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要】:冷戰(zhàn)后,人們迫切想要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世界秩序和國際環(huán)境,很多的政治學家和學者大都立足于政治體系或經濟制度的分析世界秩序的未來走向。但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簡稱《文明的沖突》)一書則將研究視角切換至文明問題,獨辟蹊徑地開辟了從文明的差異及沖突構建世界政治及國際復雜關系的新視角,當然他在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和預測都十分精妙,但我們也更應注意其分析的問題和偏頗之處,要聯(lián)系我國實際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國際政治的深層變化。
【關鍵詞】:理論視域 剖析利弊 厘清錯誤
一、《文明的沖突》主要內容—普遍與特殊的雙重視角
《文明的沖突》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家、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代表作之一。他早年在耶魯大學學習深造,在芝加哥大學與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的學位。1993年,在學術季刊上發(fā)表了《文明的沖突》一文,隨后又出版了他的新書《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該書自面世以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觀點也備受世人爭議,而他也被人們稱為“現(xiàn)代的馬基雅維里”。
從整體上來看,作者從西方文明寫到東方文明,從中世紀、華夏文明寫到冷戰(zhàn)結束后的文明以及對未來世界文明的預測,用共時態(tài)和歷時態(tài)縱橫結合的方式充分說明文明對世界秩序的影響,指出:“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了國家的利益、對抗和聯(lián)合”。
二、亨廷頓觀點的理論價值和局限性
(一)理論價值
該書作為一本政治學巨著,其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也不可估量。以文明的沖突作為單位來分析國際事物,為我們以后分析和判斷國際形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反映了一種新式的國際問題分析方法。充分肯定了現(xiàn)代化是一種全球性的現(xiàn)象,所有文化都在為現(xiàn)代化而努力著, 西方世界和其他世界的差距在一步步的縮小。關于文化對政治經濟的重要作用的表述,也非常的值得我們去思考。當然,不同的文明之間雖然也常有彼此借鑒和吸取的情況,但是文明之間的根本差異卻并未因此而被抹殺,這種差異可能發(fā)展為暴力的沖突,卻并非必然導致暴力沖突。承認文明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并且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平等對話協(xié)商,這是超越文明之間差異性的唯一途徑,這也是當代各種國際組織存在的意義。
(二)局限性
1.文明的矛盾是國際政治的基本矛盾
亨廷頓將文明視為國際政治的根本實體,這種分析承認文化因素在國際關系的合作和沖突中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受國家利益制約的。世界上因權力、財富、分配不公,強國、富國掠奪弱國、窮國引起的國際沖突遠遠超過所謂文明而引起的沖突,決定國際沖突和國際格局的根源還在于經濟的因素,所以其實從亨廷頓后面國際形勢的推論上就可以看出,國家間的利益關系形成的世界秩序從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深層次上是難有理論基點的。
2. 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是勢不兩立的兩個事物
亨廷頓從頭至尾把中國視為美國潛在的敵人,反映了西方學者根深蒂固的以西方為中心的思想和對東方崛起的危機意識。面對中國和其他國家致力于現(xiàn)代化建設,使西方國家普遍有種失落感?!拔拿鳑_突論”是西方強國對外擴張政策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其實質是為西方國家的國際斗爭服務的。而且另一方面來看,在現(xiàn)實的國際關系中,文明的核心國與文明是不完全對等的,絕大多數(shù)的文明體都包含兩個及其以上的國家和政治實體,他這種把中國與美國對立的假設也是明顯不合實際的。
三、反駁亨廷頓對東亞地區(qū)的錯誤判斷—以中華文明對東亞的影響力為例
亨廷頓不僅將中華文明當成正在崛起的具有擴張傾向的文明,在本書最后一部分“文明的未來”中“文明間的戰(zhàn)爭與秩序”也推測了一些未來的東亞局面,我覺得我們應該高度關注這個部分,因為這不僅涉及到正確把握我國的政治地緣和文明范疇,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和維護東亞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地區(qū)秩序,以此不斷的發(fā)展自身,展現(xiàn)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的文明絕不像亨廷頓說的那樣具有侵略性,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才是文明相互融合借鑒的前提。
1.錯誤判斷
亨廷頓在最后一部分提出自己的預測和觀點,假設在2010年美國軍隊撤出了朝鮮,在日本的駐軍也極大減少,中國將宣布對整個南中國海的統(tǒng)治權;美國則不滿于自己東亞利益的受損,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甚至將航母開進南海,但是由于國內反戰(zhàn)情緒強烈使得美國不得不通過談判加以解決,中國則處在上風。
2.現(xiàn)實反駁
從上面的東亞局勢可以看出,亨廷頓將中國與美國視為兩個獨立實行政治霸權的國家,特別是將中國視為東亞地區(qū)的主文明和侵略文明,這個前提其實就是錯誤的。中華文明雖然處在一個相對優(yōu)勢的地位,但也并不意味著東亞的其他文明大多會依附這個優(yōu)勢文明,比如馬來西亞的華人占比高達74%左右,但該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仍然以馬來文明為主流,更不用說其他東南亞國家了。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自身文明的影響力是“潤物細無聲”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各國會吸取一些精華為本土文明所用,但并沒有強制性的文化灌輸和輸出,另一方面也和這些地區(qū)殖民歷史的影響,使他們更傾向于文明的獨立性,不想被強權文明所掌控的歷史有關。而且,文明沖突導致的結果往往不是沖突中一種文明消滅另一種文明,而是文明落后的一方往往會被先進的一方所改造與同化,即便是文明落后的一方在沖突中取得勝利,其最后的結果一般來說也會如此。
四、結語
厘清“文明沖突論”的本質是關鍵,似乎從表面上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世界政治的未來秩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文明的沖突,甚至將導致宗教、民族、邊界戰(zhàn)爭等,但這樣是不是在利用各國之間固有的文化差異,夸大其影響力,從而有意挑起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呢?所以亨廷頓的文化觀點看起來客觀并且具有國際視野,但其深層次上仍然隱含著本國政治利益的訴求。就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劍橋大學校園各處都留下“追尋自由”的痕跡,給人一種很強的自由、平等的學術氛圍,按理說文化應該是如此的不分國界、不受限制,但是我們也清晰的知道西方很多知名大學的核心專業(yè)(特別是科技領域)是不招收中國甚至海外留學生的,原因其實就在于政治因素還是潛藏其中,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說,文化有時候其實就是政治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