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古代文人來說,給自己的寓所或者書齋取一個好名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清代文人李漁以“芥子納須彌”之意命名自己的家,取意園子雖然不大,但包羅萬象,正合了李漁對詩、畫、戲曲、飲食精通的生命軌跡。
? 又如明末遺民吳之振,通過懷念上一個漢家江山宋朝而懷念故國大明。吳之振十分仰慕蘇軾,在名震清初文壇之后歸隱時,吳之振摘取了蘇軾 “家在江南黃葉村”詩句中“黃葉村”一名,將自己歸隱之后的居所取名“黃葉村莊”,此后以“種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守田讀書,不問世事。
? 文人的書齋名往往有典故。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昭文齋”之“昭文”二字語出《左傳》:“火龍黼黻,昭其文也?!贝司浔疽馐切稳莼鹦魏妄埿蔚募y樣,后有雕琢文章之意。陸游書齋名為“老學”,語出《世說新語》“師曠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之句,以此提示自己,唯有常學,方能常明。
? 清代詩人沈德潛的書齋名為“歸愚齋”,語出唐詩人韓愈的“歸愚識夷涂,汲古得修綆”一說。沈德潛出身清寒,早年參加科考時接連失利,多次名落孫山,直至乾隆四年66歲時才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沈德潛后在晚年時乞歸故里,自稱“歸愚老人”,在歸愚齋中專心著述。
? 古人之所以絞盡腦汁為自己的書齋取一個響亮的名字,其實與自己的學養(yǎng)、經(jīng)歷以及理想等都有很深刻的聯(lián)系。明代著名文學家張溥自認為天生愚鈍,每讀文章便邊誦邊抄邊記,抄后即投入爐火中焚燒。如此反復至七次,終于背誦如流,故其書齋取名為“七錄齋”(也有稱“七焚齋”的)。
? 書齋之名,往往出自經(jīng)典,表露出了文人的精神追求,袁枚的隨園雖然不是出自典籍,但更是如此,他想常居“豪宅”便辭官歸去;想潛心飲食便作《隨園食單》,還經(jīng)常到朋友家學習別人家廚師的技藝。如此隨性,倒也是名實相符。(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