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開始意識到:穿衣服“出格”一些,不一定與意識形態(tài)的健康與否有必然聯(lián)系。
1984年拍攝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反映的是紡織廠的女勞模與漂亮裙子之間的矛盾沖突,由當時的偶像級女星姜黎黎和趙靜主演。銀幕上的“紅裙子”是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色彩和樣式的標志性道具。
與紅裙子同時,一部名叫《紅衣少女》的影片一公映,立時成為時尚的標簽,紅衣風靡全國,連同片中一句經(jīng)典對白: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經(jīng)。
1981年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shù)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shù)是預(yù)計的4倍。3年后,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6年7月12日,《中國紡織報》在第28期第4版登載了一篇有關(guān)北京早期服裝市場的稿件,題目是《北京流行黃裙子》。紅裙子一統(tǒng)天下被迅速瓦解,女性著裝進入了紅黃并存的鮮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