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英
音樂是一門極具渲染力的藝術,音樂課程也早已成為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音樂學習不僅是一種藝術熏陶,也是一種音樂啟蒙,對學生的性情、情操等方面的影響非常之大。而樂感對于音樂學習而言是很重要的,可將其視為音樂學習的“音標”,學生樂感若好,那么對音樂旋律以及節(jié)奏等的掌握能力也會獲得提升??梢?,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至關重要。本文著重探討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樂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往的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經常存在刻板、單一等方面因素,未能夠對教學方式予以創(chuàng)新及變通,殊不知以往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初中音樂教學的需求了。在此情況下,初中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欲望勢必不強,更別提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了。所以,對初中音樂教師來說,若想培養(yǎng)學生樂感,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至課堂實踐之中,積極學習音樂知識,進而提升樂感。
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帶領學生投身于課堂游戲之中,并在游戲中滲透提升樂感的因素,在歡笑之中使學生的樂感得到提高。對此,教師首先應了解初中學生的個人樂感發(fā)展程度,而后閱讀音樂教材內容,并以此為依據(jù)融入音樂元素的制定游戲。其次,在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觀察每名學生在游戲之中的參與程度,并適當予以提醒及引導,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音樂知識。為拉近與學生之間距離,更好地融洽師生關系,教師也可參與至游戲之中,與學生一同玩這個游戲,使課堂氛圍變得融洽熱鬧,且也充斥著知識的味道,如此不但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能夠使課堂教學效率獲得顯著提升,強化學生音樂樂感,最終使初中學生音樂素養(yǎng)能夠獲得總體性提高。例如,在學習《青春舞曲》一課時,教師應善于激發(fā)初中學生,落實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針對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可制定節(jié)奏游戲,讓學生對維吾爾族特有的舞蹈節(jié)奏做出反應,引導學生都參與游戲,以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如此學生的樂感勢必在長久的熏陶之下得到提升。
二、播放各類音樂,培養(yǎng)學生樂感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在教學方面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越發(fā)頻繁,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既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也有利于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播放功能,積極為學生播放不同的音樂曲目,使學生的聽覺體驗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而樂感也會因此慢慢積累形成。另外,借助這種方式,也利于提升初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增強學生音樂素養(yǎng)。教師還應利用信息技術,對不同音樂類型進行搜集和歸納,在課堂中有次序的為學生播放音樂曲目,最好按照音樂中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音色、調式、音區(qū)的變化來播放,讓學生能夠有對比的對不同音樂類型細細品味,進而使學生的樂感能夠提升。例如,在學習《念故鄉(xiāng)》一課時,教師應為初中學生播放一些節(jié)奏加快、歌詞較明亮的音樂類型,在課堂中放給學生聽,而后讓學生對所播放音樂的異同點進行品味,如此學生便會得出結論,思鄉(xiāng)、離別、送別類型的音樂歌詞和節(jié)奏等都較為傷感,并領悟到節(jié)奏會對音樂所傳達出的感情產生影響,在這種聆聽之下,初中學生的音樂樂感勢必會得到提升。
三、重視理論講述,培養(yǎng)學生樂感
理論知識的扎實與否,會對音樂欣賞與樂感的提升產生影響。若無理論作為基礎,學生在音樂欣賞之中就會遇到瓶頸,如難以找到節(jié)奏、難以感受音樂作品所傳遞出的情緒等。因此,對初中音樂教學來說,也應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述,扎實學生音樂學習基礎,使學生的樂感能夠獲得逐漸提升。
對此,教師應提前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針對音樂曲目,可去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并將故事情節(jié)梳理清楚,在課堂中講述給學生聽,如此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感悟和增強學生的個人情感以及共鳴情緒等。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明白音樂家對美好音樂的付出,使學生能夠珍惜音樂學習時光,進而更為細致對音樂作品進行傾聽,如此初中學生的音樂樂感也會得到進步。例如,在學習《第五(命運)交響曲》一課時,教師應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述,可通過故事講述的形式,對本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進行滲透。一方面教師應先對音樂曲目予以介紹,幫助初中學生了解貝多芬,并將《第五(命運)交響曲》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以增強學生對樂曲的感悟。另一方面,在播放樂曲時,也可適當搭配敲門等動作,提升學生的記憶點,最終實現(xiàn)對初中學生樂感的良好培養(yǎng)。
四、開展問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樂感
傳統(tǒng)音樂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模式,在此情況下,初中音樂課堂不但會變得十分枯燥,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音樂本該是靈動而富有趣味的,并非是枯燥和乏味的,音樂課堂若長久處于此種氛圍中,教師教學成效以及學生學習成效都會受到影響,對學生音樂樂感的培養(yǎng)也會一度難以進行。所以,為使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獲得改變,初中音樂教師則應積極找尋應對策略,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于音樂課堂之中。
教師可開展問題教學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同時也引導學生向自己提出問題。對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設計,確保所提出問題,利于初中學生樂感的提升。也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這不僅對學生音樂學習極有幫助,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在學習《辛德勒的名單》一課時,教師可開展問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樂感。如教師應先讓學生對其予以傾聽,而后依據(jù)此向學生提出問題:本段音樂特征是什么?感情基調為何?等,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初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增強學生音樂學習的自主性與思考,從而使初中學生樂感水平能夠獲得飛躍進步。
五、注重校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感
校園歌唱活動,深受學生所喜愛,同時也是學生展示才藝、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有效途徑。所以,對初中音樂教師來說,應善于把握住這種機會,引導初中學生投身于音樂實踐之中,給學生施展自己的空間,如此也能夠展現(xiàn)出學生的樂感究竟如何。另外,就算不直接上臺演唱,學生在臺下聽,對學生音樂樂感的培養(yǎng)也是極為有利的,在如此的耳濡目染下,學生的樂感也會獲得潛移默化的提升。例如,在演唱國歌時就要唱得雄壯有力,帶著一種渾然的鏗鏘氣勢,以將國歌的氣勢演唱出來,如此學生的樂感也會得到進步,也會對音樂燃起無限熱愛之情,這樣不僅學生的樂感、個人音樂素養(yǎng)能夠提升,其自身情操也會獲得升華。
六、喚起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樂感
想象能夠勾起人心中最為美好的回憶,特別是對于悠揚美好音樂作品的想象,更能使人的身心獲得舒緩。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想象,也有助于提升自身樂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想象,以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引發(fā)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實現(xiàn)對初中學生樂感的良好培養(yǎng)。另外,通過這種方式,也利于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進步,使學生對待音樂作品能夠自覺養(yǎng)成思考習慣,并善于分析各類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如此不僅學生的樂感能夠獲得提升,其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也會獲得切實進步,最終使初中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例如,在欣賞《無錫景》時,教師就應喚起學生的想法,用圖片形式讓學生直觀的欣賞無錫的美景,以感受到《無錫景》這首歌曲所蘊含的情緒,如此便能夠增加學生對作品的共鳴,使學生能夠更樂于學習音樂知識,也才能夠在音樂知識的學習中,提升自身音樂樂感,最終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七、結語
總之,在初中階段,對學生的樂感進行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也有助于初中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可通過播放音樂作品激發(fā)初中學生興趣,重視理論講述,開展問題教學以及喚起學生想象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引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情緒,掌握音樂節(jié)拍、節(jié)奏以及旋律等,最終實現(xiàn)對初中學生音樂樂感的良好培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長遠發(fā)展。
(責任編輯? 袁 霜)