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有一天送二寶到幼兒園時,學校還沒開門,在幼兒園門口碰到一對父子正向園內張望。那對父子客氣地向我們問好,父親自我介紹說他姓李,是附近的商戶,想把孩子送到這所幼兒園。
?我向他介紹,說這所幼兒園很正規(guī),老師也很有愛心,孩子在這里肯定很開心。李先生點點頭表示贊同,他請求我:“能不能讓你家孩子陪我家孩子玩一會兒?他們以后就是小伙伴了,熟悉一下。”我欣然同意,趕忙招呼兒子:“快跟新來的小朋友打個招呼,一起玩吧!”
?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在了一起,等幼兒園開門。我跟李先生說:“我陪你一起進去,你去了解一下孩子入園的事宜吧!”李先生卻說:“不急,過兩天再說吧,謝謝你!”然后就牽著孩子要離開,他家孩子卻央求道:“我還要和小哥哥再玩一會兒?!币桓辈簧岬臉幼印@钕壬鷧s不答應,說:“今天不行,明天再來找小哥哥玩吧!”
?第二天,李先生果然又早早帶著孩子來到幼兒園門口,說是專門讓他家孩子找我兒子玩的。到幼兒園開門時,李先生又帶著他兒子離開了,仍然不是要入園的樣子。
?就這樣一連過了四天。
?我耐不住好奇心,問李先生:“你說讓孩子入園,為什么每天只是在幼兒園門口玩一會兒就離開了呢?門店上的事脫不開身嗎?”
?李先生解釋:“不是門店上的事,孩子入園的手續(xù)前兩天我已經辦完了,但考慮到孩子對這里的環(huán)境比較陌生,所以我事先想讓他熟悉一下,交個朋友,免得入園后孤單,哭天喊地地鬧。今天我就準備讓他正式入園?!?/p>
?我立即明白了李先生的用意,原來一連數天,他是帶孩子在這里熟悉環(huán)境的,以消除孩子入園的心理障礙。這種事先“預謀”的做法,效果如何呢?效果那是相當好:幼兒園開門的時候,李先生喊他孩子與我家兒子分別,要回家。他家孩子照樣說:我要和小哥哥再玩一會兒。這時李先生說:“要不,你和小哥哥一起去教室里玩吧?”他兒子一口答應下來,牽著我兒子的手,快快樂樂進了幼兒園,完成了毫無生疏感的入園程序。
?看到孩子快快樂樂入園的情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當初送兒子入園時的情形:兒子不想入園,我是按照大多數家長的做法,來個當機立斷,把他硬塞給老師,然后扭頭就走,任憑他哭天喊地。而且,這種哭天喊地的情形一直持續(xù)了將近一周才有所改觀,其間我的內心也備受煎熬。
?對比一下李先生的做法,我忽然意識到,為了讓孩子完成某種“人生跨越”的進程,大人除了可以當機立斷,也可以來個循序漸進。李先生誘導他家孩子快樂入園的做法,雖然只是一個家教特例,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家長,但這種循序漸進的家教思維,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