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文學即人學,文學素養(yǎng)高的學生,通常心胸較為開闊,見解較為豐富,思辨力較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比同齡學生高。但是文學這一載體在小學階段并未引起重視,教師在實際語文教學中,還是重點放在字詞句的解讀上,這樣既不能將文本進行很好地詮釋,也不能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語用能力,顧名思義,即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目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文學這一載體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行的方式,助力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
關鍵詞:詩歌 小說 繪本 語言文字訓練
一、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課應該教什么?吳忠豪教授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的重點任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本體教學內容。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聚焦課文思想內容的誤區(qū),導致本體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的錯位。所以,語文學習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直接教學規(guī)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通過聽說讀寫實踐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語用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不是立桿見影的,而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一年級學生初入學不久,對語言文字的概念較為模糊,有的都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甚至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的學生可塑性最強,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怎么揮筆都是一幅清麗動人的畫卷。雖然現在大家的觀念已由“教課文”轉變?yōu)椤敖陶Z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將重點放在剖析人物性格上,忽視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學生們一上三年級,正式接觸習作時,畏懼心理、畏難情緒往往溢于言表。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樹立語言文字訓練的意識,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設計科學有效的訓練途徑,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和語句、運用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操作流程
在平日的語文教學中,拼音練習,詞語練習,口語交際都是練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好時機??墒菍W習也和飲食一樣,若日日吃食一樣,則興趣蕩然無存,所以,在“烹煮”過程中我們要時不時地加點“佐料”,吊一吊學生的胃口,讓他們對文字始終保持興趣和敬畏之心,讓他們對創(chuàng)作始終熱情洋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加入了“文學”這一元素。翻譯家巫寧坤先生在自傳《一滴淚》中,講過文學對他的拯救,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也提到過讀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心靈不死。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名中文系學生,筆者始終覺得,這其中藏著關于語文教育、關于課堂教學的秘密和寶藏。那就是好的語文教育,必須有文學的身影;好的語文課堂,必須有文學的氣息;好的語文教學,必須有文學的印記——文學即人學。也只有這樣,語文課堂與教學才能抵達人的心靈深處,其教與育才能真正產生滋養(yǎng)人的力量,達成“為人生”的語文教育。
(一)小試牛刀,體驗詩歌的魅力
詩歌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表現手法多樣,語言凝練,飽含著深厚的情感,具有強烈的審美傾向。這和新課標中“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不謀而合。人都說,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詩,語言很美很干凈很純粹,如一滴晨露、一枚秋葉。對于一年級學生創(chuàng)作,筆者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上課時,筆者結合校本教材《誦讀經典》中的《小貓》,順勢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小貓上學記》這首詩歌。
當時特別驚嘆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力,學生們還從其他點出發(fā),談到了小貓爪子尖尖等其他特點。通過嘗試,筆者和學生們嘗到了甜頭,開始在班里開展“邀您聆聽我的歌”的活動,通過自我畫圖,自我觀察,學生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力得到激發(fā)。
學生們的世界是那么純粹,一草一木、一花一樹、小動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被他們描述得活靈活現。
培養(yǎng)學生們成為一個完整人,訓練他們的發(fā)展力,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核心素養(yǎng)首要內涵就是文化基礎,具有一定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的學生,他在班級學習和生活中肯定也是佼佼者,美育是教育的最高表現形式。后來,在家長的配合下,班里開辦了公眾號,每天播放學生們的詩歌,這無疑對學生們是一份鼓勵。
(二)天馬行空,種植蘑菇樂趣多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一般來說,高年級才會涉獵小說這種題材,如何讓一年級的學生就對“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呢?為了讓學生們有更高的參與度,感知生命的魅力,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筆者買了十盆小蘑菇。在養(yǎng)殖的過程中,筆者開始激發(fā)學生們以《小豬唏哩呼嚕》為模版,以小組接力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們創(chuàng)作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曲折,有以小蘑菇旅行為主題的,有以小蘑菇找媽媽為主題的,還有的以小蘑菇上學記為主題。
當學生們與文學相遇,生動的形象、遼闊的視野、動人的情感、迷人的詩意、深沉的心境,都活潑地生發(fā)出來。除此之外,學生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滲入了自己的價值觀,比如有的學生在編寫故事時最終落實到誠實這個品質上,還有的加入了“勇敢”“團結”“懂得關心、保護他人”等優(yōu)秀品質,這些好的品質原本是需要我們幫學生建構的,但讓學生自己通過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其效果要比教師單純的說教好得多。
(三)繪本創(chuàng)編,感受書籍魅力
若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語言文字積累。積累從何而來,從閱讀中來。為了培養(yǎng)學生每日閱讀的習慣,筆者設置了讀書打卡活動,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拍視頻上傳并與一定的獎懲制度掛鉤,久而久之,學生們都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有了一定的積累后,筆者又開始借助繪本的力量,幫助學生成長。繪本不僅僅是一本圖畫集,它對學生們品質的形成亦或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作用。繪本要讀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而是要從圖畫中讀出一個故事,有助于兒童形成圖像思維方式,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第一次嘗試繪本教學,采用的是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這本書。這本書通過簡單樸實的語言和精心設計的排比句式,用學生的口吻和眼光來描繪一位既強壯又溫柔的爸爸,不僅樣樣事情都在行、給學生十足的安全感,還溫暖得像太陽一樣。因為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所以我以此為契機,重點訓練了學生們“我的爸爸像……一樣?!边@樣的句式。學生們的表達五花八門,想象天馬行空,在學生們眼中,爸爸都是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的。
除此之外,筆者結合本次教學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yè)——“擁抱爸爸”,讓學生感受濃濃的親情,感受父親濃濃的愛意。為此,班級家委會還建立了一個公眾號——48人的記憶,專門刊登學生的作品。
此后,筆者還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生們一起欣賞了《約瑟夫的舊衣服》《點》《彩虹魚》《我不做作業(yè)是因為……》《祝你生日快樂》《松鼠先生和月亮》等繪本。每周三是筆者和學生們約定的繪本時間,通過繪本這一途徑,拉近了筆者和學生們之間的距離,也讓他們喜歡上了創(chuàng)作,喜歡上了用文字,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筆者也在多次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直觀的、直感的、感情的、審美的語言素質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備課,了解詩歌的形式、小說的特點,了解每本繪本的構圖、創(chuàng)作背景及文中涉及的語言文字訓練點。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敝挥薪處煂γ恳患挛镔┵┒劵蚴擎告傅纴恚拍芪龑W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加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每個學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詩歌創(chuàng)作、故事新編、繪本創(chuàng)作等學生創(chuàng)作也參差不齊。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設置一些獎勵措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比如,筆者會以組為單位進行帽子涂鴉的獎勵,這樣既提高了團隊的寫作能力,又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帽子還可以用來裝飾教室,可謂一舉多得。
三、推廣價值
語文教學的一大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學活動,讓學生喜歡上文學,喜歡上創(chuàng)作。他們稚嫩的語言,柔軟的內心,總會捕捉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場景。學生們口中那種純真質樸,那種愛,那種對美的向往,都是最蔥翠的一抹綠色,能讓我們和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質地。
小學的文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文學即人學,這已經是世界性的共識。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當然離不開“人學”。王尚文先生說過,走進語文教學之門,應該可以看到一邊是田園(漢語教學),一邊是花園(文學教學)。學習漢語重要的路徑是通過對優(yōu)秀漢語作品的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而優(yōu)秀的漢語作品,又以文學作品居多,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情趣和文字感覺,應該是文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文學對人的情感的熏陶,并不是只有傷春悲秋的情緒,更是借助作品喚醒和點燃人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及澡雪精神,從而喚起人對這個世界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向著美好生長的力量。因此,借助文學這個扶梯,可以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讓他們不斷地追求詩意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