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 徐超
摘要:在居住著眾多民族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擁有著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風俗習慣,在傳承民族文化和進行文化交流時,舞蹈可以完美的表現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且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高校體育教學有益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鍛煉習慣,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而舞蹈即可以強健體魄,提高人的氣質,使人身心健康。本文旨在探討西南少數民族舞蹈走進高校的必要性。
關鍵詞: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民俗族舞蹈特色,高校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好處,少數民族舞蹈進入高校的可能性,少數民族舞蹈進入高校的必要性
一、西南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特色
西南地區(qū)主要指包括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和重慶直轄區(qū)所在的區(qū)域,共有布依族、蒙古族、白族、滿族、羌族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壯族、侗族等30個民族。由于地處偏僻,并大都遠離文化中心,大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它與中原文化的的融合,也因此保護了西南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由于西南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其中所居住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地理環(huán)境、氣候相對特殊,所以誕生了多種多樣的特色體育文化,此中豐富的舞蹈便是其中一種。各民族舞蹈有不同的色彩,通過舞蹈呈現出本民族獨有的地域特色,風俗習慣及信仰特色。由于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眾多,特色舞蹈更是種類繁多,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些舞蹈。例如貴州一帶的舞蹈有跳手舞、花鼓子、八寶銅鈴舞、蘆笙舞、湘西鼓舞、龍燈舞、獅子舞、坡會舞蹈、打歌等等。其中的蘆笙舞,是貴州省、云南省傳統(tǒng)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蘆笙舞文化對于苗族人就是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精神,蘆笙舞文化中體現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民族是性格,如今已經形成了一種民族特色,現階段蘆笙舞文化在國內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四川三省和重慶一帶的舞蹈有煙盒情、阿細跳月、四弦舞、花鼓舞、擺手舞等等,其中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擺手舞還擁有"東方迪斯科"之稱,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其中云南一帶的舞蹈有孔雀舞、象腳鼓舞、阿西跳月、千人踏鼓、太陽鼓舞、長發(fā)舞、木鼓舞等等,尤以孔雀舞名氣最盛。相傳孔雀舞的由來是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杰數模仿孔雀的優(yōu)美姿態(tài)而學舞,后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最終形成孔雀舞??兹肝栾L格輕盈秀美,舞姿曼妙婀娜,情感表達細膩,對傣族人民來說也有著維系團結的意義,其象征性也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二、高校傳統(tǒng)體育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之中,從小學開始,直到研究生都有體育課程。我國一直秉承著的現代教學理念是“ 健康第一、終身體育 ”,但是隨著時代變幻,高校體育的現狀不容樂觀。首先,高校體育的目標是經過高考的成年人,雖然具備一定的教育基礎和自律能力,但由于之前的高考一定程度上疏忽了身體鍛煉,不良的運動習慣和身體素質低造成了教師體育工作的被動;其次,高校體育的教育方式基本未變,按照競技體育的內容和訓練方法來訓練,體育課程枯燥乏味,體育設施的缺乏,都是造成學生不愿意進行體育活動的原因。
三、舞蹈的好處
對于舞蹈的學習,不僅可以良好的訓練人的姿態(tài),更可以陶冶情操。多年來的實踐驗證明,學習舞蹈的學生經過長期地、專業(yè)地、系統(tǒng)地訓練后,她們的身體外形會向理想的方向發(fā)展。相對于其他人來說,身材更挺拔,不經意間表現出優(yōu)雅的感覺,所以舞蹈學習可以給人帶來很多的好處。對于想要控制體重的人而言,舞蹈可以消耗熱量,無疑是很好的選擇,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關節(jié)的和靈活和柔軟度,較少受傷的幾率。
四、少數民族舞蹈進入高校的必要性
跳舞作為一項群眾基礎良好的運動,較做操和跑步來說,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學生隨著音樂舞動,不僅可以讓身體得到鍛煉,還可以釋放一天的壓力,從而達到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尤其是在社交網絡發(fā)達的今天,越來越多學校的的廣播體操不僅局限于原有的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
五、少數民族舞蹈進入高校的可能性
由于我們西南少數民族的民俗舞蹈非常豐富多彩,完全可以豐富現有的體育課程,比如阿細跳月充滿野性美,擺手舞可以鍛煉人的手部肌肉線條,孔雀舞可以激發(fā)人的優(yōu)雅。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保持其民族風格和特點的基礎上,剔除掉不科學、不健康的充分,推陳出新,不斷完善。
結語:
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民俗舞蹈作為新事物,我們應該大力支持。西南區(qū)域少數民族民俗舞蹈反應了人民的日常勞作和生活習慣,是各民族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而舞蹈中蘊含了大量的體育動作,引進也符合了時代發(fā)展和利于學生未來的個人體育終身發(fā)展,同時讓同學們更加了解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通過舞蹈增進友誼,鍛煉身體,豐富生活。
參考文獻:
1、 余高,夏思永.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民俗舞蹈傳承與發(fā)展現狀思考.《科學咨詢》2013年第2期.
2、 王德深,宋靜敏,盧寧州.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竹竿舞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研究.《考試周刊》2013年第21期.
3、 楊文豪,王興懷,李緒穩(wěn).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高校體育結合的可行性研究.運動精品2014年(第33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