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近年學術界的很多學者都提倡跨學科研究,學科交叉似乎已成為了一種趨勢。其實任何一項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單靠本學科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研究者或多或少都要借助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來進行輔助研究。多數(shù)情況下的跨學科研究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進行的,因為文化的交融特性。近年來,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而且成為當代歷史學者有意識的追求。歷史學最早是向社會學專業(yè)借力,試圖把社會學(含人類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之中,這就是所謂社會史研究的興起。而隨著云南多元化的經濟社會進入全面協(xié)調平衡、快速發(fā)展的嶄新階段,在云南文化建設方面掀起了新的高潮、取得豐碩成果之際,依靠推動云南文化建設和云南民族經濟的發(fā)展,由此帶動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氛圍,成為了我們現(xiàn)代人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必須放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宏大背景,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順應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發(fā)展趨勢,努力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在文化部牽頭組織下,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了“中華文化美國行”、法國“中華文化年”,“中華文化非洲行”、俄羅斯“中國文化節(jié)”、美國“中華文化節(jié)”等多國特色對外文化傳播活動,并赴美國、英國、泰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瑞士等國相繼成功舉辦晚會等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借傳播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文化活動的同時,在世界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都為國贏得了良好聲譽,取得了較好的對外影響。一系列的出訪活動使世界對中國文化及中國的認識更加真實全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史上最典型的成功范例。另外,我國在歐美和南美等地區(qū)舉辦了以“感知中國”為主題、以多種文化形式為載體的重大外宣活動,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向世界說明中國、在世界樹立中國真實形象的重要使命。我國政府其他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及駐外文化機構,也以多種渠道和形式紛紛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影視作品對外參賽和對外貿易,就是一股重要的文化傳播力量。初步統(tǒng)計,截止2004年,我國影片共有150部參加了位于世界各地的58個國際電影節(jié),其中有13部獲獎。有關文化部門踴躍走到世界各地舉辦圖片展覽、文物展覽、文藝演出,通過我駐外使領館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我國影視節(jié)目播放周、中國文化演講和中國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也是我國對外文化傳播渠道的重要補充。一些文化機構、文化企業(yè)和海外文化機構和企業(yè)加強合作,積極推進中國的文學、藝術、攝影、戲劇、音樂、舞蹈、雜技、馬戲和民族民間工藝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盡可能大量地打入國際市場。數(shù)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等當代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也加速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中國文化加速走向世界,基于對我國對外文化傳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從文化建設的意義看,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有利于宏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展示中國當代文化成果,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格局,拓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有利于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參與國際競爭,促進中國文化產業(yè)結構調整,改變中國對外開放初期文化輸入和輸出嚴重逆差的不利格局,重建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在世界的良好形象和應有地位。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加速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還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有利于發(fā)揮中華文化的橋梁紐帶作用、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祖國統(tǒng)一;有利于向世界更好的說明中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交流,促進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經濟和政治交往,優(yōu)化中國改革發(fā)展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外部環(huán)境,擴大中國在世界各國的地位和影響;有利于調整國際貿易機構,提高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主動性和競爭力??梢哉f,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傳播,實現(xiàn)文化外宣,文化外交,文化外貿,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政府大外宣,大外交和大外貿格局中充滿活力,大有作為的重要手段。
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和不斷拓展的對外經貿渠道,為中華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提供了較好條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fā)生深刻的歷史巨變,發(fā)展的速度和成效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加入WTO為標志,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必將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展現(xiàn)出卓越風采。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使政府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財力支持對外文化傳播;國內文化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國參與文化對外貿易提供了產業(yè)基礎;我國在國際經貿領域地位的不斷增強,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開辟國際市場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廣博深厚的文化資源,較為成熟的文化心理,較為基礎的文化條件和積極應對的文化政策,為中華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經歷了20多年改革開放的艱苦歷練,已經站在了前人的肩上不斷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轉型成果,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雄厚儲備和實力所在,是塑造世界文化大國的堅實基礎。走進21世紀,我國民眾的文化心理日漸成熟,自信中蘊涵謙虛、獨立中兼顧包容、中華文化大步走向世界的良好風范正逐步形成。
楊麗萍是云南大山里的“巫女”,不說話,不蠱惑人心,只是舞動雙手,就讓世人為之震驚。她從大山,走向了中央民族歌舞團,走向了世界,卻在人們的驚愕與懷疑中回歸大山。在大山中沉寂3年后,她用30年的藝術沉淀創(chuàng)作了一部巨作——《云南映象》,3年的準備,120分鐘的驚人之作,讓全世界認識了云南。一年半的采風只有大山里才能找到最質樸的力量。楊麗萍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走遍云南,歷程20萬多公里。她走鄉(xiāng)串寨采風,與村民們同住,她和村民一起跳舞,發(fā)現(xiàn)服飾之美,她在大山里曾遭遇15個日夜未能洗澡。她也曾在采風途中,深陷白茫茫的雪山,險些成“冰凍孔雀”。 似乎與天地融合在一起的楊麗萍一年半的采風時間,讓她在大山里找到了最質樸的力量,《云南映象》70%的演員來自云南本土少數(shù)民族,他們沒有基礎技術,但是手長腳長,特別能模仿自然的動作,不惜力。一年半的練舞與籌備一切都是因為執(zhí)著追求。楊麗萍有最基本的舞蹈觀,出力,每個動作要像從地里長出來的一樣。她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只執(zhí)著地做一件事,不斷地訓練演員,讓他們的舞蹈力量,真正像地里長出來的一樣,一旦上臺表演,就如有神助般,震懾力十足。直到2003年8月8日公演《云南映象》,楊麗萍的3年,你的120分鐘。或許你走遍云南,也不一定能理解大山里人們對天、地、人三者的敬仰之情。在這120分鐘里,這些舞者能讓你明白什么呢?也許是:大山般的厚重、太陽的光輝、月亮的透明、對楊麗萍的致敬、對如何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思考……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和文化發(fā)展的嶄新浪潮,云南民族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并且取得豐碩成果。2003年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時確立并大力組織實施“立足云南,走向全國,打入世界”三步走的文化戰(zhàn)略。2004年云南派出各類文化藝術團組和個人31起622人次,出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阿根廷、日本、韓國、俄羅斯、泰國、緬甸、越南等26個國家。云南民族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了所到國廣大觀眾。在國務院新聞辦牽頭組織的“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南美行”,“多彩云南——歷史的記憶”對美文化宣傳活動和文化部牽頭組織的俄羅斯“中國文化節(jié)”大型對外文化傳播活動中,云南文化代表團和云南民族文化擔當主角,成績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