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
摘 要: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宗旨是在保證案件質量的基礎上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實現(xiàn)繁簡分流,從而進一步提高訴訟效率。然而,對認罪認罰案件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應該是尊重與保障人權、保持刑事訴訟程序、制度的一致性與合理性以及防范嚴重訴訟風險出現(xiàn)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這一點,有必要對被害人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其享有的基本訴訟權利進行進一步的明確。
關鍵詞:認罪認罰;被害人;基本訴訟權利保障
引言
2016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發(fā)布在全國部分地區(qū)試點認罪認罰從寬處罰制度的決定和試點辦法,為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踐履行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政治支持;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更是正式將認罪認罰制度寫入到法律當中,這一改革得以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宗旨是訴訟質量保障之下的“效率優(yōu)先”。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實體質量的拋棄。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的重要參與人之一,其利益并不能由公訴機關完全代表,忽視被害人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的基本訴訟權利,難免會導致案件在實體公正上的重大缺陷從程序公正的角度來看,被害人參與模式所強調(diào)的是保障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尊嚴和權利,通過其對程序的參與來加強程序的正當性,達到被害人權利、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權利和社會利益的平衡。①
一、目前我國認罪認罰程序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障現(xiàn)狀
關于認罪認罰案件被害人權利的保障主要體現(xiàn)在《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其一是《辦法》第3條,指出“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條是第7條,實際上只能算是對前述第3條的具體細化:“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代理人意見,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或者賠償被害人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作為量刑的重要考慮因素?!贝送庠贌o他處言至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問題??梢?,被害人的意見對于認罪認罰程序的啟動和適用不起決定性作用。
對于被害人同意是否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必要條件,學界有著不同看法。肯定者認為可以賦予被害人左右程序啟動的權利,“這既可以體現(xiàn)立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重視,也可以通過程序參與為被害人發(fā)泄情緒提供出口……”①否定者則試圖從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fā),稱“為確保認罪認罰制度適用的效率性,防止因被害人主觀情感的變化而導致協(xié)商過程隨意變更損害訴訟程序的確定性……”。②
就此,筆者的意見是,目前我國認罪認罰的試點辦法關于被害人的權利保障方面的規(guī)定還是過于簡單,被害人參與認罪認罰程序的程度和影響力過于淺薄,這就導致了被害人在認罪認罰案件當中的角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訴訟參與人”,而更像是一個只被表面程序“關照”的局外人,其權利保障的不足由此也可見一斑。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價值
1.充分的權利保護是適被害人訴訟參與人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著諸多的權利保障方式,例如,值班律師提供的法律幫助,是否適用認罪認罰程序的自主選擇權、對認罪認罰協(xié)商的撤回權,等等。而同樣作為訴訟參與人,被害人也應該在認罪認罰程序中享有一定的權利,這些權利不應當止步于發(fā)表意見這么簡單,還應當涵括足以影響程序適用和走向的權利,唯有如此才足以體現(xiàn)其訴訟主體地位。
2.有利于監(jiān)督公訴機關積極、規(guī)范地行使控訴職能
認罪認罰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以控辯協(xié)商為基礎,容易導致被害人被“邊緣化”,如此協(xié)商的正當性難以令人信服,達成的協(xié)議難免讓人產(chǎn)生“權錢交易”、“花錢買刑”的想法。雖然在審判環(huán)節(jié),法院還能對控辯協(xié)商的認罪認罰程序進行監(jiān)督,但是這種監(jiān)督更偏向于形式上的審查,作用和效果有限;此外,如果出現(xiàn)檢察機關做出不起訴決定的情況,審判機關的介入也就不復存在。而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有自己獨立的訴求,而且與被追訴方的立場針鋒相對,如讓其廣泛、深入地參與到認罪認罰程序中,控辯雙方的行為均處于其監(jiān)督、約束之下,便能夠起到有效預防公權力濫用的作用。
三、如何健全完善認罪認罰制度下的被害人權利保障機制
1.保障被害人知情權
知情權主要是指被害人了解認罪認罰案件的程序進展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信息的權利。司法機關應當在啟動和適用認罪認罰的過程當中,及時向被害人告知案件的基本辦理情況,同時這種告知應當以書面形式進行,在被害人進行簽字捺印后方視為告知完成。
2.保障被害人參與權
被害人有權自主決定是否參與認罪認罰程序,并有權獨立發(fā)表意見,提交量刑證據(jù),在不同訴訟階段分別與辯方、公訴機關以及法院等各方展開辯論、交涉、說服等活動。司法機關也應當如實記錄被害人參與協(xié)商時提出的意見、建議,對于被害人意見、建議合法合理卻不予采用的,還應當做出書面解釋。
參與權的另一層含義在于可以提出異議。司法機關應當審視被害人異議存在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對所提異議須回應與解答,并說明理由。對于異議有理的,重新考慮適用程序與作出實體處理結論。
3.保障被害人救濟權
在認罪認罰從寬的過程中,如果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堅持認為司法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對其合法權利構成明顯侵害的,應當賦予其控告、申訴、復議的權利。目前的《刑事訴訟法》中,可以依據(jù)第47條之規(guī)定,即“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或者控告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雹?/p>
四、結語
認罪認罰制度追求的始終是在實體公正基礎上的效率價值,人權保障不應該被忽略和輕視,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日后的立法活動中,應該對被害人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的權利保障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
注釋:
[1]蘇素專、洪文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被害人參與的實證考察”,載《福建法學》2017年第4期。
[2]陳光中、馬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要問題探討”,載《法學》2016年第8期。
[3]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 期。
[4]劉少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被害人權利保護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