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鐸
藝術的魅力在于真實,藝術的魅力也在于創(chuàng)新,藝術最忌虛假和模式化。
一出好戲、一部好的文藝讀物,總是以不斷的“出其不意”的懸念、危機、跌宕、轉折等而令人驚訝、嘆息、歡呼雀躍,從而扣人心弦,發(fā)人深思,引起思想交流和感情共鳴,劇情是那樣奇峰跌起,出人意料;思想又是那樣真摯貼切,全在情理中,可以說好的文藝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而“引人入深”的。
文藝作品怎樣才能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呢?藝術雖是來自生活,但是生活并非就是藝術,文藝作品要真實反映生活,但又不是呆板的、照相似的復制生活,它要對生活進行選擇、剪裁、提煉,集中典型化,它要以獨特清新的構思、豐富的形象和曲折的進程來做到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聯(lián)想到黃梅戲,追求真實、崇尚創(chuàng)新,正是黃梅戲由民間小調脫胎為著名劇種的根本原因。黃梅戲表演藝術中最能吸引人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黃梅戲的演唱藝術,凡是聽過黃梅戲唱腔的人都不能不被那優(yōu)美、濃郁、極富鄉(xiāng)里氣息的純樸曲調而打動、陶醉,并由此而喜愛上黃梅戲藝術。
為什么黃梅戲的唱腔藝術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知道,黃梅戲最早是從采茶調等民間小調的母體中脫胎而來的,無論是在小戲、本戲的階段,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演出中,都是以唱為主的,有人稱黃梅戲有“陽柔美”,這不僅僅是黃梅戲的角色以演唱為主,也正說明了唱腔在黃梅戲聲腔體系中的重要位置。
黃梅戲的聲腔是一個開放式的組合體系,在演唱發(fā)聲上不似京劇等戲劇有細膩的音樂行當從而保留了生旦主唱的元朝時期的高腔,傳統(tǒng)及民間通行的易唱的發(fā)聲,由于它又吸收了大量的灘簧小曲而獲陽柔之美,形成陽剛與陰柔相濟,又因它的創(chuàng)腔旋律、結構(分節(jié)、分句與音型)也易被人們接受,所以黃梅戲的通俗性、優(yōu)美性、流行性、可聽性均具備,這主要還于它育于江西、湖北、安徽這塊楚吳之交的文化圈及其輻射的民間美學、內蘊有深層的血緣關系。就以戲曲是突出聲樂作品的特點而言,黃梅戲四鄰中原、江淮、巴蜀、吳越地域與安慶方言的環(huán)境聲樂演唱的音韻語言、聲調等均相容納,四方可以接納的黃梅戲聲腔,含北方之剛、南方之柔,所以它才可以輕車便裝奔向四方,才能取得當今中華大戲(五大劇種)第二位之美稱,我認為一個有較高素質的戲曲演員在聲腔方面,應以傳統(tǒng)為營養(yǎng),又吸收相關的兄弟樂種、戲曲音樂素材,掌握各種演唱方法與技巧,以適應當代觀眾的之需,把黃梅戲藝術推向新的高度。
進入新時期的新一代黃梅戲演員,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一方面注重對老一輩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優(yōu)秀技藝的繼承,另一方面又吸取舊規(guī),勇于創(chuàng)新、承繼黃梅戲的一貫的創(chuàng)新精神,結合自身獨有的條件優(yōu)勢,在黃梅戲表演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使當代黃梅戲舞臺光彩奪目、絢麗多姿,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表演趨向和追求。黃梅戲是藝術青春的文化、開放的文化,只有不斷地開拓進取,才能永葆劇種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