酒展現豪氣,而豪氣源自自身的才華。
其三,廖燕之飲酒詩中也反復表現了思鄉(xiāng)的情結。他一生當中有過多次的離鄉(xiāng)遠行,其中有迫于生計的無奈,“客夢何曾確,愁來匪自今。忍將千日醉,一豁百年心”(《客夢》,《二十七松堂集·廖燕作品補編》卷二)即如是。詩人在異鄉(xiāng)的孤獨與寂寞,常勾起對家的眷念,只有在長醉之中才能消解無盡的鄉(xiāng)愁。同樣,也只有占據詩人生命如此重要地位的酒牽動的鄉(xiāng)情才會更真切濃烈。
可以說,廖燕飲酒賦詩是其豪爽直率的性格與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在遭遇打擊時保護人格尊嚴,宣泄憤慨的手段。
(2)現實題材詩歌
廖燕一生布衣,貧困潦倒,備嘗辛酸,常有“生平回首總堪憐”(《丙辰除夕》二首,《二十七松堂集·廖燕作品補編》卷二)的感嘆。雖然他涉及現實內容的詩歌現存不多,但其詩感情多發(fā)自肺腑,感人至深,不必無關痛癢泛泛而談之作,雖數量較少亦難掩其光芒?,F存的現實題材的詩多作于三藩之亂前后,主要內容有:
①表達對現實的深切關注,難掩內心潛藏的遺民意識
據資料顯示,廖燕現存最早反映現實的詩是《登廣州府城樓》:“白日照滄海,森蕭一望中。島深晴見樹,春早暖歸鴻。物力東南竭,兵符楚粵通。此懷何處遣,惆悵古今同。”那時三藩之亂跡象已明顯,廖燕自身正當壯年前途亦依舊渺茫,可他更關心的卻是民生國事。詩人對現實政治表示出深切的關注,戰(zhàn)爭性質的未明使其感情十分復雜。又如《粵王臺懷古》中的“日月行空從地轉,蛟龍入海卷潮回。山川自古雄圖在,檻外時聞繞電雷”數句,暗指反清勢力的迅猛發(fā)展,此詩激情豪邁溢于言表,看出其對抗清復明的期待,突顯遺民意識。
②再現戰(zhàn)亂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對太平生活的向往
三藩之亂后不久,戰(zhàn)爭性質已經明朗,廖燕不再抱有對復明的期待,但遍地戰(zhàn)火的現實又不能使其置身事外,于是他毅然參加到平叛戰(zhàn)爭中去?!毒湃斩让逢P》表現了征途中的所見所感:“相隨萬騎度關長,一路征塵帶菊黃。想絕故山曾載酒,太平煙雨話重陽?!痹娭袘浧鹜昱c好友親朋結伴攜酒登高望遠的歡樂場面,而今卻背井離鄉(xiāng)飽受戰(zhàn)亂之苦,表達了對戰(zhàn)亂的痛恨和對太平的渴望。
詩人一生最為慘痛的遭遇也是發(fā)生在這次叛亂之中,家園被毀,妻子次女相繼病死,其后自己與長女也身染重病。如其《故園》詩:“一身半死余,扶筇觀故址?!娦婺归g,酸風吹葉起?!比姴话l(fā)議論,完全是冷峻的寫實,強烈的悲痛感傷充斥其間,讀來使人酸鼻,字里行間的悲哀足見其對戰(zhàn)爭的深惡痛絕以及對太平的向往。
廖燕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其后亦未步入仕途,身份的相對獨立自由性使其對社會的觀察與記錄更接近現實,更能理解下層民眾的疾苦。廖燕現實題材的詩歌所表現出的思想是為大眾命運吶喊的,其蘊含的深刻社會意義正是其現實詩歌價值所在。
2.2廖燕文章的特點——善于論證,創(chuàng)新出奇
作為一位字字性靈的詩人,廖燕的文章同樣閃耀著不朽光芒,如其論辯雜文文風犀利明透,人物傳記精準出彩,小品散文縱橫自如等。
廖燕主張為文之道在于書寫真性情,天地之間事物新奇變幻莫測,唯有對其有真情實感,才可能有性情之真,性情真才文自至。這一點在廖燕身上則表現為,為文以抒己不遇之憤懣。他痛惡明王世貞、李攀龍的詩文,認為他們的文章只是一種為文措辭的文字堆砌游戲,缺乏真情實感。他強調文章要有性靈,反對模擬抄襲。同時,對韓歐的文章也頗有微詞,“昌黎文見道未徹,《原性》《原道》諸篇,膚淺已甚”。
廖燕的文風多樣,文體更是繁多,幾乎覆蓋了古代文章的常用體裁,而且各有佳作,可以說他的文學成就是不容小覷的。然而廖燕文風文氣的共同點卻在這些特殊之中更加讓人有跡可循,這就是廖燕對于文章“奇”的追求。廖燕的“奇”不同于韓愈柳宗元的因語言奇特而給人的視覺沖擊,而是側重于思想的“奇特”。每篇文章必在思想上、內容上創(chuàng)新,這也正是廖燕對于古人的突破。
然而,廖燕同時也是一個“向往古代”的人。他認為古文勝于今文,甚至將他人的一些古文作品調侃成“古文時文”,不可以不說,這是廖燕的一種追古文風的表現。在多為點評人(其中不乏廖燕的好友們)的評點中,常以古人手法來形容廖燕(如歐陽修、柳宗元等等),這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廖燕寫文章追求古文之感。這種思想上的追新求變與形式上的古文之感,是廖燕文風文氣的一種矛盾,也是廖燕個人特立獨行的一種標志。
善于立論,是廖燕文章的顯著特點。他說:“世無通識特達之士,則千古之是非隱而不彰。”(《湯武論》,《二十七松堂集》卷一)。因此,他著書立說的目的就在于發(fā)掘前人未發(fā)之蘊。他的散文,不論是論辯滔滔的論說文,抒情言志的序體文,還是展示自我的書信文,性靈顯躍的雜記文,甚至記述生平的傳記文,無不閃耀著理性思辨的光芒。朱蕖說他“性磊落,高奇自負,議論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朱蕖《二十七松堂集序》);曾璟論廖燕“期發(fā)孔孟不傳之蘊,故其論宋高,論張浚,皆具千古只眼,未經人道”。拜讀其文,幾乎都會被他敏銳的思維、犀利的語言和深刻的論說所折服。
廖燕不迷信古人,不盲從成說,其善于思考、敢于懷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理性精神,貫穿于他的許多文章中,如在《孟子未見齊宣王辯》一文中,他認為孟子未見齊宣王,書中所云,乃設言之辭。廖燕圍繞這一點,層層展開論證,說理嚴密,一氣貫注?!睹献印芬粫鱾髑Ч?,敢于做如此懷疑者,雖不敢說廖燕為千古第一人,但也不多見。文中所論孟子之事,至今仍是學界未定之公案,廖燕之論雖不能說是定論,但其觀點對于后人研究有借鑒意義。其大膽立論和嚴密求證的態(tài)度令人賞嘆。趙貞信先生曾贊賞廖燕此文說:“《孟子》一書,其中設言甚多,大率無其事而造其辭;然數千年來只儒者孰不深信其為真實!先生獨能于宣王伐燕一事中看中破綻,以為孟子未嘗見齊宣王,其云見齊宣王者,乃著書之設言。此種見解,何等超卓!”(《廖柴舟年譜》所錄趙貞信)
3廖燕的思想觀念
廖燕作為清初具有異端思想色彩的思想家的文學家,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密合著一個時代,上掛下連著一種重要的文學趣尚,代表著廟堂文學與山林文學之外的沖撞常規(guī)的幽憤的個性化的文學。
3.1廖燕的哲學觀
3.1.1性論說
廖燕認為,天下萬物皆役于性,而性并無善惡之分,與質、情、理均不等同,世人對性之善惡的爭論是多余的。他認為不可進行詮釋,“吾說不足以盡之”,需要人們去慢慢參透;也認為孟子荀子等人或言性善,或言性惡,立論都失偏頗,認為對性的認識要學習圣人,因為圣人“略于言性,而詳言復性”,“言性只示其端,復言性必征其力”。(《性論二》,《二十七松堂集》卷一)同時,他提出復性說,就是對性加以提防節(jié)制,使人們去惡趨善,這實際上是不滿于空言論性的不切實際,而希望人人都能從實際的行動中去培養(yǎng)道德操守。
3.1.2堪輿觀
在清初,廖燕著文駁斥堪輿、星命、釋氏之言。他舉例論證地理不關人之禍福,人死宜盡快入土為安,若以父母骸骨為求功名則是不孝之舉。他尤其不信佛,認為佛教乃使天下人都盡去七情六欲,這樣不過數十年人類便會滅絕,其教理之荒謬顯而易見。
廖燕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并呈現出一種矛盾的漩渦。首先,他對于鬼神并沒有如同時代一般人一樣頂禮膜拜,他敢于去否定。如在《湯中丞毀五通淫祠記》中,他對湯中丞不畏眾人對五通魅的敬畏而下令開民風、毀五通淫祠之事大加贊賞。但是,他卻又不是全盤否定。在很多記的結尾或者其中,他都會貫穿一些靈異之事或傳奇之物以使其記實中有虛,虛中有玄,而使其文章更顯剔透晶瑩,有自己身段。而且在一些文章中甚至以神鬼之事來喻人喻己。又如《揚子江遇風暴記》中,他雖然認為神對于遇險中的人的保佑并不次次顯靈,但他并沒有從這里生發(fā)出“無神論”的調子,而是以“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來總概此事,事實上從另外一個方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這是廖燕鬼神觀的矛盾點。為什么有這樣的矛盾呢?在《鬼神非二氣之靈之辯二》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疤斓厝f物皆二氣所為,則鬼神不過為二氣中之一物耳,安足以概其全也耶?”也就是說,廖燕的鬼神觀建立在二氣之上,對于鬼神的態(tài)度沿襲了部分儒家的觀點,甚至和孔子的觀點非常相似:“敬鬼神而遠之”。
然而廖燕并非是一個完全的無神論者,他雖不迷信,但在仍可見佛家一些合理思想成分在他思考方式中的印記。在康熙四十八年重游曹溪祖庭后,五十八歲的廖燕發(fā)出“此身豈是維摩后,欲結青山世外緣”的感嘆,這是經歷了人生困苦不幸后的另一種心境,廖燕心中也有類似唐代王維一樣的禪意情結,這時候的他已經了卻浪游之念,只希望在著述飲酒中度過晚年。這樣看來,他的鬼神觀又充斥著矛盾。
3.2廖燕的政治歷史觀
3.2.1反對儒家評判歷史的標準
廖燕認為商湯、周武與后世的司馬炎、劉裕所為同出一轍,同樣為篡弒之名,但是儒家卻因其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肯定湯武而否定司馬炎、劉裕,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客觀性的。再如,《春秋》中不曰趙穿弒君,而曰趙盾弒君,這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者的形象,而作出的評判。又有《高宗殺岳武穆論》,直指宋高宗是殺害岳飛的“首惡”、“主謀”,秦檜不過是高宗手下的一個劊子手罷了?!捌溆麣⑽淠抡邔嵅挥€徽宗與淵圣也;其不欲還徽宗、淵圣者,實欲金人殺之而已得安其身于帝位也。然則雖謂高宗殺武穆,即弒父弒君可也!”由此可見,廖燕將殘害忠良的矛頭直指儒家所支持的封建統(tǒng)治者。
廖燕另有《烈女不當獨稱貞辯》,超脫封建世俗,見識超俗。其評價歷史人物不重虛名,更重實際才能,見其《諸葛武侯傳》,也突顯廖燕以奇計求“功名”的思想。但其評價歷史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
3.2.2反對科舉八股,尤其明代制義取士
認為明代制義取士與秦始皇焚書實為異曲同工,都是為了愚民之心,只是秦始皇焚書是使人無書可讀,而明科舉之制則使人有書而不讀,愚天下之法明更勝一籌。
受當時經世致用思潮的影響,廖燕亦由此輕虛說而重事功,對科舉制度進行批判。他從本質上揭示了科舉八股是一種愚民之制,“唯圣人知其然,而唯以術愚之”,從根本上否定了它存在的合理性;認為科舉八股造成了學術風氣的敗壞,“世人誤以牢記八股,便算讀書。偶得及第顯榮,便算讀書人。天下復有真讀書種子者”(《復茹仔蒼明府》,《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不過他并沒有把學術敗壞的責任完全歸之于讀書人,只是源于一種利益驅使的普遍行為;再者,他也認為科舉在人才選拔上缺乏公正??婆e取士,雖不是一無是處,但確實不夠嚴密,往往“精者不售而庸腐者得售”,就在于“其權在人而不能必之于己者”(《作詩古文詞說》,《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文章與人才的選擇取舍沒有一個判斷的客觀標準,完全取決于主司的好惡。
3.3積極入世
廖燕雖然多次因故錯失被薦舉賞識任用的良機,又在中年歷經了痛失妻子兒女的切膚之痛和身患惡疾的困苦生活,但卻始終懷抱著積極不避世的心態(tài)。在辭去諸生的身份,明確表示“須知富貴非吾分,愿抱琴書伴釣磯”后,專心著述,同時較為頻繁地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系,積極與朋友士人交往,多次為人為事撰寫傳記墓志銘,如《吳君墓志銘》、《孫母胡太夫人墓志銘》、《朱氏二石記》,關心鄉(xiāng)里的建設和風土民情,如《新建皇崗橋碑記》、《重修風度樓記》,并主持修成了《韶州府志》、《曲江縣志》等鄉(xiāng)土府志,從中可窺見其對于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推崇。
廖燕的積極心態(tài)還能在其有志于改進韶州文風方面表現出來。他曾作書給魏禮,說到“八代之文敝,韓歐起而救之,今日之文敝,吾黨起而救之”,并表示“吾韶風氣頗類豫章,況燕祖籍樟樹,亦豫章地也,竊有志于斯道”。
4廖燕與明末清初的嶺南士風
士風,是指知識分子的文化風氣和思想取向。明末清初是我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時期,也是一個決定中國二百年后走向的關鍵時期。滿族入主中原給中原的漢族士人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這個時期,嶺南文學卻迎來了它的成熟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突顯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而作為植根于嶺南文化之中、成長于這個時代的士風也同廖燕一樣帶上了這個時代的色彩。
4.1對理學的反抗
嶺南偏居南隅,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長久以來嶺南文化相對中原文化明顯落后,同時也衍生出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嶺南士人的反傳統(tǒng)意識。因未處于儒學中心,加之地域遙遠信息傳遞不發(fā)達,許多的新觀點傳入嶺南士子群體時已成了“舊觀點”,讀書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疑問,也就從另一個緯度上培養(yǎng)了嶺南人敢于懷疑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這種懷疑反抗精神集中在對于學術,特別是儒學之上。自宋以來,程朱理學逐漸占據了儒學思想界的主流,加上明代的八股取士,更將其弊端逐漸放大,至明末清初,對于這樣一種被模式化的儒學的反抗呼聲已日益強烈。而嶺南在五嶺之南,自古和中原交流就處于開放又封閉當中,在明末清初這種與學術中心的距離感反而催生了知識分子們獨立思索、懷疑求真的精神,因此有了大量的儒學反思、反抗的作品。在廖燕之前,就有大儒家陳獻章擺脫程朱理學的框框,逐漸形成“學貴手自得”和“以自然為宗”的思想體系,自成“白沙學派”,并在其弟子湛若水的發(fā)揚下,形成了在嶺南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國都非常有影響的“甘泉學派”,師徒二人學說形成“廣宗”,影響深遠;與廖燕基本同時代的屈大均的融道進儒,以儒含佛等思想傾向也不容忽視。
廖燕在對待儒學也是有著這個時代士子特有的色彩。前文提到,廖燕在儒學方面是有明顯的反抗色彩的,如他對朱熹的《四書集注》的反抗、對儒家評判歷史的標準的批判等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種理學反抗是建立在反抗程朱理學,或者陽明心學之上,而不是儒學本身。這些嶺南士人反抗理學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對于儒學被束縛了近千年的理解自由,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去探討儒學,而不是人云亦云??梢哉f這一時期的嶺南士風是廖燕他們對朱子學說不迷信、不盲從的思維濫觴以及思想沃土。
4.2雄勁詩風的繼承與發(fā)展
自張九齡、余靖兩大宗以來,嶺南詩風、文風皆有不同于同時代中原或江南一代綺靡詩風、文風,總有雄勁詩風的存在。這種雄勁詩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發(fā)展之中,逐漸內化成嶺南士人的詩風特色,成為嶺南的一大奇葩。
明末清初,在家國深仇之下,在整一個救國反抗的氣氛之中,這種詩風獲得了存在的理由,繼續(xù)發(fā)展的有利條件,更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如屈大均的王霸之氣,他的灑脫和豪壯;陳恭尹的雄郁蒼涼等等是明末清初這一代嶺南詩風的繼承。從廖燕來看,也有不少此類作品,如《酒徒》一詩:“須發(fā)入酒盅,笑啼驚燕市。有時不負飲,挾策謁天子”,便很好地展現了這種自古以來的雄勁之風,并加上時代的因素,帶上了出世的狂放與舉世獨清之感。
但是明末清初的嶺南詩風除此之外,更有發(fā)展,象屈大均的以佛、玄入詩,頗得李白神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雄勁詩風褪去了早期的粗糙,加入了明末清初國恨家仇以及遺民文化的矛盾糾結,因此使得嶺南士風中流露的詩風有了更深層次的發(fā)展,也使得整一個嶺南詩風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4.3矛盾的遺民情結
嶺南地處南隅,歷史上不止一次充當了逃亡政權難逃反擊的最后一站,因此大量舊朝忠臣隨主而南來,誓死而抗敵,涌現了大量忠誠舊朝、至死不渝的士人,如梅州的蔡蒙吉、東莞的熊飛、潮州的馬發(fā)。嶺南士風每每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刻就成為了遺民情結的集中之地。而原本嶺南與中原相隔較遠,保留了相對淳樸的民風,使“愛國”的群眾基礎更有可能鞏固擴大??骨迩捌冢S多士人紛紛投筆從戎,如“嶺南前三家”中的黎遂球、陳邦彥等,他們用士人的一份民族熱忱與忠心捐軀沙場。此時,他們留戀舊朝的氣氛仍十分熾熱,不少士人甚至以出家抵制清政權“留發(fā)不留頭”的政策,如詩僧函昰、“嶺南三大家”中的屈大均皆如此。在此后接近一個世紀里,遺民情結成為當時整一個嶺南內外特別是嶺南地區(qū)加以標榜的道德模式。廖燕也身處其中,有詩為證:“日月行空從地轉,蛟龍入海卷潮回。山川自古雄圖在,檻外時聞繞電雷?!保ā痘浲跖_懷古》)便用隱喻的方式對反清復明的期待。
然而,清朝的勝局已定,清初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結束了明末的動蕩,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太平盛世。對舊朝忠誠所顯示“不出仕”的高風亮節(jié)與在一種“懷才不遇”的孤芳自賞,成了嶺南士風中遺民情結的存在理由,也是它本身的矛盾與對立的根源。因此明末清初這一個大背景使得此時的嶺南士風有了它的復雜性和層次性,也使知識分子的性格帶上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廖燕在詩文中也多次流露出這一點,不少詩歌反思了戰(zhàn)亂給民眾造成的傷害,也表達了對太平生活的向往,甚至參加了平叛大軍。
4.4多元化的思維模式
在嶺南這片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最后陣地上,多元化的思維模式使得嶺南士風別具特色。這種多元化思維模式來源于南來的遺民群體如張杉、張?zhí)荨⑼跏康?,內部的遺民群體如陳恭尹、屈大均,內部仕清之人如梁佩蘭,甚至是滿族貴裔如納蘭性德等。他們的政治立場不一定相同:或是堅守遺民的文化角色,或是轉入仕清之途,或是本來就代表了統(tǒng)治集團的正統(tǒng)思想;他們的學術見解也不一定能夠互相包容:這從詩文主張上和各自的詩歌風格便可以略窺一二。
應當注意到,正是在這樣一種不斷地思維碰撞之下,嶺南士人的思維逐漸多元化了,交游唱和之風日熾,他們的思想經?;ハ嗯鲎?,并不以某家獨秀,總是眾說紛紜。而在內外影響之下的多元化思維模式反過來又使得明末清初的嶺南士人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外來影響,從而使這種多元化的思維模式在特定的時空之下能夠繼續(xù)發(fā)展并對嶺南文化做出貢獻。
今日看來,廖燕在中國文化史上也許并不如與他同時代的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那樣聲名卓著,但他用自己看似普通而平淡的一生,成就一個時代士風的一個縮寫。明末清初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使廖燕的思想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站在這個異常復雜動蕩的歷史轉折點上,廖燕是明末清初嶺南士風的一個鮮活個例,是一個歷史宏偉背景中特立獨行的悖論。研究廖燕與明末清初嶺南士風,正是重新感受這個特殊時代文人氣息的良好契機。
參考文獻:
[1]廖燕著,林子雄點校.廖燕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陳澤泓.廣東歷史名人傳略[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3]蕭克.中華文化志_嶺南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陳永正.嶺南文學史[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毛慶耆.嶺南學術百家[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6]王富鵬.嶺南三大家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7]李永賢.廖燕研究 [M].成都:巴蜀書社,2006
[8]趙貞信.廖柴舟先生年譜[J].文學年報,1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