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是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怎么來的呢?
江蘇太倉一帶,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姚廣孝,長洲(今江蘇吳中區(qū))人,14歲出家。明洪武八年,姚廣孝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入京師,因隨侍諸王,誦經(jīng)祈福,認(rèn)識了燕王朱棣。后來,姚廣孝隨朱棣到北平,任慶壽寺主持,成了朱棣最信得過的謀士之一。建文帝即位后,姚廣孝極力鼓動朱棣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登基稱帝后,要冊封姚廣孝,誰知姚奏道:“臣自記事起就無父無母,長姐為母,養(yǎng)育之恩,栽培之功,不敢忘懷。請陛下先封臣姐,再賞臣下?!敝扉?zhǔn)奏。
姚廣孝衣錦榮歸,誰知,胞姐已削發(fā)為尼。他尋訪到姚峰山尼姑庵,沒想到姐姐不滿他勸助朱棣篡位,見面就一頓訓(xùn)斥,接著拂袖而去。此后,姚廣孝也不知所蹤。
那年,太倉靠長江口的茜涇古鎮(zhèn)的海塘堤岸年久失修,朝廷派人前來監(jiān)管修造,其中有個營官曾跟隨過姚廣孝。他無意間在北街的懷讓寺里見到了姚廣孝,便急忙報告朝廷。
朱棣為了明示不忘功臣,特御賜建一幢寺院,命人在懷讓寺舊址按最髙規(guī)格修建了大小僧房5048間,整整花了7年時間。
不料,就在新寺竣工前夕,突發(fā)一場大火。等大火撲滅,姚廣孝已不見了。
朱棣明白姚廣孝的心意,順?biāo)浦壅f:“智者千慮,也有一失,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傳旨改‘懷讓寺’為‘廣孝寺’,人走廟在嘛?!?/p>
經(jīng)幾百年演變,“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這句話,便成了老百姓口中流傳甚廣的俗語。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