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稗史》中記載著這樣一則逸事:大學士劉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惹得“龍顏”大怒。乾隆皇帝當堂做了兩個紙鬮——名曰“生死鬮”。其實這兩張紙鬮上寫的都是“死”字,這是乾隆皇帝有意為難劉墉。
聰明的劉墉早就猜到了這一點,他靈機一動,上前抽出一張紙鬮,看也沒看,便一口吞下肚去!剩下那張紙鬮被當堂打開:上面寫的是“死”字。這就證明劉墉方才吞到肚里的那張紙鬮是“生鬮”。于是,乾隆皇帝只好當堂赦免了劉墉。
阿西莫夫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他自幼聰明,屬于“天賦極高者”,阿西莫夫一直以此為豪。
一次,一位汽車修理工給他出了一道題:“一個聾啞人到商店買釘子,他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柜臺上,右手攥拳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售貨員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過了一會兒,進來一位盲人,他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修理工笑了:“對不起,您猜錯了!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干嗎要做手勢呀?”
這件事對阿西莫夫教育很深刻。
有些時候,困住我們手腳、阻止我們前進和成功的,并不是我們勇氣不夠、力量不夠、條件不足,而是那些我們經(jīng)過多年積累來的經(jīng)驗。只有走出自設的思維胡同,擊碎思維定式,激活全新思維,我們才能像劉墉那樣“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踏上成功的彼岸。
(摘自《中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