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瓊
自然缺失
不容忽視的危機
現(xiàn)今交通便利、科技發(fā)達,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在每個家庭都普及,這一代的兒童從小就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捷生活。比起幾十年前的孩子,他們甚至不知道有些食物要等一年才能吃到——因為一切生活用品都隨時、隨地可得。他們可以去往更多、更遠的地方,但他們未必體會過翻過一座山、蹚過一條河去看望親朋好友時的心情,也很少留意不同地方的植物有什么特點,四季的云和天空有什么不一樣。不,他們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出門,畢竟外面有驕陽、寒風,有容易讓他們過敏的花粉甚至空氣,如果不得不外出,那一定是為了“重要的事”,比如上補習班、去游樂場。實際上他們更愿意待在家里,從電子設備中了解世界、學習知識、獲得愉悅。
正因為長期處于室內(nèi),青少年近視、易過敏、肥胖的概率越來越高,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低。比起這些顯性的癥狀,孩子們還在慢慢失去很多:靈敏的嗅覺、靈巧的動作、肢體協(xié)調能力、對環(huán)境的觀察能力和適應能力、危險感知能力、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對生活的真摯熱愛,還有同理心、自信心、團隊協(xié)作能力、溝通技巧……
當然,也有人早就意識到智能時代帶給人類的危機。坊間曾有傳聞,在第一臺平板電腦iPad面世時,有記者采訪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你的孩子們一定很喜歡iPad吧?”意外的是,他的孩子們居然還沒有用過,因為“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使用電子產(chǎn)品”。筆者特地多方求證,原來確有此事。人與機器的互動,看起來是人類主動從電子工具中獲得愉悅體驗,實際上這又何嘗不是巴甫洛夫和他的實驗小狗:機器通過工具誘導人類持續(xù)與之互動——機器才是那個控制者,而人類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被機器馴化。
關在“智能的牢籠”中久了,我們很難體會一棵小草從發(fā)芽到茂盛的不易,無法理解雨水對人類乃至整個地球的重要性。我們很少會驚訝,更可怕的是懶于思考。而思考,才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亦是人類生存之本。
以上種種,被美國兒童權益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總結為“自然缺失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 NDD)”。他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中首次提出這個詞,用來描述現(xiàn)代社會兒童與大自然關系斷裂的現(xiàn)象及其產(chǎn)生的消極后果。他列舉了多項研究成果,試圖告訴讀者,兒童及青少年中越來越常見的肥胖癥、注意力缺陷、抑郁癥、暴躁易怒等,都與“自然缺失癥”有很大關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大自然與人類身心健康的密切關系。2019年6月發(fā)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文章表明:每周在自然環(huán)境中待上至少120分鐘與良好的身心健康相關(Spending at least 120 minutes a week in n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這項研究由??巳卮髮W(University of Exeter)領導開展,英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R)資助。研究數(shù)據(jù)來自英格蘭自然環(huán)境參與監(jiān)測調查機構(Monitor of Engagement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rvey),這是關于人們與自然接觸的規(guī)模最大的研究之一。英國的19,806名成年人參加了調查,并反饋了他們在過去七天中接觸大自然的時長和頻率,包括前往城市公園、綠地、郊外山野和海灘等,自己家中的花園或度假住在酒店的景觀房則不計入內(nèi)。同時,受試者也報告了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幸福感。在調整了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和其他個人因素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一周內(nèi)從未接觸過大自然的人相比,每周在大自然中度過超過120分鐘的人群,健康狀況良好的概率高出約60%,具有高度幸福感的可能性也提升了近25%。相比之下,接觸了大自然但一周總時長不足兩小時的人群,則沒有明顯的改善。這種關聯(lián)獨立于被試生活環(huán)境周圍的綠色空間大小,但是可見于各個年齡層次的被試中,包括存在長期健康問題的被試,這可能意味著這種關聯(lián)并不是簡單地因為較健康的人更經(jīng)常地親近大自然。
自然教育
已經(jīng)開始的課題
正如《紐約時報》對《林間最后的小孩》的評論:每一位父母都應該閱讀這本書,但同樣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內(nèi)心深處認可,并且將每一個學生帶到自然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自然教育組織在世界各地出現(xiàn),以帶領孩子回歸自然為己任,號召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校教師參與進來,激活自己關于自然的美好體驗,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去野外,修復他們跟大自然之間的鏈接,并學會去保護它。
在更早之前,北歐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森林幼兒園、生態(tài)幼兒園、自然學校、森林學校,引導孩子們利用那些在森林或者田野中能找到的東西來玩耍。只有在天氣特別惡劣的情況下,森林幼兒園的孩子們才會在森林木屋里吃早飯、講故事、畫畫或者做手工。而且已有的實踐證明:大部分森林幼兒園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后,在閱讀、寫作、數(shù)學和社交方面都會提高得很快,這些孩子通常也更自信、更外向。
就國際上來說,幼兒園已經(jīng)把園所自然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自然體驗活動作為幼兒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鎮(zhèn),都要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綠色環(huán)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自然中獲得發(fā)展。
在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指出,要“經(jīng)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逐漸懂得熱愛、尊重和保護自然”。很多理念先進的城市幼兒園在改造園所環(huán)境、建設分園時,越來越多地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環(huán)境的豐富性、生動性、趣味性和本身的原始況味,并將其融入兒童一日生活中,使其成為孩子們樂此不疲的“自然游戲場”,比如建造一個坡度適宜的草坡、留出一條“小河”、打造一條“感官小路”、種植多樣化的植物等。同樣,重視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的家長們,除了盡可能地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帶孩子去戶外玩耍,在選擇園校時,也會特別重視其自然環(huán)境。
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如果沒有好的自然環(huán)境,比如豐富的物種、開闊的空間,教師自身也缺乏一定的植物知識,幼兒園能否開展自然教育?通過視頻手段,讓孩子觀看自然風景和動植物,同樣也可以讓幼兒獲得關于自然的經(jīng)驗和知識,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尊重和好奇心,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然教育?
在體驗中學習
幼兒園如何開展自然教育
真正的自然教育必須在戶外,讓兒童通過具體的行動和感官獲取信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試想一下,同樣是在一根倒著的橫木上成功站穩(wěn),如果是觀看視頻或者玩電腦游戲,孩子需要做什么?只是想象或者點擊鼠標。但如果在真正的自然中,孩子需要用到視覺、聽覺、觸覺、肢體協(xié)調能力、平衡能力等等,還需要評估危險并盡可能地保護自己。而當成功站到上面,抬頭看看周圍,微風拂面、鳥兒嘰喳,自己仿佛是這片小天地的國王,那種感覺更是視頻或模擬游戲無法給予的。
所謂自然教育,就是帶著孩子去觸摸、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體驗……這是多重感官對于世間萬物的奇妙感受,更是孩子內(nèi)心與自然世界的連接和對話。哪怕不認識花和樹的名字也沒有關系,在與自己、與他人、與周圍環(huán)境打交道的過程中,人類的感知覺變得更敏感,能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周圍的一切,建立起人類與社會、物質環(huán)境的平衡。
自然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教授物種知識,讓孩子認識很多植物、動物,乃至知道它們的特點和習性,而是讓他們在真實的自然中觀察、體驗、分析、思考和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生命的珍貴和美好,體會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世界萬物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懷,能用聯(lián)系、發(fā)展、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一切,形成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由東方娃娃自然教育研究中心、《保育與教育》編輯部主辦的“自然游戲力”工作坊中,綠狐老師說:自然教育正是在探索這樣一種“有吸引力的方式”——通過讓孩子或者家長一起參與到戲劇、游戲、音樂演奏、種植、飼養(yǎng)等活動中來,體驗自然的魅力,自發(fā)地產(chǎn)生對自然喜愛和好奇,甚至延伸至今后的各個領域,找到自己真正熱愛和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建立與自然乃至世界的聯(lián)結,形成屬于自己的生態(tài)觀、世界觀。
學員們蒙上眼睛,排隊成為一只“毛毛蟲”,在安全引導員的輔助下走過一條“感官小路”。關閉視覺后,平時匆匆走過的路變得格外有趣。草地、石頭路、橡膠操場、木板地在腳下的觸感非常不同,有些路段還散發(fā)著獨特的味道,坡路和平地上行走時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保持平衡……
只靠觸覺去感受一粒果實,這種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讓人對這粒果實或這個物種有了一種親密的關系,從此他與自然建立了情感聯(lián)結。這樣的聯(lián)結會激發(fā)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愿意繼續(xù)去接觸大自然和進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