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出國留學分為官費和自費兩種。
自費的門檻很高,但又很低。門檻低是因為,當時出國不用護照,也不用上交繁復的材料、認證。門檻高就高在,家里沒錢,想都別想。季羨林先生就說過,只有“富商、大賈、高官、顯宦的子女”才能辦到。
? 而另外一種官費的,就難了。要么你革命有功,政府獎勵你去留學。要么你就考取庚子賠款去留學,政府負擔你的學費,和一部分生活費。
? 兩者都是人才中的佼佼者,競爭很激烈,整個中國就選取那么幾十個人。比如與梁實秋1923年同時期赴美留學的同學中,就有梁思成、吳文藻、顧毓琇、吳景超、王化成、孫立人、聞一多、潘光旦等。
? 錢鐘書1935年去的英國牛津大學。當時官費留英庚款資助的標準是“服裝費20英鎊,交通費80英鎊,每月學雜費及生活補貼24英鎊”,這在當時是非常優(yōu)裕的條件。
可能就是由于官費資助充裕,考上官費留學的留學生們,不少都攜家?guī)Э?。比如去了哈佛的林語堂,以及考上倫敦大學的劉半農(nóng)。但是把一人的經(jīng)費用作一家兩口,甚至一家三口的生活費,還是有點冒險。比如萬一生個病,或是官費沒有按時寄來,沒有周轉(zhuǎn)的資金,那就尷尬了。家庭條件富裕的林語堂,就曾因為妻子在國外生病,向胡適借過錢。
? 再對比一下寒門子弟季羨林的開支。他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就去了中學任教。幸運的是,清華當時跟德國的學校組織了一個交換合作,季羨林因為德語四年全優(yōu),報名后就被選中了。
? 這種交換生,路費、制裝費自己出,食宿費是相互付給——中國每月提供30塊大洋,德國是每月120馬克。與錢鐘書相比,費用可以說是十分拮據(jù)了。季羨林在后來的留學回憶錄里也說,這個費用只夠勉強支付食宿費用。
? 當然,如果沒辦法參加官費,又難以負擔自費開支,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出國留學,就是像蔡元培那樣,半工半讀。
? 蔡元培37歲才聽說北京有公派留學的機會,趕去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計劃打了水漂。他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聯(lián)系上了當時我國駐德國公使孫寶琦,跟他提了個條件,申請隨使團前往德國,在使館兼任“半職”差事,半日在柏林大學聽課。蔡元培時任中國教育會會長,要求提得合情合理。于是孫寶琦代表公使館答應了,每月贊助蔡元培白銀30兩,合42塊銀圓,勉強能支付他在德國的食宿費用。
1907年,蔡元培正式奔赴德國柏林留學。為了解決學雜費的問題,他開始兼職寫稿和編譯。
摘自《婦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