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 穆蘭澄 汪芳
摘要 目的:基于文獻調查了近20年內羌活的臨床應用情況,分析探討羌活的用藥特點,展示羌活的用藥現狀,為羌活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中有關以羌活為主藥的臨床研究文獻,檢索時間范圍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隨機、半隨機或有較好臨床療效的臨床研究文獻。從與配伍藥物頻次的多少、主要的主治疾病、主治證候等方面進行計量學分析、總結。結果:與羌活配伍應用的藥物,出現頻次前三位的是:川芎、防風、甘草;主治疾病前三位的是頸椎病、膝骨關節(jié)炎、偏頭痛;主治證候前三位的是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氣血不暢。結論:羌活以配伍活血藥和祛風止痛藥為主,治療各類頸椎病、膝骨關節(jié)炎、偏頭痛等為主,多用于寒痹疼痛、氣血瘀阻之證。
關鍵詞 羌活;配伍應用;主治疾病;主治證候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n the last 20 years,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to present the medication situation of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Methods: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taken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as the main medicine i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and Wanfang was retrieved by computer,and the retrieval time was from January 1997 to December 2017.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which was about randomized trials,half-randomized trials or trails with goo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screened and included.From the aspects like compatibility frequency,main diseases of indications,syndromes of indications,etc,metrological analysis and summary was performed.Results:The top 3 frequently used medicines compatible with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were:Rhizoma Chuanxiong,Radix Saposhnikoviae and Radix et Rhizoma Glycyrrhizae.The diseases of indications in the top 3 were:cervical spondylosis,knee osteoarthritis and migraine.The syndromes of indications in the top 3 were:wind,cold and dampness evils,meridians being blocked as well as inhibited qi and blood.Conclusion: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is mainly compatible with medicines of activating blood as well as dis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pain;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knee osteoarthritis and migraine; and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syndromes of pain due to cold impediment and qi-blood being blocked.
Key Words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Compatible application; Diseases of indications; Syndromes of indications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8.025
羌活最初見于《神農本草經》,列在獨活項下,為一別名。歷代本草多將羌活與獨活相混,《神農本草經》記載:獨活一名羌活“生雍州,或隴西南安”,據考證,當時屬“西胡羌地”,上述地方并無野生獨活,卻是中藥羌活中西羌的產地,故早期本草所記載的獨活應為羌活;時至《本草經集注》,陶宏景才明確指出羌活、獨活在藥材性狀、氣味上有明顯區(qū)別,功效也不盡相同,產地殊異,為2種藥材[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的干燥根及根莖,羌活性味辛、苦,溫,歸膀胱、腎經。主要功效為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2]?,F代藥理研究表明,羌活具鎮(zhèn)痛、抗炎、抗菌、抗過敏、抗凝血、解熱、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強肌體免疫功能等作用[3]。臨床上羌活常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等證,羌活一般不單獨應用,常配伍應用。
現從文獻計量學角度收集和整理羌活在臨床上的應用研究,從常用藥配伍頻次、藥性分類、主治疾病、主治證候、配伍方劑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探討羌活的應用規(guī)律,展示羌活的用藥現狀,為臨床應用羌活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
選取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檢索詞:羌活、平行對照研究、臨床觀察、療效觀察、治療病例。檢索項選“全文”,檢索時間為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補充檢索有關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中符合納入條件的文獻。此次檢索不包括古籍、現代書籍及編輯成書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
初篩:將初步檢索獲得所有文獻進行查重、歸類、整理,根據納入標準,篩檢可能合格的文獻,進一步獲取全文,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不相關研究。
二次篩選:仔細閱讀通過初篩的文獻全文,根據納入標準,篩檢合格文獻,并再次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記錄排除原因。
三次篩選:對文獻中的中藥名稱進行歸類,最終以藥典名稱為準,如:文獻寫黃芪,歸錄入生黃芪;文獻寫山萸肉,歸錄入山茱萸;文獻寫石膏,歸入錄生石膏;文獻寫川斷,歸錄入續(xù)斷;文獻寫芍藥,歸入錄白芍等。對文獻中的中藥分類及性味歸類,以1991年版顏正華主編的,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學》為參考,《中藥學》未收載的參考《中藥大辭典》及《全國中草藥匯編》。含羌活為主的方劑及主治疾病、主治證候、證候要素的確定,以原文獻為準。最終確定納入研究范圍,錄入專門設計的Excel數據庫統(tǒng)計結果,最后進入數據提取、分析階段。
1.3 納入標準
以羌活為主藥的平行對照研究、臨床觀察、臨床療效觀察及病例觀察等臨床研究文獻。
1.4 排除標準
實驗研究文獻、綜述、經驗總結、理論探討和科普類文獻;應用3種以上方式治療、以中藥治療為輔助治療及不是以羌活為主藥的臨床觀察文獻;各中文期刊數據庫重復收錄的相同文獻及方劑組成介紹不完整者的文獻,無法獲取原文的摘要性文獻。對重復發(fā)表的論文,僅取用1篇。
1.5 數據的規(guī)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由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檢索詞:羌活、平行對照研究、臨床觀察、療效觀察、治療……病例,檢索項選“全文”,時間為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并補充檢索有關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中符合納入條件的文獻后建立文章的數據庫。
1.5.2 數據庫的規(guī)范 根據上述文獻納入標準,對檢索的文章進行取舍處理。
1.6 數據分析 采用微軟Excel統(tǒng)計軟件,對符合納入標準文獻進行求和、平均數、百分率等方法進行統(tǒng)計,然后對數據進行提取和分析。
2 結果
2.1 與羌活配伍的藥物頻次分布分析
在所入選的217篇文獻中涉及與羌活配伍應用的藥物有272種,通過“頻次統(tǒng)計”,272種藥物在文獻出現頻次合計為2 368次。其中藥物使用頻次>20%的有19味中藥,使用頻次的前3位分別是:川芎出現頻次135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62.21%,占藥物出現總頻次5.70%;防風出現頻次127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58.53%,占藥物出現總頻次5.36%;甘草出現頻次123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56.68%,占藥物出現總頻次5.19%。見表1。
2.2 含羌活方劑藥物配伍的藥物分類
在所入選的217篇文獻中所涉及藥物,共有272種。參照《中藥學》[4]所劃分的二十一類中藥的歸類方法,對這272種藥物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其中有19類藥物與羌活配伍有關,出現最多是活血祛瘀藥,有29種藥物,出現頻次396次,占藥物數的10.66%,占藥物出現總頻次的16.72%;第2位是祛風濕藥,有225種藥物,出現頻次254次,占藥物數的9.19%,占藥物出現總頻次的10.73%;第3位是清熱解毒藥,有20種藥物,出現頻次51次,占藥物數的7.35%,占藥物出現總頻次的2.15%。
需要說明是排在第7位發(fā)散風寒藥,雖然只有13種藥物,但出現的頻次349次,占藥物數的4.78%,占藥物出現總頻次的14.74%,僅次于活血祛瘀藥,說明發(fā)散風寒藥配伍集中、出現頻率高。同理還有排在第11位補氣藥和第12位發(fā)散風熱藥,均有10種藥物,但出現的總頻次分別為209次和186次,占藥物出現總頻次的8.83%和7.85%。
為了更加直觀,把藥物分類進行了細化,將清熱藥細化為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共34種藥,出現頻次為141次;將補虛藥細化為補陽藥、補陰藥和補血藥,共有30種藥,出現頻次合計為255次;將解表藥細化為發(fā)散風寒藥和發(fā)散發(fā)熱藥,共有23種藥,二者出現的頻次合計535次。見表2。
2.3 272種與羌活配伍藥物的藥性頻次分布
在所入選的217篇文獻中,涉及與羌活配伍應用的藥物有272種,通過“頻次統(tǒng)計”,272種中藥的藥性有9類。出現頻次前3位分別是:溫性藥,頻次為81,占藥物數總頻率的29.8%;寒性藥,頻次為55,占藥物數總頻率的20.22%;平性藥,頻次為53,占藥物數總頻率19.48。從總體上看溫性藥和微溫性藥出現頻次最多,合計為106次,出現頻率合計為39.0%。見表3。
2.4 對含羌活為主的主治疾病分析
在所入選的217篇文獻中,對含羌活為主藥的方劑,進行了主治疾病和病例數的統(tǒng)計分析。文獻中所涉及主治疾病有228種,其中主治疾病和病例數前3位的分別是:第1位的是頸椎病,包括:神經根型頸椎病、頸動脈型頸椎病等,出現頻次21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9.68%,占主治疾病總數的9.21%;第2位的是膝骨關節(jié)炎,出現頻次20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9.22%,占主治疾病總數的8.77%;第3位的是偏頭痛,出現頻次17次,占納入文獻篇數7.83%,占主治疾病總數的7.46%。排在第4位的是頭痛,包括:緊張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難治性神經性頭痛、頑固性頭痛、原發(fā)性頭痛、三叉神經頭痛等,第5位的是關節(jié)炎,包括風濕性、骨性關節(jié)炎等。見表4。
2.5 含羌活為主的主要應用方劑分析
在所入選的217篇文獻中,共使用了231個方劑,主要有羌活勝濕湯、九味羌活湯、身痛逐瘀湯以及一些各醫(yī)家的自擬方等。其中使用頻次最多是羌活勝濕湯,使用頻次31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14.29%;第2位是是九味羌活湯,使用頻次19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8.76%;第3位的是身痛逐瘀湯,使用頻次5次,占納入文獻篇數的2.30%;而羌活勝濕湯和九味羌活湯2種方劑使用頻次最多,合計使用了50次,占總使用方劑的21.65%。見表5。
2.6 含羌活為主的主治證候分析
在入選的217篇文獻中,對有較詳細分析的含羌活方劑,進行主治證候的統(tǒng)計分析,主治證候頻次共計664次,其中使用頻次≥10次的主治證候有10種,排在第1位的是風寒濕邪,出現頻次38次,占納入文獻的17.51%,占主治證候總頻次的5.72%;第2位是痹阻經脈,出現頻次27次,占納入文獻的12.44%,占主治證候總頻次的4.07%;第3位是氣血不暢,出現頻次26次,占納入文獻的11.98%,占主治證候總頻次的3.92%[5]。見表6。
2.7 含羌活為主的主治證候因素分析
在入選的217篇文獻中出現證候要素有15個,共引用頻次419次,出現最多是寒濕,頻次79次,占納入文獻篇數36.41%,占主治證候要素總頻次18.85%;第2位是血瘀,頻次73次,占納入文獻篇數33.64%,占主治證候要素總頻次17.42%;第3位是氣滯,頻次48次,占納入文獻篇數22.12%,占主治證候要素總頻次11.46%;這里有5種證候要素,出現頻次>30次。其中肝腎虛證候要素,包括肝腎虧虛、肝腎兩虛和肝腎虛等證候要素;氣血虛證候要素,還包括氣血兩虛證候要素;血瘀證候要素,包括瘀血和血瘀證候要素;痹阻證候要素,包括閉阻和阻滯證候要素;瘀阻證候要素,還包括瘀滯證候要素。見表7。
3 討論
根據近20年羌活在臨床上應用研究的文獻分析研究,發(fā)現其藥性、功效與其所主治疾病和主治證候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揭示了羌活的治病特點。
3.1 “痹癥”是羌活主要的治療證候之一
“痹癥”[6]包括骨痹、肩痹、膝痹、胸痹等,在臨床癥狀上表現是“痹痛”,屬于中醫(yī)“痹癥”的范疇。中醫(yī)“痹癥”首見于[6]《黃帝內經》,《素問·痹論》[6]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八^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唐曉東[7]認為風寒濕邪是導致“痹”證的主要因素,而氣血運行不暢,脈絡閉阻,不通則痛,又是“痹”證的共同病機。羌活主入太陽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善于治療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而引起各種疼痛。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與羌活高頻次配伍的藥物也多為活血祛瘀、散風寒之藥。如川芎,功能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是血中氣藥,善治由于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疼痛;獨活長于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尤善治外邪引起的痹痛;防風以治風為主,無論內風、外風及濕邪引起的濕痹,均可應用;當歸活血養(yǎng)血,調經止痛等。文獻中除少數幾種藥(黃芩、茯苓、地黃)外,均具有止痛作用,如祛風止痛、通絡止痛、活血止痛、化瘀止痛等。在含羌活方劑為主治疾病的分析中,主治疾病的前五位亦多以中醫(yī)“痹癥”和“頭風(頭痛)”為主,其形成是由于肝、腎氣血虧虛,衛(wèi)氣不固,風、寒、濕邪趁虛而入,侵襲人體經脈、筋骨、關節(jié),導致經脈氣血不通,氣滯、血瘀、痰凝等互結為病。因此,用藥多配伍以活血化瘀、祛風濕藥為主,這與藥物出現高頻次的分類結果相符?,F代藥理研究表明[8-10],用羌活中的揮發(fā)油灌胃小鼠,能顯著減少醋酸所致小鼠扭體次數,明顯延長小鼠刺激痛閾值;用羌活水提液,給雌性小鼠灌胃,對熱板法和扭體法所致小鼠的疼痛,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可明顯延長小鼠的痛閾值,減少小鼠扭體次數,說明羌活揮發(fā)油及羌活水提液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3.2 “寒”證是羌活主要的治療證候之一
《素問·厥論篇》曰:“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就是說陽氣衰弱,不能通暢氣機所致。賈躍進認為“寒”之因是陽虛及陽阻所致[11]。陽虛者,機體陽氣不足,從而導致一系列陽氣虛衰癥狀,如形寒肢冷、局部冷痛、喜溫喜按、喜臥喜暖等。在治療上則“通”為主,也就是調暢氣機,使陽氣得以流轉全身?,F代研究表明,疼痛是由寒性刺激或缺氧或血液循環(huán)障礙時,使得組織內某些致痛物質成,并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所產生的不適感覺,因此,羌活及其高頻次的配伍藥物,在治療各種疼痛的同時,也是對“寒”證和“瘀”證的治療過程[12]。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與羌活配伍高頻次的藥物許多是治療寒證之藥,如川芎、獨活、防風、秦艽、白芍、細辛等。且羌活配伍藥物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寒”證的中醫(yī)證候居多,出現頻次較多的“風寒濕邪、風寒侵襲、風寒濕痹”等寒證,證候要素出現最多是“寒濕”。從而揭示了羌活多與“溫”“微溫”為主的藥物配伍使用居多的原因?,F代藥理研究表明,羌活揮發(fā)油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的藥理作用,能使致熱性大鼠體溫顯著降低,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腫脹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可顯著抑制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延長熱痛刺激引起小鼠甩尾反應的潛伏期[13-14]。目前在臨床上與羌活配伍應用居多的方劑,是九味羌活丸和羌活勝濕湯的加減方,兩方均是治療風寒解表和祛風除濕的經典方[15-16]。
3.3 “瘀”證是羌活主要的治療證候之一
“瘀”證[17]是由于機體血液運行不暢,瘀積凝滯,或離經之血積聚體內所致的多種病證的總稱?!梆觥弊C以血瘀為主,是由瘀血所產生的各種臨床表現的概稱。血瘀證與局部缺血缺氧、血液循環(huán)障礙、血液流變性異常等有關[18]。根據瘀證的發(fā)病機制,其治療總則為活血化瘀,用藥以活血化瘀藥為主。與羌活配伍高頻次的藥物中川芎、當歸、紅花、桃仁、丹參、赤芍、牛膝、乳香、沒藥、雞血藤等,均有較好地活血化瘀的作用?,F代藥理研究顯示白芍、桂枝、黃芪、葛根具有改變血流變學作用[19-22];黃芩、地龍、全蝎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23-25];羌活配伍防風、白芷等可顯著降低家兔血液黏度、血細胞比容、血液聚集性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改善血液濃、粘、凝、聚狀態(tài)[26]。較高頻次出現的瘀證證候,如“氣滯血瘀”“氣血阻滯”“瘀血阻絡”和“血滯脈絡受阻”相符合,說明“瘀”證是羌活主要治療證候之一。
4 對羌活臨床功效與作用的新認識
傳統(tǒng)中醫(yī)學者,常用羌活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項強,風濕痹痛,肩背酸痛[27]。我們通過對羌活配伍藥物、所治疾病及主治證候等分析總結,認為羌活除具有傳統(tǒng)的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外,其止痹痛、散寒、化瘀的功效在臨床應用更為普遍。
我們通過對與羌活配伍的常用中藥、藥性、主治疾病、主治證候、證候要素的頻次的分析總結,研究了羌活組方特點,并從中探索關于羌活的現代臨床應用的現狀。研究發(fā)現,與羌活配伍的藥物及使用的方劑多以祛風、止痛、散寒、活血居多;主治病證多以“痹癥”“血瘀”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獻中有一篇關于治療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66例病例的臨床研究報告[28],處方組成有:羌活、獨活、防風、細辛、豨薟草、制川烏、陸英、僵蠶、白芥子、露蜂房、徐長卿根、九節(jié)茶組成,總有效率為78.1%。主治證候以風寒、瘀滯為主。
總之,通過文獻的二次研究,分析總結中藥羌活的用藥及其治病規(guī)律,進行臨床潛在經驗的探索,從中總結發(fā)現潛在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知識,為羌活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馬玉林,李建民,馬莉,等.藥用植物羌活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24):13092-13093.
[2]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1部.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5:182.
[3]張麗麗.中藥羌活的藥理作用及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3):191-192.
[4]顏正華.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56.
[5]劉維,陳騰.白塞病中醫(yī)證型與用藥規(guī)律文獻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2(1):40-42.
[6]魏民.病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20.
[7]唐曉東.中藥內服外洗治療風寒濕痹72例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09,21(10):1711-1712.
[8]卿玉玲,田軍.九味羌活湯解熱鎮(zhèn)痛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6,22(3):21-23.
[9]董燕,侯酉娟,李莎莎,等.經典名方羌活勝濕湯的古代文獻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7):1-5.
[10]金樹芬,劉文妹,喬堅,等.羌活注射液藥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1,4(12):41-42.
[11]陳欣,劉志慧,賈躍進.賈躍進治寒證經驗[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2):7-8.
[12]邱樹華,劉國隆.解剖生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346.
[13]徐惠波,孫曉波,趙全成,等.羌活揮發(fā)油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草藥,1991,22(1):28-30.
[14]王世榮.中藥羌活的藥理作用及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60):2-2,6.
[15]王安平.九味羌活丸聯(lián)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療效[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6):144-146.
[16]黃巧智.羌活勝濕湯臨床應用舉隅[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2,31(1):66-67.
[17]浦月紅,陸嘉惠.淺談瘀證與血液病的關系[J].新中醫(yī),2013,45(11):147-148.
[18]李莎莎,肖雪,王躍生.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4(1):102-104.
[19]張利.白芍的藥理作用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29):25-26.
[20]許源,宿樹蘭,王團結,等.桂枝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3,36(4):674-678.
[21]周承.中藥黃芪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22):100-101.
[22]房偉.葛根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11):159-160.
[23]韓貞愛,汪娜,薛迪,等.黃芩有效成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5,26(21):3015-3017.
[24]劉文雅,王曙東.地龍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33(2):282-285.
[25]劉曉亞,房丹.中藥全蝎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4):114-116.
[26]蔡群,李弘,鄧志堅,等.柴葛解肌湯對家兔白細胞致熱原性發(fā)熱效應及腦脊液cAMP含量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0,6(6):429-432.
[27]劉慶林.羌活藥對的臨床應用探微[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6,32(6):151-152.
[28]游石基,王澎澎.抗炎止痛口服液治療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效果觀察[J].華北國防醫(yī)藥,2010,22(1):37-38.
(2019-01-07收稿 責任編輯:楊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