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伶這本書,看似在描寫舊金山唐人街的華人春節(jié),如何一步步轉變成一個美國式的節(jié)日慶典,如何從局限于中國城內部的年度游行,擴展為反映美國多元文化的民俗活動。實際上,這本野心勃勃的書籍旨在研究冷戰(zhàn)背景下,伴隨著美國反共浪潮、外交關系、少數族裔歧視、民權運動與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美國華裔社會族群面臨的危機和自身的應對。作為美國最大的年度,舊金山的春節(jié)游行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華人社區(qū)的發(fā)展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葉秋伶的敘述裡包含了許多不同聲音和觀點,生動詳細地探討了這些公共事件的起源和現象,指出春節(jié)的慶祝活動是對美國對外政策在少數族裔華人社群直接影響的回應。
本書的導論介紹了美國華裔族群的歷史,在二戰(zhàn)之前,這些移民的背景和經歷錯綜複雜,正因為歷史背景的複雜,美國唐人街的春節(jié)慶典并不只是美國多元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更是冷戰(zhàn)背景下,美國華裔族群面臨大環(huán)境的對策,是華裔族群在危機、壓力與挑戰(zhàn)下的主動選擇。作者介紹了寫作本書的動機正是改變舊有的觀念,從唐人街春節(jié)的角度切入,介紹戰(zhàn)后在美華裔族群的發(fā)展史。作者引用了一些政治學、社會學的觀點為本書做理論支撐,例如喬治·利普斯次(George Lipsitz)提出的“反抗記憶”(counter memory)。主流白人社會為了誘使美國所有少數族裔能夠安分服從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文化和階級劃分,利用亞裔作為“模范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主要給黑人等其他少數族裔樹立一個榜樣,看似稱贊亞裔的美德,實質上激化了亞裔與其他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掩蓋了亞裔同樣作為被歧視的族裔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流行文化一直對抗“模范少數族裔”的概念和宣傳,是一種“反抗記憶”的體現。
本書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和主題板塊寫作。在第一章《變動政治氣候下的跨國慶典》中,葉秋伶簡要地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中國新年慶?;顒樱@示冷戰(zhàn)政治氛圍造成舊金山春節(jié)游行的特殊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盟友,華裔在美國的社會處境少有改善。但朝鮮戰(zhàn)爭中共與美國走向了對立面,美國轉而采取敵視中共的態(tài)度,美國情報局因而得以加強對親共華裔的監(jiān)視和調查,形成社群恐懼。在冷戰(zhàn)氛圍下,1953年舊金山唐人街的春節(jié)游行不遺余力地彰顯華裔對美國民主自由價值的擁戴。作者不認為民族節(jié)日是對中國傳統的移植,相反,它為華裔美國人服務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目的,與社區(qū)成員建立聯系,展示他們的反共立場,并吸引游客來到唐人街。
第二章,作者沿著同樣的思路,接著考察了民族領導人是如何利用節(jié)日活動來創(chuàng)造政治和經濟資源的,以獲取自己的利益和利益。唐人街的一些社區(qū)領袖決定用中國新年慶?;顒觼碜C明華裔美國人堅持中國傳統價值觀,并強調華裔美國人對多元文化的美國的貢獻。慶?;顒觽鬟f的信息之一是,美國民主保障的自由有助于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活動還結合了唐人街的異國情調元素,吸引來自舊金山市更多社區(qū)的更多游客,成功地帶動了觀光產業(yè)的復興,也強化了美國多元文化等形象。
第三章《構建“模范少數族裔”的認同:美國唐人街小姐選美盛會》,主要講述社區(qū)領袖如何通過中國城美國小姐的選美比賽來表達美國華裔的身分。首屆華裔社區(qū)小姐選美比賽于1958年成功舉辦,它重新定義了女子氣質,贊美中國美人和現代美國教育,聲稱華裔女性之美得益于美國高等教育的功勞。之所以舉辦這種活動,是為了強調華裔社群在社會、文化與經濟上接受美國化的成果,選美比賽可以加強描繪“模范少數族裔”的敘述,幫助族群領袖帶領他們的社區(qū)整合融入進更大的社會中去,同時在華裔社群中強化了新父權制的權威。然而,模范少數族裔的立場和說法激怒了一些人,他們是社區(qū)活動的積極份子,不滿于一個遵紀守法、中產階級和女性化的身分需要靠種族選美的形式來構建。選美活動依舊難以撼動舊有的權力架構,它加深了美國白人價值,在這一點意義上遠不及美國非裔在1950年代掀起的黑人民權運動。
第四章《“黃色勢力”:種族、階級、性別與行動主義》,審查了節(jié)慶組織者所倡導的形象與多個青年團體所組織的激進的黃色力量之間的沖突。當春節(jié)慶典成為唐人街的一個舞臺,展示美國華裔作為忠誠和適應主流社會的公民時,大學生、激進份子和青年幫派利用示威、基層運動和暴力手段,挑戰(zhàn)唐人街死氣沉沉的社會結構。這些人和女性主義者一起,受到全球學潮、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zhàn)與第三世界反帝國主義等社會改革思潮與運動的影響,不滿唐人街被營造成東方風情的觀光區(qū),不滿父執(zhí)輩完全無視于內部階級分化與性別不平等待遇等問題,只是一味追隨白人主流,提出“黃色勢力”以對抗階級、種族與性別上的不平等。暴力沖突重創(chuàng)唐人街經濟,也損害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華裔社群形象。這是對“模范少數族裔”的一次反抗,但是并沒有撼動唐人街的結構,反倒激發(fā)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第五章《族群選美盛會引發(fā)的論戰(zhàn)》,探討了在20世紀70年代后,當參賽者參加選美大賽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舊金山灣區(qū)的很多華裔逐漸失去了對這種比賽的興趣。因為民權運動,種族認同運動和亞裔美國婦女運動為她們開創(chuàng)了多樣化的渠道,以對抗種族至上主義者和性別不平等現象。然而,葉秋伶并沒有對華裔女性所謂的傳統角色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華裔家庭裡母子關系甚為重要,葉可能在分析女性角色的復雜性時融入了華人母親的強大地位的思考,但是華裔傳統女性角色和在舊金山唐人街中的女性角色有何不同,葉并沒有做進一步明確闡釋。
第六章《文化、記憶與政治的交織》,進一步分析了這個群體在文化上矛盾的特點。華裔社群不僅受到大陸和臺灣沖突的影響,也受到美國外交政策的沖擊。1965年美國通過新的移民法規(guī),新移民多半具有高學歷與中產階級背景。和傳統的廣東方言社群以及勞工階級不同,他們對唐人街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態(tài)度冷淡,以致于春節(jié)慶典一度萎靡。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后,中美關系正?;?,美國對共產中國的友好態(tài)度與政策,導致唐人街內部不同政治立場者的沖突。作者啟示讀者重視文化,社區(qū)中不同選區(qū)間對民族認同和文化定義的爭論在擴大,民族意識的崛起促使中國文化新時代舉行另一波慶典活動。我們思考文化的方式,不應該從身分認同、平等、多元主義的角度重新表達文化,而是要從矛盾的角度重新表達,將其作為歷史和記憶的場所,這些歷史和記憶為族群和社區(qū)提供了基礎,最后以新的方式被實踐出來。
第七章《販賣華裔與春節(jié)的市場化:贊助商、電視傳媒與反抗記憶》,時間進入1900年代后,主流媒體的現場直播節(jié)目與贊助商推波助瀾,舊金山唐人街的春節(jié)慶典又再次恢復盛況,再度成為美國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模板。唐人街春節(jié)活動不再僅是強調傳統中華文化與表演,而是成為慶祝農歷新年的亞裔節(jié)日,韓國、馬來、越南的舞蹈也登臺演出,彰顯當代美國華裔文化其實是不同地方背景、語系與歷史的交雜。年復一年,逐漸商業(yè)化的春節(jié)活動,也成為美國公共記憶的一部份。在美華裔并沒有屈服于商業(yè)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霸權,或是他們中產階級領袖的霸權。漢語的廣播不僅很少遵循美國官方的敘述,還獨創(chuàng)了自己美籍華人的版本。此外,很少有少數族裔會消化他們在大街上看到的或電視上看到的一切信息。相反,他們可能觀看游行的全部活部分,他們可能同意或批評他們的看法。大眾文化的消費者以一種允許同一信息在接受者上具有廣泛不同含義的方式進行研究主題假設。游行進一步在公共空間創(chuàng)造一個民族主題空間,從而增加了族裔社區(qū)的職能和影響力,使得華裔確定他們的種族,增強他們之間共同的記憶。電視廣播使其他地方的廣眾能夠接觸到他們的民族文化。
最后一章《我們是一家人:酷兒、跨國主義與認同政治》介紹了從1994年起,春節(jié)慶典委員會終于不再把同性戀排斥在慶典活動之外,華裔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遂首次以“回家”而非出柜作為訴求,出現在游行隊伍中。1996年,社區(qū)大會上開始出現關于同性戀的會議。1997年,全美亞太美國律師協會將跨種族婚姻的法律等同于同性婚姻,確定同性家庭伴侶關系。這些舉動改變了華裔保守的社會形象,使得華裔社群稍稍拭去過去關于迎合白人中產階級與異性戀家庭而帶來的批評。然而,法律雖然承認同性家庭,但不代表華裔社群對酷兒團體的角色定位就和傳統定性相比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同前文作者認為華裔沒有突破舊有的傳統文化框架一樣,本章最后作者還是認為酷兒團體依舊無法撼動舊有權力結構跟性別想像的結論。
本書結語中,作者略為持一種悲觀的態(tài)度,認為無論美國的春節(jié)還是華人的婦女節(jié),都沒有使得主流白人社會對美國華裔的觀念看法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盡管節(jié)慶組織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大多數的食客還是留下了異國情調的印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定位民族慶祝的策略似乎放大了美國華裔與主流社會的種族差異。這些節(jié)日并沒有挑戰(zhàn)基本的種族等級制度,相反卻遵循了一項抑制抵抗、勸阻改造和淡化種族主義的邏輯。為了吸引游客和公司贊助,華裔美國人身份變成了一種六合彩式的、必要的商品化的商品。不幸的是,美籍華裔強調異國情調的執(zhí)著,強化了華裔自身的外來性,華裔作為異邦人的形象可能會進一步僵化。
當然,春節(jié)為許多美籍華人提供了一個空間,在新世紀,如何將民族慶?;顒訌纳虡I(yè)上的成功轉化為一個能夠成功地將華裔美國人融入美國民族認同和文化的政治強國,是新世紀民族共同體面臨的問題。
這是一部關注族群的書,一部從春節(jié)慶典切入,探討二戰(zhàn)后華裔社群的危機、應對、認同、文化,一部以小見大的歷史學專書。全書不僅包含了華裔移民在接納國的生活狀態(tài)和傳統節(jié)慶的再制造,等等相關的豐富的描寫和史料支撐,還從深層挖掘了美國族裔、性別、階級、跨國政治、全球化等問題,做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全文主題是春節(jié)是如何被制造的,以及制造過程中,華裔的意義理性和實踐理性等邏輯。但是八個章節(jié)中,作者幾乎都談到了“模范少數族裔”的相關敘述,應該是受到了當下現實社會中,亞裔仍受“模范少數族裔”的變相歧視有關,但是太過頻繁的出現,并不妥,過于重復。本書有些論述有些沒說透徹,尤其是作者運用文化理論時,談及華裔的行動主義采取了激進的男性氣質和文化民族主義的形式,這將有助于疏遠女性和亞裔美國男女同性戀群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文化民族主義和華裔對酷兒的態(tài)度有何關系?華裔的酷兒觀,并非是有意識地遵循文化民族主義的結果。作者傳遞了一些理論信息,但是并沒有成功引導讀者深入地清晰地理解這一主題。
關于寫作動機,作者介紹說是為了改變人們認為唐人街春節(jié)是傳統移植的觀點,筆者認為不僅僅如此。作者在字里行間常常流露出,唐人街華裔生活上的不容易,這種不易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更是精神層面的。作者積極介紹華裔在融入主流白人社會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遇見一種危機,發(fā)揮才智思索應對策略,繼續(xù)維持經營美國社會對華人的較好印象。這本書的受眾很多是美國白人,作者作為美國華裔,是想向他們和其他族裔介紹中國的文化和移民的想法。如果說,1950年代開始,華裔利用美國對多元文化“帽子”的重視,打造異國情調的春節(jié)慶典來經營自己的社區(qū),那么如今葉秋伶這部專書可以繼續(xù)強調美國的多元和對華裔等少數族裔的包容,華裔一直是認可美國主流文化的優(yōu)秀公民,從而達到美國社會理解華裔、尊重華裔、與華裔打交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的目的。
這本書在探討了國際形勢等宏大的環(huán)境對唐人街華裔的影響,看似很大,其實內在上很踏實地研究了民間的現實。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邏輯和合作方式,葉秋伶為華裔、白人、和其他族裔介紹了二十世紀后半期華裔的行為邏輯和通力合作制造春節(jié)的歷史。華裔制造的不只是一個美國式的春節(jié)節(jié)慶方式,更是制造了一個空間保護美國華裔族群,制造了一個多元的美國社會。
作者簡介:丁亦卿(1996),女,江西,碩士,山東大學,國際關系史
書籍作者:葉秋伶,圣迭戈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種族與民族史,以及亞裔美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