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鋒
項目式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學生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通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建構。英語項目式學習就是將習得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遷移運用于真實的語言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并通過對不同文化文明的吸納、理解、鑒賞,磨煉思維的深刻性、系統(tǒng)性、批判性。
為落實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選擇了閱讀課開展英語項目式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相對于一個模塊中的其他內容,閱讀課的文本材料往往更具有完整性,也更具有趣味性,容易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更利于開展與項目有關的活動,更容易生成一個“項目”;同時閱讀文本材料中,知識點較為集中、緊湊,采用項目式學習,對知識點的訓練輻射面將會更廣;而閱讀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更豐富,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建構,也能夠更好地為項目的生成搭建臺階。
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精心選擇項目內容。內容的選擇我們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趣味性。所挑選的授課內容要新穎有趣,對學生有吸引力,能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二是挑戰(zhàn)性。學生們天生具有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他們有一顆勇敢的心,執(zhí)行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三是啟發(fā)性。所選材料要具有引導性、啟發(fā)性,有教育意義。四是可操作性。任務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
探索教學基本流程。在北師大教授的精心指導下,我們摸索出了“調研·立項—集備·打磨—實施·評價”的“三環(huán)節(jié)六步走”的教學流程。
一是調研。備課組分析研討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確定適合于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模塊。二是立項。確定項目式學習的主題,提前2-3周將項目的內容、要求、期待達到的成果告知學生的各個學習小組。各班級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按照指定的任務各自展開工作。三是集體備課,確立中心主講人(也是項目式學習的執(zhí)行人)。主講人要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通盤設計,全面準備,其他成員予以補充、建議、修改。四是打磨。全組教師根據集體備課所確立的教學設計,實施教學。主講人深入課堂聽課,發(fā)現不足,修改糾正。五是實施。主講人執(zhí)教經過多次打磨的公開課。備課組以及教研組的全體老師、學校領導、北師大的專家觀摩聽課。六是評價。教研組長主持評課,重點由北師大的專家進行點評。專家認為該節(jié)課達到了預期效果,那么該節(jié)課就將作為優(yōu)秀課例進行推廣,納入優(yōu)秀課例資源庫;若未通過專家組的評審,則繼續(xù)修改、打磨,直至通過。
在課前準備階段,提前2周將“項目”告知學生,并告訴學生最后要在課堂上達成、展現什么樣的成果,老師緊跟過程指導。在課中實施中,教師先熱身導入,帶入情境;讀前預測,產生期待;讀中滾動,整合消化;項目生成,交流展示;組間評價,表揚激勵;作業(yè)拓展,遷移外延。
課例展示
課程內容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具體到本課題,就是學生圈繞某一具體的主題語境(本案是“人與社會——人際溝通·推介城市”),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對話),在解決問題(制作完成青島旅游手冊這一項目)的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讀、看、寫、說)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與旅游有關的詞匯,描述海邊景物的詞匯;介紹城市方位、天氣、建筑、商業(yè)區(qū)的句式)和文化知識(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風貌),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比較和探究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華,嘗試運用所學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個人意圖、觀點和態(tài)度,并通過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策略),提高理解和表達的效果。
本節(jié)課的項目是設計制作“A Lively City-Qingdao”,“靚麗青島”城市宣傳英文手冊。本次項目式學習活動采用的文本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語必修一Module 4 。本模塊以主題“人際溝通”,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urhood為依托,圍繞著Xiao Li 帶領筆友John Martin環(huán)游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廈門而展開。所選題材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有話可說。
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掌握并運用介紹城市的語言知識。但是由于文本內容較為簡單,詞匯量不足,介紹城市的句式也欠豐富,因此,學生還需通過參與課堂小項目的學習活動,補充相關的知識,才能較好地完成“推介青島”這一項目。為保證這些教學目的實現,老師們設計了兩課時(每課時45分鐘)。第一課時幫助學生閱讀和理解文本材料,掌握語言知識,為完成預設的項目做好鋪墊。第二課時側重于引導學生完成“A Lively City-Qingdao”,“靚麗青島”城市宣傳英文手冊的制作。我們選擇了高一年級普通班的學生,前測數據顯示,該班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即感知注意力、記憶檢索力相對較高,但描述闡釋、分析判斷和整合運用能力不足。因此,課堂活動設計充分考慮了學情,做到前期輸入要充分,為后面學生活動的輸出搭建平臺;要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要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思辨能力。
巧合的是,2018年10月份,青島三十九中友好學?!聡恋虏髦袑W的師生來我校進行年度例行交流活動,有一位老師提議:“讓孩子們給德國學生當導游,帶他們參觀青島。”專家和在場的老師們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chuàng)意和思路。完全可以把課文的場景遷移到向德國朋友介紹青島這一情境中來,甚至還可以像Xiao Li一樣真正當一回導游,帶友好學校的師生游覽青島。于是,執(zhí)教老師就以對話A Lively City為依托,以“靚麗青島”A Lively City-Qingdao的poster制作為項目,進行了教學設計及實施。
執(zhí)教者制定的語言能力目標是,概括出描述城市的幾大要素,對旅游路線圖周圍的景點做出表述;文化意識目標是,從不同方面比較青島與廈門的異同;思維品質目標是: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用熟練的語言將廈門的信息進行總結歸納;學習能力目標是:小組制作青島城市宣傳海報、展示小組成果并進行小組評價。對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既有所兼顧,又緊密聯系。
在教學的實施中,教師們?yōu)橹R的遷移應用設立了真實的項目情境,提升了學生的內驅動力,為學生主動參與、互助合作、真實交流、成果呈現提供了保障。最后的作業(yè)也具有拓展性、關聯性、差異化,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在新的背景要求下得到更高層次的遷移應用。這都使得學生逐步學會深度學習,深度思考,使得學生的學習由低階向高階轉變,從而成為高效學習、快樂學習、終身學習的主人。
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梳理文本信息,懂得了概括描述城市的幾大要素;基于文本內容繪制Xiao Li和John Martin的旅游路線圖,并對周圍景點作出表述;從不同方面比較青島與廈門的異同;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用熟練的語言將廈門的信息進行總結歸納;制作青島城市宣傳海報,展示小組成果并進行小組評價。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們表示,在開展項目式學習之前,我們學習的方式大多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項目式學習改變了我們學習的方式,它讓我們主動學習和探討課題的相關知識,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并在課堂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實現了知識的產出和呈現。我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收獲的不只是知識的擴充,還有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突破了啞巴英語,學會了表達,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
該課例作為優(yōu)秀案例,在2018年山東省STEM教育項目式學習研討會上進行了精彩的展示,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本節(jié)課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將語言的運用置于真實的環(huán)境當中,做到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使得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了較好的重構,語言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這是語言課所應有的樣子。
自從學校實施項目式學習以來,孩子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可喜變化。學生不再只是不停地刷題、做題,為完成作業(yè)而寫作業(yè),而是常在網絡上查找各種資料,甚至去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學習小組之間的互助合作也變得更積極主動,和諧有效。上完課后,孩子們還主動跟家長談論課上同學的研究成果。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應用能力在不斷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