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磊
【摘要】:中西哲學差異巨大,語言作為哲學的載體在不同方面體現(xiàn)著這些差異,同時也在影響著不同的文化。筆者通過對中西哲學的介紹,分析英漢語言特點體現(xiàn)出的哲學思維,并加以比較和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中西哲學 英漢語言? 比較視野
人類對于哲學的思考,長達千年。隨著人類文明的崛起,人們對于哲學的思考,變的越來越深邃。語言是文化發(fā)展的符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同時,也是不同哲學思維最好的載體,其中英漢這兩種語言特點就很好的體現(xiàn)出了中西哲學的差異。
一、群體和諧思維和個人自由思維下的英漢語言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人合一”的主導(dǎo)性思維決定了群體和諧思維的產(chǎn)生。而群體和諧思維又與辯證統(tǒng)一密不可分,而西方則更注重的是對立面的斗爭,這是對“主客二分”主體性張揚的結(jié)果,因此西方更崇尚個人自由。中國哲學思維中還是理性更占主導(dǎo)。而西方傳統(tǒng)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雖起源于契約,從總體發(fā)展來看,他們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體情感、欲望的滿足是合法正當?shù)模爸骺投帧弊屩黧w的價值得到肯定與尊重,社會的理性指引相對減弱,感性思維更加突出。
中國傳統(tǒng)儒學注重的是個人和他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整體性的思想占據(jù)主導(dǎo),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 都表達出了個體和社會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
在漢語語言特點中,我們更傾向于“中和”思想,觀點和評論永遠在后,前面的語言做適當緩沖,并且不把話說的太絕對,時刻考慮他人感受和想法。
中文中少用被動,也少用“被”字,因為“被”字帶有一種強迫感和不情愿,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貶義詞,這與我們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群體和諧思想相違背,中國傳統(tǒng)哲學追求的是以道德為核心的完美社會,“內(nèi)圣外王”,修煉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自然會“齊家,治國,平中天下”,并不需要打破個人和社會的“整體性”來實現(xiàn)自我。而英語表達中多用被動,被動句可以說是英語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句式,在西方國家,十四-十五世紀的大航海,發(fā)現(xiàn)新大陸都是為了征服,為了獲取財富,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之后的侵略更是頻繁,所以他們更善于使人處于被動地位,影射出的英語中的被動句也十分常見,但是對于母語是中文的英語學習者,被動句并不為他們所常用,這其中的影響因素無外乎“中和”思想和”整體性“思想。
二、邏輯思維下的英漢語言差異
中西思維差別巨大,尤其是邏輯思維。邏輯主要是使一門使語言“變得”精確,避免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學說。但是,漢語的不確定性太嚴重,漢語較英語詞匯太少,而且諧音字太多,漢語中99%以上是諧音字,只有16個漢字沒有諧音字,這就造成了漢語表達的模糊,而且漢語中缺少抽象名詞,語法太過簡單,甚至會出現(xiàn)反邏輯,這些反邏輯的詞匯,從邏輯上、語法上說是錯誤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在語義上卻很清楚,通行無阻。
而英語卻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語言的簡單,準確是英語的一大特點,并且英語中抽象名詞豐富,語法復(fù)雜,“英語的語法就像一部法律”,所以使得英語句子之間邏輯性很強。
由于英語的邏輯性很強,漢語的邏輯性稍差,導(dǎo)致了英語中多用名詞和介詞,因此英語較漢語來說更加的抽象化,更加的難以理解,而漢語中多用動詞,少用介詞,這樣使得漢語變的更加具體而易懂。因此英文中的名詞化程度越高,難度系數(shù)就越大,英語的語言表達也就越地道,所以對于英語的初學者來說,受到漢語的影響,英語名詞化是一項較難的學習過程。
三、語言態(tài)度下的英漢語言差異
中國哲學總體上有一種“反語言學”傾向,只重視內(nèi)心體驗和外部行動,認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語言頂多只能當作一種臨時的跳板,不可信,更不可執(zhí)著??鬃又鲝堃奥犉溲?,觀其行”,“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對語言采取了極不信任的態(tài)度;莊子說:“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得意忘言”;禪宗則“不立文字”。儒、道、佛都把語言當成一種多余或誤導(dǎo)性的東西,頂多是一種暫時的權(quán)宜之計,用完之后就應(yīng)當徹底拋棄。
中國漢語的古詩詞,就是一種極其注重內(nèi)心體驗和“意和”的語言形式,也很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于語言和思想關(guān)系的態(tài)度?!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宋詞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整首詞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幾乎都是名詞的羅列,詩中并沒有特意的描寫秋天的句子,卻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心境。這對于善于把握意境,擁有文化背景的漢語者來說,這首詩無疑是很好理解,但是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即使認識詞中的每一個漢字,也很難把握好這首詞的意境,甚至會認為這首詞很荒謬,因為西方人更多注重的是“形合”,這很好的體現(xiàn)在西方詩歌當中,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雪萊的詩集,然而對于大量像唐詩宋詞這樣沒有主謂語的句子,西方人實在是一頭霧水。
總體來說,中西哲學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大不相同,西方哲學更加的崇拜語言,他們覺得語言可以表達一切,他們在不懈的追求精確,因為他們覺得追求語言的精準,就是追求真理的精準。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待語言并不像西方那樣,中國先哲們認為,最高境界的真理并不存在于文字記載,而在于每一個人的本心,語言自身是達不到最高境界的,只有“悟”到,才能感受到真理,語言只是通過最高境界的一種載體,語言只是道路,最重要的是通過語言了解本質(zhì),感受真諦。
中西哲學差異巨大,體現(xiàn)出的語言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只有理解好中西哲學的不同,才能更好的深入文化,進而更好的學習其語言,哲學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語言學習密切相關(guān),作為語言學習者,不單單應(yīng)該學習語言層面的具體知識,還應(yīng)該關(guān)注其背后的哲學層面,文化層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雙語者。
參考文獻:
[1] 肖雷波.科學與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思想[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
[2] 繆姝.對主客二分之“度”的思考[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12(03)
[3] 楊軍.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及其理論變革意義[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4] 陳樞卉.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
[5] 肖昭理,曾長秋.論“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的互補關(guān)系[J].懷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