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印度"/>
方廣鋁
周紹良藏《瑜伽師地開釋分門記》-卷,存10紙,長275.9厘米。正面抄寫147行,背面抄寫94行,共計241行。
《瑜伽師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當年玄奘赴印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瑜伽師地論>。玄奘回國后,將該論譯為漢文,計100卷,成為中國佛教唯識宗立宗的基本典籍。9世紀下半葉,即敦煌歸義軍統(tǒng)治時期,著名義學僧人法成曾參照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釋>,為弟子們講解該《瑜伽師地論>。聽講弟子有洪真、一真、悟真、?;?、談迅、福贊、福性、法鏡、智慧山、明照等等。法成的講解包括科分與疏義兩方面,弟子在聽講現(xiàn)場做了筆記。本遺書即為保存在敦煌遺書中的某弟子筆記,內(nèi)容為對“本地分”的科分,即《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卷第三部分文字的科分。由于原卷個別部分曾被后人剪開重裝,故次序略有錯落、缺漏。
現(xiàn)知敦煌遺書存有此類分門記數(shù)十號,其中與本號內(nèi)容基本對應(yīng)者約有2號,即伯2035號、斯2552號。日本《大正藏>曾據(jù)該2號錄文收入第85卷。 《藏外佛教文獻》亦曾依據(jù)伯2035號發(fā)表過整理本。由于這些筆記由不同弟子分別記錄,內(nèi)容難免有詳略差異,本遺書的發(fā)現(xiàn)為整理這一文獻提供了新的資料。
令人意外的是本遺書正面第八紙抄寫《八轉(zhuǎn)聲頌》 -篇。首尾具全,有首尾題,首題下署“國大德三藏法師法成譯”。 《八轉(zhuǎn)聲頌》乃用兩首偈頌論述梵文名詞的八格變化,每首五言八句,是古印度聲明學的重要著作。前此,我們僅知道法國國家圖書館及中國北京大學藏有《八轉(zhuǎn)聲頌》的敦煌遺書抄本,現(xiàn)知天地間尚有第三個抄本,由周紹良收藏。本遺書《八轉(zhuǎn)聲頌》首題、譯者署名下有“至德/周紹良/”陽文石朱印一方,由此得知周紹良對該《八轉(zhuǎn)聲頌>的關(guān)注,可謂“巨眼”。敦煌遺書中也存有《八聲轉(zhuǎn)頌》的藏文寫本,且有題記: “大編審堪布、譯師法成由天竺本譯出并審定”,說明法成亦將該文獻翻譯為藏文,漢、藏本所據(jù)的底本均為梵文。本文獻反映了當年敦煌地區(qū)梵、漢、藏佛教文獻的流傳,及當時對梵文、對不同語言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與傳習,甚為可貴。又,本遺書背面有用“楞嚴彎”勾畫的科分,這在敦煌遺書中亦甚為罕見。
本遺書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此。
若干年前,我曾經(jīng)撰文提到:從東漢到北宋,中國的寫本流通期約1100年;而從東晉到五代,寫本的盛行期約為700年。遺憾的是,隨著刻本的產(chǎn)生,寫本的地位變化,乃至后人論古籍,言必稱“版本”,且唯以“宋版”為矜貴。寫本研究的缺失,起碼使中國700年學術(shù)文化之依托難明。
寫本研究包括寫本形態(tài)、寫本對學者治學與學術(shù)沿革之影響等諸多方面。本遺書就是我們研究寫本的極好標本。比如:
本遺書有各種硃筆圈點,可供我們研究古人如何用圈點標示文獻結(jié)構(gòu)。
本遺書有大量殊筆、墨筆的修訂、行間加字,行間加行,石朱筆、墨筆的涂抹,還有倒乙、校改等種種書寫符號,不但讓我們了解一篇寫本文獻的形成過程,而且可以由此窺見當年寺院的教學過程。
本遺書所抄的《八轉(zhuǎn)聲頌》屬于加文,這種情況在敦煌遺書中非常罕見,可謂特例,故更加值得注意。
本遺書通篇是對《瑜伽師地論》的科分,何以在文間抄寫這一《八轉(zhuǎn)聲頌》呢?考察原卷,原來此處法成正在講述“六色”中的“聲”。佛教不同派別對“聲”有不同的解說,此不具述。想必此處為法成解釋《瑜伽師地論>所主張的“十八種聲”時順便提及。該聽課弟子則全文照錄。有意思的是,本遺書對“聲”的筆記從第九紙開始,但《八轉(zhuǎn)聲頌>卻抄寫在第八紙。可能正因為如此,抄寫者在《八轉(zhuǎn)聲頌》的首題下特意標注其科分:“三雜明聲等聚之相”。而這一科分正是第九紙的第一句話。這不但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寺院佛教教學的信息,也為我們整理此類筆記應(yīng)如何處理此種文字提供了樣例,這無疑是寫本研究的珍貴資料。
又如,本遺書背面抄寫文字94行,其中有些亦為《瑜伽師地論》卷二的分門記,大部分則屬于我所謂的“補記”。這種補記一般書寫在所補文字的背面,是對正面文字的補充。因此,整理寫本時,應(yīng)把背后的補記與正面文字視為一體。但以往研究者有把它們當做雜寫甚或直接予以忽略者,當然這也是由于僅從圖版難以確認正背面文字位置的緣故,不可苛責。本遺書則為我們研究寫本的此類補記提供了直觀的樣本,識者鑒之。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