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累累碩果。新中國70年乃是動人心魄的70年,人民在這秋高氣爽時節(jié),載歌載舞,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到來。新中國文藝70年的本質,乃是真正實踐了文藝為人民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初心。人民福祉的獲得,乃是內含了對于文藝和文化的訴求。文藝大眾化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尤其自中共開創(chuàng)的延安時期開始,就成了黨所領導的革命文藝或黨的文藝予以不斷探究和實踐的重大理論與創(chuàng)作課題之一。其實,文藝大眾化的政治和藝術功能在新中國文藝發(fā)展進程中的此消彼長,乃至融合與斷裂,都是一些客觀存在。
但是,自延安文藝發(fā)生和形成以來,文藝大眾化在新中國發(fā)展中,也是包含了一種具有超越世俗的價值存在,它具體呈現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藝和文化所具有的信仰維度。沒有致力于面向人民和共產主義的價值屬性,沒有這樣一個信仰的存在和彰顯,那么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形態(tài)和發(fā)展就會走向歷史的另一面。文藝大眾化在共和國文藝的發(fā)展進程中,呈現出來的不同文藝發(fā)展形態(tài)及其所具有的不同內涵,其實還是現代性在中國文藝進程中的自我展開,現代性的人民屬性和社會主義屬性在中國文藝發(fā)展中的歷史與現實表征,是具有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世界性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并非只是具有新的中華民族色彩,而且具有世界性和人類性,并非僅是后者單向度影響了前者,而是前者與后者本就不可分離,并在全球化進程中產生了互動性影響的偉大現代性存在。而其缺陷,也正是文藝現代性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繁雜回響的一部分,沒有缺陷,就沒有摸索前行和藝術冒險的蹤影。
本輯發(fā)表三篇文章,各有特色。閻浩崗教授認為新中國前三十年的人民文藝從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政治目的出發(fā),將文藝大眾化推向極致;新時期特別是新世紀以后電視與網絡的普及,則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文藝大眾化。牟利鋒副教授認為文藝大眾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面向工農兵大眾的具有極強功能性和指向性的文藝實踐。新中國的文藝大眾化表現出一種內在的激情,并由此引發(fā)文藝形式上的諸多新變。劉東玲教授認為“文藝大眾化”具有政治與通俗之分,大眾亦有相應的階級大眾和市民大眾,兩種大眾化在新中國前三十年文學和后四十年文學中均有不同發(fā)展與表現。從文學而言,文學大眾化背后折射著作家如何處理文學與政治、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文學與現實等的多重關系,其發(fā)展經驗和教訓值得不斷總結與反思。
特邀主持:????????????????? ????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