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摘 要:以往的語文教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顯性知識上,而對文本所隱含的隱性知識往往忽略?!稜T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許多教師將戰(zhàn)事沒有爆發(fā)的原因歸結于燭之武精巧的說辭藝術,卻往往忽略了晉文公的為人品性和非凡的君王氣度所起的作用。文章雖對晉文公著筆不多,卻盡得風流。他寥寥幾句的說辭——不“仁”、不“知”、不“武”,將他的形象凸顯地淋漓盡致。本論文就從晉文公寥寥數(shù)語的說辭中,還原表層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性格中本質的一面。
關鍵詞:晉文公;“仁”;“知”;“武”;《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精美篇章之一。從文章內容看,它記述的是秦、晉兩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鄭國之前,鄭伯派遣巧舌如簧的燭之武去說服秦君,最終智退秦軍,化解鄭國危機的故事。文章短短297字,就將原因、經(jīng)過、結果及各個人物形象盡顯無遺。當晉文公面對秦國的背盟,他寥寥數(shù)語的說辭——不“仁”、不“知”、不“武”可以看出怎樣的本質性格呢?
一、細揣說辭,形象深刻
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盟約被燭之武精巧的說辭瓦解后,秦晉之間的關系一度陷入僵局,面對秦穆公的倒戈相向,晉國大夫子范請求出兵攻打秦國,而一代霸主的晉文公卻異常鎮(zhèn)靜地說出了一番這樣的話:“不可……不武?!崩^而撤兵離去。此番話雖簡潔,卻見解精到、意味深長,這正高度濃縮了晉文公的人格與智慧。頃刻之間,一個集治國之才能與理政之經(jīng)驗于一身的曠世明君的形象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一)道德底線的堅守——“仁”
晉文公在流亡期間,秦穆公曾大力幫助過他,并助他重返晉國,進而坐上晉國的寶座。之后,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也就有了歷史上長達幾十年的秦晉之好。就在秦晉之好這樣的背景之下,秦國因利而背盟,這是不道義的行為。面對秦國的毀約,晉文公并沒有用“你對我不仁,別怪我不義”的感性思維去解決,而是說出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話語,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秦穆公的幫助,先思考了自己為什么能到今天這一地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苯?jīng)過他理智的分析后,他并沒有因自己的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去損壞曾經(jīng)幫助過他的人,這體現(xiàn)了晉文公知恩圖報、心懷仁德的品行。他的這種品行在其他的事件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中退避三舍之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待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軍行三十里。后重耳反國執(zhí)政,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庇秩纾瑫x文公的行賞之標準:“輔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已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從這兩例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德行的重視。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無道必亡?!闭驗樗麑Φ赖碌闹匾?,晉國才一天天強大起來,最終成為一方大國。
(二)高瞻遠矚的判斷——“知”
古往今來,凡成大業(yè)者,必有霸氣,必有遠慮。晉文公的第二條撤兵理由正好體現(xiàn)了一代霸主高瞻遠矚的判斷。首先,晉文公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在這樣一個群雄紛爭、弱肉強食的時代,盟友的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依靠強大的盟友國,才能更好的發(fā)展自身,掌握克敵制勝的先機。顯而易見,他絕不能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弱小的鄭國就將自己尋得地實力伙伴秦國變成敵人。其次,在這樣一個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的時代,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尋求先機才是明智之舉,僅僅因為一點點的矛盾沖突就發(fā)動戰(zhàn)爭是得不償失的。他明白,如果采用子范的建議向秦國發(fā)兵,晉國必定與秦國有一場血戰(zhàn),而這一血戰(zhàn)無非兩種結果:或是成功;或是失敗。更何況,戰(zhàn)爭取得勝利所花費的代價卻是巨大的,如損兵折將,大傷元氣,這些代價將會讓他失去爭奪霸權的實力與機會。因此,此刻向秦國發(fā)兵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選擇撤兵何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呢?總之,以上兩點分析集中體現(xiàn)了晉文公統(tǒng)觀形勢,從大局考慮的政治遠見。
(三)軍事韜略的精通——“武”
“春秋時期,一個國家的強弱在于軍事上的實力,而兩軍交鋒的勝負又取決于行軍布陣上智謀的對決。”因“利”而背盟的秦國,隨即與鄭國結盟,并做了防守的人事安排,這說明秦國已經(jīng)做好了迎接晉國進攻的布陣準備。當屬下子范極力勸諫攻打秦國時,晉文公并沒有逞一時之勇去攻打秦國。他知道,如果這時進攻秦國,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必定會毀了自己與晉國的前途。最終,晉文公通過審時度勢而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策略,這讓我們看到一個霸主冷靜的軍事頭腦。
總之,晉文公退兵這是一個必然現(xiàn)象,這不僅與晉文公的人格與智慧有關,而且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晉文公退兵就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失敗者。事實上,在退兵這件事上,他是理性地判斷時局之后才決定的。從這樣一個選取的橫截面的寥寥數(shù)語中,就已凸顯出了一代曠世明君的曠世智慧。因此,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絕非偶然。
二、知人論世,還原經(jīng)典
從選取的這樣一個橫截面中,我們就已經(jīng)看到一個心懷仁道、有高瞻遠矚判斷以及諳熟韜略的大國國君形象,那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這樣一代雄霸的賢能君主呢?
首先,得益于自身的修養(yǎng):①謙而好學:《史記·晉世家》:“自小好學”;②善交賢能智士:《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小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晉文公從小善交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力超群,智能之士;③善聽的智慧:例如,向路人乞食,而路人卻侮辱他,此時的他卻想用鞭子打路人,卻被勸解下來,還有就是退避三舍的事。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能夠聽身邊人的話對一些事情包容忍耐,這對他的成功有重大的意義,這也恰好證明了用理性戰(zhàn)勝情感的人注定是不尋常的。
其次,得益于重耳流亡的經(jīng)歷。重耳在外顛沛流離了十九年,輾轉了八個諸侯國。在流浪的過程中,他嘗盡了世情冷暖,他被饑餓折磨過、被別人歧視過、被別人侮辱過。但十幾年的逆境教育和挫折教育卻使他褪去了身上的嬌柔之氣、幼稚之氣、暴躁之氣,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提升了自身的洞察力。
總之,晉文公重耳的成功絕非偶然。仁德的品行使他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與認可,身邊的賢能智士給予他建議和幫助,流亡的經(jīng)歷使他培養(yǎng)了治國之才能、積累了理政之經(jīng)驗。正是因為這樣,才使他最終成就霸業(yè),成為時代的英雄,成為時代璀璨的明珠。
古人云:《左傳》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文就是在這寥寥數(shù)語的個性化語言——不“仁”、不“知”、不“武”中晉文公非凡的君主形象的,并且說明他為何有這樣的雄才大略。
參考文獻
[1]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M].中華書局,2016.
[2]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99.
[3]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M].中華書局,2016.
[4]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99.
[5]茍大權.晉文公形象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20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