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充分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要想創(chuàng)建積極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必須先結合教學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的具體特征,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如下將結合個人心得,總結下如何為小學生營造輕松而歡快的語文課堂氛圍。
【關鍵詞】語文;課堂;輕松氛圍
引言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基礎、最重要的就是要營造積極、生動的課堂教學氣氛,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時,只關心教學進度,不關心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教學效果并不好。新課改模式下,一定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要想創(chuàng)建積極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必須先結合教學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的具體特征,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
1.何為營造課堂氣氛
積極、生動、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是師生之間“無隔閡”,二者是好朋友。教師不可居高臨下,為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和諧的、互幫互助的,可以讓學生完全集中精力學習新知識,同時,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到輕松和愉悅。好的學風、積極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而言,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它們可以指引學生投入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2.如何創(chuàng)建積極、愉悅的課堂氣氛
2.1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教育觀點
行動是思想的體現,是教師的“外在語言”,怎樣創(chuàng)建積極、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和學生和諧相處,所以,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要及時更新,摒棄以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重視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降低學生的思想壓力。另外,以前的教育觀點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現在推崇的教育理念是師生之間像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好伙伴,將學生視為自己孩子,積極和他們進行溝通。當前,有一種教學方法十分流行,即教師提出某一問題之后,如果學生在回答完了問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和答案,也可重新回答,當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存在疑問的時候,也可大膽的批評和質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如有問題,可以隨時討論解決。
2.2使用形象化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使用教學語言的水準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整體質量。假設教師想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最關鍵的辦法就是要合理使用教學語言,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用生動的言語和恰當的教學態(tài)度,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優(yōu)。在指引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實踐時,就十分重視教學語言的應用質量,例如,在學習《春》一課時,在上課之前,我就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意味著新的生命,意味著喜悅的心態(tài),萬物煥發(fā)著新的生機,老人們、孩子們、小動物們、都出來感受春的氣息,他們有的放風箏、有的耕田、有的散步,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我高昂激情的引導下,學生們也都激情滿滿、心生澎湃。
2.3借助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的年齡不大,對新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要勇于打破沉寂的課堂氛圍,巧用懸念,激活課堂,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在求知欲的指引下,自主學習。另外,小學生注意力極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巧用懸念,也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的。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需求狀況以及他們的興趣特征,教師在設置懸念時,應強調懸念的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以《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張白紙,這時,學生疑問就來了,教師為啥要發(fā)白紙?此時,教師要抓住機會,讓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畫筆、顏料畫一幅圖,于是學生就各顯其能,大膽表達,一張白紙讓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同時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得以轉換。
2.4借助多媒體技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是課堂教學發(fā)展的新契機,教師在教學課程中粉筆、黑板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借助多媒體的圖片、視頻播放功能,可以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大大提升。例如,在教授《月光曲》時,就使用了多媒體技術,先是將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給學生聽,用音樂引進教學,然后通過幻燈片的方式,為學生介紹貝多芬的相關資料,用教學語言突出貝多芬作品展現出來的那種爭民主、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學生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就變得十分輕松。
2.5優(yōu)化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師生關系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氣氛的關鍵原因,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教師都懷有敬畏之心,不敢和教師交流,更不敢反對教師,如此“順從化”的教學模式將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學生一直在教師的“壓制”之下學習。要想優(yōu)化師生關系,教師就要放下架子、走入學生之中。例如,在學習《雪》一課時,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的形式展開交流,先是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課文,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喜歡,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融洽了。又比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應新課改對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自己疏通一遍課文,然后教師及時找出學生的錯誤并進行引導和糾正,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3.總結語
總之,要想更深入、更高效地落實現代化的素質教育工作,創(chuàng)建和諧、愉悅、輕松的課堂氣氛是十分重要且關鍵的。課堂是教學活動落實的主要場所,課堂氣氛是教學和學習的客觀環(huán)境,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熱情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結合小學語文課程的具體特征以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打造科學、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在本文中,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為例,淺析了營造輕松、愉悅課堂氣氛的重要性,希望對有關方面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陶程.如何營造好小學語文的學習氛圍[J].才智,2017年01期.
[2]顧曉紅.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J].家教世界,2016年12期.
[3]鐘卿.改進語文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語文學刊,2018年08期.
作者簡介:烏仁陶格斯(1976.01--),女,蒙古族,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