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李秋沅,本名李靖,兒童文學作家。祖籍福州,廈門鼓浪嶼長大,現(xiàn)居廈門。著有短篇小說集《走過落雨時分》。
【作品簡介】
《木棉·流年》由《離鄉(xiāng)》《梅雪》《菊隱》《雅歌》《月華》《茗香》六章組成,六章彼此獨立,又能綴穿在一起。作者以一個孩童的別樣視角描述了抗戰(zhàn)時期不同人物的命運故事。其中有貧農(nóng)兒子阿貴的被欺而亡,有鄉(xiāng)紳家庭的悲歡離合,有抗戰(zhàn)將領(lǐng)的慷慨獻身,有富裕太太的大義凜然……
在抗戰(zhàn)大背景下,作者沒有直接描述中國人民受日寇欺凌以及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借助孩子的眼睛,從側(cè)面著手,帶給人獨特的視覺效果。特別是文中關(guān)于知識分子抵抗日寇的情節(jié),實在是讓人震撼。
【推薦詞】
本書以七十多年前日寇侵華踐踏“萬國公地”木棉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姑娘阿寧的眼光去探索那段被埋沒的歷史,戰(zhàn)爭、瘟疫、陰謀、殺戮、生死離別,這些堅硬沉重的巨石不斷打磨著一個孩子柔軟的心。它抒寫的是歷史,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歷史,是炎黃子孫遭受史無前例劫難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該忘記的悲慘歷史!
這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書,藝術(shù)風韻獨具一格。其文筆之雅,其意蘊之深,具有寶貴意義和恒久意義,不可不看,也不可淺嘗輒止,必須沉心品味。
【作品賞析】
第六章茗香(節(jié)選)
從番仔園的石階往下走,是一道長長的斜坡,斜坡兩旁,種滿洋荊花。初春,滿樹的洋荊花開,粉的、白的、紅的,一片花的海洋。微風吹過,花瓣離開輕顫的枝頭,零零地隨風飄落?!九?: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由遠到近描寫出了番仔園初春時花開美好寧靜的場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為下文作鋪墊。】黃昏時分,吃過晚飯,番婆時常拉著我的手,同我一齊出外散步。透過洋荊花的花葉,看遠方的霞光。霞光一點點地淡去,夜風漸起……我們時常會遇到放了學的英華中學學生,一個個戴著白帽,穿著白衫黑褲的學生制服,夾著書本,神氣十足。
我們偶爾也會迎面遇到英華中學的先生們。其中有兩位先生,給我的印象最深刻,一位是李先生,常穿著灰布長衫,身材頎長、俊朗斯文,見了番婆,總會客氣地停下腳步與番婆寒暄幾句;寒暄過后,側(cè)身讓我們先行。我們走了老遠,我一回頭還見他站在原地。
“那李先生啊,學問十分了得,和番婆一樣,精通書畫。聽周先生說,原也是你們李莊的,后來去了日本留學……他的太太也過世了?!绷謰鹜蝗谎凵褚涣粒珲囗敯闵酚薪槭碌卣f,“咦,他和你番婆倒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喲……”
“嘿,你亂說什么呀?!蔽铱┛┬α恕?/p>
另一位是被番婆稱為“音樂家”的蔡先生。蔡先生十分年輕,個頭不高,雙目炯炯有神,語速快,聲音洪亮,十分精神。他見到我們,老遠便笑著與我們打招呼,寒暄幾句后,健步如飛地離開。他剛從國立音專學聲樂歸來,在英華中學教音樂。蔡先生不只是英華中學教音樂的先生,他還是教堂聲樂團的指揮。蔡家是臺灣籍,蔡先生的老父親不愿留在臺灣做日本臣民,舉家內(nèi)渡海門。
番婆好丹青,自幼習琴作畫,到了木棉島后,筆耕不輟,畫的水墨畫在島內(nèi)頗有名氣,雖然番婆在洪老板去世后,深居簡出,但名聲在外,求畫者依舊絡(luò)繹不絕??稍谶@往來的人中,從未有李先生。我印象中的李先生,總是那么孤零零地站在我們身后,默默地目送著我們。那時,來番仔園求畫的人中,也有周先生,他是木棉島《鷺聲報》的記者。周先生是由蔡先生引見到番仔園的。周先生架著一副金絲眼鏡,文質(zhì)彬彬,求畫時,畢恭畢敬;得了畫后,總是深鞠躬,低首至腰。林嬸笑他的鞠躬可做學生樣板,背后稱他為“樣板周”。番婆閱報,最喜歡看“十步”的藝評文章。“十步”的觀點獨到,文風犀利老辣又不乏幽默,古今中外典故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令人拍案叫絕。后來番婆不經(jīng)意得知,“十步”居然就是那位舉止古板、禮貌周到的周先生,不禁大跌眼鏡。
從此之后,周先生與周太太就成了番仔園里的???。周太太也好丹青,周先生常攜著嬌小溫柔的周太太同來番仔園。他們就坐在園中的石桌前品茶。茶香四溢間,周先生滔滔不絕地談?wù)撌澜绱髣?,激昂澎湃;而周太太和番婆早尋了借口,上樓欣賞番婆收藏的字畫去了。番婆并不關(guān)心世界大勢,只要戰(zhàn)事不打到木棉島,她能安心喝茶作畫就好。周先生的忠實聽眾往往就是我和林叔林嬸。我們?nèi)齻€瞪大了眼聽他說德軍與英國人打仗、日本又和德國結(jié)盟的事。周先生繪聲繪色的演講,比龍山路口“講古角”的那個老頭說的《薛剛反唐》好聽多了。末了,周先生總是狠狠地長嘆一聲:“小日本,狼子野心,遲早要打過來的。”言罷,他悶悶地喝茶,悶悶地盯著二樓露臺上談笑賞花的周太太與番婆。我們也便知道演出到此結(jié)束,各自走散。
……
黃昏時分,番婆再不帶我去散步了,她就在院內(nèi)伺弄花草,看著滿院花開花落,看著夕陽為院子染上最后一抹金色?!九?:兩個“看著”起強調(diào)作用,增強氣勢,凸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坷钕壬鸀橛⑷A中學譜寫了新校歌。每周一清晨時分,從后山上傳來的英華校歌隱約可聞,曲音雄渾悲壯。我屏息傾聽,卻聽不清它的歌詞。
許久未見的周先生突然出現(xiàn)了。他瘦成了一付骨架子,灰布學生裝空蕩蕩地掛在他的身上,風一起,衣袂零零地飄,仿佛將輕飄飄地帶起他飛。家里的茶葉早吃光了,番婆就采園中的白茶花瓣,洗凈了,泡花茶。他呷著花茶,時不時劇烈地咳嗽著。他避開我,與番婆低聲交談。隱隱約約地,我聽見“五通”“活埋”,聽見“抗日”,聽見學生組織,然后,似乎他又談起了柒寶齋的陸老板。番婆的臉色沉沉。周先生把茶喝干,連花瓣也細細嚼了,笑著告辭,露出一口整齊的白牙。臨走,他摸了摸我的頭,蹲下身來,“乖,快快長大,讀多多的書?!彼莺菝艘幌挛业念^,深深看了我一眼,轉(zhuǎn)身,大踏步走了?!九?:運用了動作描寫,“狠狠”“深深”兩個疊詞起強調(diào)的作用,表達了周先生的不甘。】
“周太太呢?”林嬸好奇地問,“怎么沒一同來?!?/p>
“死了。日本仔從五通打過來的,那日,她就在五通娘家……”番婆的嘴角抽搐著,交代林嬸,“以后不要去陸老板那里了。”
“為什么,那,那,米不夠吃……”
“不夠吃就少吃一頓?!狈拍樕嗲?,“就是餓死也不吃他的東西,臟!”
每次周先生來家里后,家里的東西就少了。先是內(nèi)室樟木箱里的字畫一捧捧地被林嬸帶走,箱子見底后,廳堂里的字畫瓷器也一件件被取下。家里的東西少了,卻沒有換回來米。我餓。幼年時期對饑餓的恐慌若千萬條蘇醒的蟲子,啃噬著我的骨我的心?!九?: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對饑餓的恐慌”比作“千萬條蘇醒的蟲子啃噬著我的骨我的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兒時的生活困難給“我”造成的饑餓恐懼感?!?/p>
有一天,番婆突然帶我去虎頭山。我們來到一處紅磚砌成的院落。院內(nèi)無人,似是無主的大院,荒草漫過了走道。番婆在院門前佇立良久,虎頭山上剪剪清風吹起她的衣襟,零零地在風中飄揚。不久,當我們再次走過虎頭山上的那幢大院時,紅磚樓里傳出鋼琴聲,有女子教導(dǎo)孩子練琴的訓(xùn)斥聲。番婆拉著我的手,默默地離開了。
“連留做養(yǎng)老的大厝都不要了……”林嬸抹著眼淚,拿牛皮菜放鍋里使勁攪,煮出一鍋粘糊糊的稀粥。
“國都被小日本占了,我不過是一厝大院沒了,有什么可惜的?!狈艦槲已a衣,細細地一針一線地縫。
幾個月后,木棉島街頭槍聲交響,市偽維持會會長在喜樂咖啡館門口被擊斃。日本海軍駐木棉島司令在民國路附近被擊傷。街上突然出現(xiàn)告示“緝捕血魂團首領(lǐng),懸賞白銀一千元”。凌晨時分,必有一陣日本巡邏兵陰沉的皮靴聲撕裂夜的沉寂。
大搜捕開始了,我們身邊不斷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周先生許久未出現(xiàn),儼然從我們的眼皮底下蒸發(fā)。每周一清晨的英華校歌突然中斷,英華中學新任校長李先生被人從學校中帶走。
一日深夜,陸老板突然來訪。他已接任偽維持會會長一職。番婆將陸老板讓入廳堂。我在迷迷糊糊的睡夢中聽見他們先是壓低著嗓音說話,話語若柔順的絲,伏伏貼貼地熨在夜的黑暗里,緊接著他們話語便不安分起來,絲絲縷縷地逃脫出來,扎入我睡夢中的耳膜里。末了,我聽見“砰”的一聲巨響,如霹靂將我從混沌的半夢半醒中剝離出來?!九?:運用的比喻的手法,將“砰”的一聲巨響比作霹靂,突出這聲響之大,這聲響之突然。這聲巨響不止將“我”從睡夢中剝離,同樣也在年幼的“我”心中炸了開來。】我的心慌慌跳著,赤著腳跳下床,走下樓。
滿地的青瓷碎片,番婆的手也受傷了,鮮紅的血滴淌在青色的碎瓷片上。身穿日本海軍白布制服的陸老板瞪著血紅的眼,蒼白著臉大踏步離開,“哐當”摔上院中鐵門。林嬸愣了好一會兒,晃著身急急拿了掃帚想收拾,卻又頹然扔下掃帚,顫著手去拿紗布?!皠e忙了林嬸,”番婆長嘆一聲。“都先過來坐下?!彼纳碜?,倚著靠背椅緩緩滑下,抬眼看見我,示意我也過來。“林嬸林叔,看來我們的緣分到此為止?!彼龔氖稚险卖浯浠榻洌傲謰?,我也沒剩什么首飾了。這個,給你,留作紀念?!绷謰饻I汪汪,不知所措地搓著手,“番婆你這是做什么?這是做什么?”
“安啦,安……”林嬸咧著嘴,哭聲哽在喉里,抬起袖抹眼睛。
番婆的嘴角微微向下扯起,算是笑了一下,把驚呆了的我親親地摟進懷里。她的臉親親地貼我臉上,涼涼的,若秋夜的月光。
“婆婆,”我啞著嗓喚,如初見模樣。
……
六十年后,我重又來到了番仔樓,這里已辟作抗戰(zhàn)博物館。一位面容清秀的姑娘為我們講解。
“李茗香,番仔樓女主人,李家莊人士??箲?zhàn)期間,出巨資支援木棉島群眾抗日組織。1939年大逮捕期間被捕,1940年秋被殺害。周懷瑜,木棉島抗日組織血魂團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在1939年大逮捕期間遇害。這是《血魂團團員成仁志士》名單……”
我盯著展示柜玻璃鏡框里發(fā)黃的名單看,字跡已經(jīng)模糊,紙邊污跡斑斑。我的眼睛模糊起來。
“你說,番婆怎就那么傻,那姓陸的說了,如果她將青瓷交出,讓他送給日本人,他自會將她的名字從名單中刪了……”我仿佛又聽見出逃那夜林嬸緊緊扯著我的手絮絮叨叨地說,抹著淚。她的淚滴滴落在我的手上,涼涼的,藏了六十年。
“這,就是當年,布設(shè)在英華中學的電臺遺址圖片。日據(jù)期間,國民政府特約通訊員李永明忍辱負重,佯裝投靠日偽,接任英華中學校長。并以其為掩飾,在英華校友樓圖書館(日間開放而已)內(nèi)作通訊點,晚間發(fā)電報通報消息到內(nèi)地。事情敗露后,日本人用酷刑,灌辣椒水,熨燙活剝皮肉,將他折磨至死。他的真實身份,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為人所知。昔日李校長所譜寫的英華校歌,至今傳唱?!?/p>
“英雄勝跡,剩此荒臺,狂瀾難挽,慷慨于懷。英華勉哉,信不厭不倦有心哉……”那位面容清秀的解說員唱起英華校歌。時隔六十年,我終于聽懂了這首校歌。
我仿佛看見時光中的番婆、周先生、李校長緩緩地向我走來,微笑著在院中石桌前坐下,品著香茗。
“香呵,乖囡仔,你也來一杯?”
院內(nèi),花開正好?!九?:短句結(jié)尾,給人以無限思考。】
【尾批】
直到結(jié)尾,番婆的身份才正式揭曉——李茗香。作者運用側(cè)面描寫,刻畫了這個筆耕不輟、愛國不屈的女人,她是番仔園的女主人,斥巨資支援木棉島群眾抗日,她寧可不要那個留做養(yǎng)老的大院,也不忍見到自己的國家淪于敵寇。
【感悟】
《木棉·流年》像是一曲彌漫著凜凜英雄氣、哀而不傷、痛而無淚的木棉離歌。木棉花,又稱英雄花,花開時,鮮紅似血,朵朵傲立枝頭;花落時,啪的一聲決絕地自高空墜下,滿地落紅,觸目驚心。書中處處隱現(xiàn)著英雄的影子,于女英雄,作者傾注了更多的情感,梅雪的隱忍堅貞、茉莉的優(yōu)雅婉約、茗香的清雅高潔……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書中呼吸著,引領(lǐng)我們走向木棉島,走進血色流年。
(薦書人:深圳市海韻學校余慧,指導(dǎo)老師:李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