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麗
前新課程改革正在深入開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設計各種符合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科學合理的質疑,并且要結合實際,創(chuàng)設使學生對質疑的問題產生興趣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學習,更多的思考、討論、操作,參與到對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去發(fā)現新知、形成技能,學會學習,從而使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但縱觀我校仍有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種陳舊的、保守的教學模式,強調統(tǒng)一、共性、規(guī)范和服從。這樣使得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定型、心理品質尚稚嫩的兒童,或多或少地局限于模仿、同化之中,自覺不自覺地步入他人設計的步驟和模式,無形地阻礙、甚至窒息了他們本應有的數學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再加上仍以成績衡量教學質量的現狀,使得部分教師單一的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學生的思維也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不能很好的去探究知識、思考問題,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都潛在地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種種現狀引人深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轉變教師教學角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是實施新標準的主要陣地,以下聯系目前教學現狀,結合“綱要”精神,嘗試改善學習方式,以求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之目的,做好課前預習,引導學生獨立探究,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談談我們的探索和體會。
教學不簡單是把外面的知識裝進兒童的頭腦中,而是首先要看學習者頭腦中已經有什么,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而預習是聯系新舊知識的一個途徑,是有效探索的基石。學生預習又稱課前自學,這是取得高效率學習成果的基礎,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建構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樣通過預習,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獨立探尋、發(fā)現問題,產生疑問,課堂上就可以集中精力對新課的重點和自己弄不清楚的難點進行質疑,進行有效學習。作為教師不只是把新知識表述清楚、告訴學生,而是要探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知識新能力。因而在教學預設中要針對教材,聯系學生知識水準,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①學生對本知識已經知道了什么?②為理解新知識他們還要知道些什么?③如何激發(fā)和調動起學生的相關知識?④如何促進學生知識經驗的聯系;⑤利用何種最佳方式,促使學生自己重點把握、難點突破等。建構教學原則認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學生的需要,課堂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當然,學生的獨立探索意味著有甘甜、有困惑、更有挫折,但對學生來說,這是有價值的自主探索。
本人在教學中曾遇到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三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應分得多少塊月餅?這是學生剛接觸分數的意義后出現的一個例題,其中有一個學生是這樣探索的:”要知道每個小朋友應得多少塊月餅,必須知道共有幾塊月餅和幾個小朋友,題中兩個條件都已具備,算式應該是3÷4=3/4(塊)。我卻認為另種方法更好理解:先求出一個月餅中每個小朋友應分得多少1÷4=1/4(塊),一個月餅中每個小朋友是1/4塊,那么三個月餅就是3個1/4塊,算式是1/4×3=3/4(塊)”。當時這個孩子還說了一句話,他說:“雖然我這種方法有點兒笨,但我研究出來的方法比課本上的方法容易理解”。很明顯,這個學生的思維方法不但不笨,而且思維超前,把沒有講到的分數乘法的意義也進行了探索,探究是成功的,有價值的,他不唯課本的叛逆精神值得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